于桂霞(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思考
于桂霞
(通化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吉林通化134002)
教师教育学科是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根系所在,它的建设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师教育体系的建构。当前,我国教师教育学科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处于教师教育主体的高等师范院校应承担起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重任,明确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新课程改革、教师教育制度大学化的必然要求,树立正确认识、科学规划、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建设理念。
教师教育学科;新课程;教师专业化;学科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的逐步建立,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被提到议事日程。2006年12月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京师范大学及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研究委员会主办的“全国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召开,会议以“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为主题,针对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基础、学科建设目标指向及学科建设基本方法路径等方面展开研讨。从高师教师教育的实际出发,本文针对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师教育学科的建设问题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目前在我国学术界对学科一词的解释尚存在不同意见,比较权威的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学科“是按照学问的性质而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等”[1];二是学术的分类与教学的科目,具体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如自然科学部门中的物理学、生物学、社会科学部门中的史学、教育学等”和“学校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如中、小学的政治、语文、数学、外语等”[2]。三是把学科定义为“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3]。高校的学科从根本上来说应是一种对知识的分类,它既是学术分类的名称,同时又是教学科目设置的基础。根据高校学科的这种属性,有学者认为“教师教育学科是以传统师范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为基础,以现代教师教育的概念与活动为框架,以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职前教育、任职训练和贯穿于其教师职业生涯的继续教育活动为对象,以建设融科研、教学、育人于一体的应用性教师教育学科为依归,是研究教师职前与职后一体化教育,进而荟萃其认识成果、揭示其发展规律、指导其实践活动的应用科学”[4]。总体看,教师教育学科作为一门研究教师成长规律以及如何培养的学问,应包含以下几个特征:一是以揭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成长与培养规律为主旨;二是教师教育学科既要研究教师的职前培养问题,更要关注教师的职后培训与提高;三是教师教育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当前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驶入快车道,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的改变和课程资源开发程度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能否建设一支胜任现代教育教学工作,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根本上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以及素质教育的真正推行。“课程即教师”,课程改革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教师专业必须得到发展,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是与高校教师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是分不开的。因此作为担负基础教育师资培训主要场所的高师院校,其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工作能否有效开展将直接影响到新课程背景下广大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成效。
(一)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程改革,从教学理念的树立、知识结构的改善、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等方面,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说,教师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改革的成败。尽管当前高师院校教育学科发展迅速,并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但这些学科或脱离教学实际,偏于理论探讨,或根本不研究教师,不足以为教师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其结果造成了师范毕业生虽具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实际教学能力却较差。许多研究表明,很多师范生在毕业实习时,不会写教案、不会设计板书、不会组织课堂教学、不敢面对学生讲话、言语表达能力差。2009年唐山师范学院王颖、杨润勇两位老师针对在校师范生的教师专业能力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缺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课堂教学基本欠缺,言表达能力差、照本宣科、多语病,书写能力差;教态呆板、缺乏形体语言等。二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及手段能力低,不会或不能使用幻灯机、投影仪等电化教具,多媒体等,不会制作课件。三是科研能力严重不足,在校学习期间从未公开发表过学术论文、调查报告或实验报告,对教育科研方法一无所知。四是教育教育学组织管理能力差[5]。进一步研究表明,师范毕业生表现出的教师专业能力的不足与缺乏与目前高师院校现有的教师教育课程构成不完善,特别是缺乏专门的教师培养的学科密切相关。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一些专家学者纷纷建言倡议,希望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下建立“教师教育学”二级学科,专门研究教师如何培养的问题。作为为地方基础教育培养合格且优质师资任务的高师院校,多年的发展中与基础教育联系紧密,了解地方基础教育的实际,教育学科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开展教师教育学科研究与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教师教育制度大学化的必然要求
与新课程同步,教师专业必须得到发展。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师教育的主流方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也同样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热点之一,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决定》强调要“完善以现有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等学校共同参与、培养培训相衔接的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范院校的学科建设,鼓励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非师范类高等学校举办教育院系或开设获得教师资格证所需课程。”这个文件的出台标志着建立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已经纳入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任何一种职业要发展为专业都需要一门高度发展的科学作为学科基础,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同样迫切需要研究与揭示教师教育的特殊规律,回答教师的职业属性、知识特性、教学活动规律等一系列相关问题,从根本上直接推动了高校教师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因此高等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是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诉求,更是培养具有专业化水准教师的必然保障。高师院校作为担负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主要场所,在基础教育师资需求逐渐实现质量导向的现实条件下,如何迅速在基础教育师资需求与高等师范院校教师素养培训现状之间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联系点已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之所在,这样,高师院校教师教育学科的创生与发展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一)树立长远目标
高校学科建设发展和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多方面长期积淀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高师教师教育学科作为新兴学科,其学科建设工作同样具有长期性、艰巨性、投资大、见效慢的特点,因此开展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工作要有充分思想准备,切忌浮躁。要树立长远目标,多做打基础的工作,比如人才队伍建设、学术平台建设、学术环境的营造等等都要常抓不懈,方可取得实效。
(二)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高校最根本的竞争是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术水平的竞争。任何一所高校如果没有自身的优势,没有形成自身的特色,必将被激烈的竞争所淘汰。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根本,特别是在综合性大学参与教师教育培训的背景下,高师院校要着眼于学校的长远发展,充分认识到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迫切性,清楚学科建设的内涵和任务,选准研究方向。学院领导要高度重视,更新观念,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全力支持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三)科学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科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展,而且还需要系统的外部条件的保障,教师教育作为新兴学科,要保证建设的成效,必须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科发展规划,确定目标、制定措施。根据可操作性的规划与实施方案,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优化科研机构,形成科学研究基地,建立良性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机制。
(四)广泛交流
对外交流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高师院校的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要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广泛交流,通过对外交流与合作,可以提高自己的学科带头人水平,吸收其他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少走弯路,促进学科的快速发展。
注释: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1983.1
[2]辞海编辑委员会编,《辞海》(中册)[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9.
[3]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S].
[4]杨天平.呼唤建立现代教师教育学科.《中国教育报》[N].2007.5.22.
[5]王颖,杨润勇.职前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
[1]朱旭东,周钧.论我国教师教育学科制度建设[J].教师教育研究,2007.01.
[2](德)沃尔夫冈·布列钦卡.教育知识的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3]杨跃.关于教师教育学科构建的理性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7.01.
[4]李学农.教师专业化实践的困境与教师教育学科理论的生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04.
(责任编辑:卞实)
G658.3
A
1008—7974(2011)01—0100—02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课程背景下高师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为:2008Bjx44
2010—10—09
于桂霞(1968-),女,吉林省通化市人,通化师范学院教科系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