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韦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何蓉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接受捐赠是高校图书馆丰富自身馆藏资源、缓解图书供求矛盾、节省资金的重要途径。目前关于高校图书捐赠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图书捐赠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2)图书捐赠的来源和内容[2];(3)图书捐赠的质量和利用率[3];(4)新时期图书捐赠的相关管理工作[4]。但研究者对于图书捐赠的常规宣传工作和与捐赠者的后期互动管理关注得不够,特别是在网络时代如何合理地利用图书馆主页以进一步推进和引导图书捐赠行为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拟对 “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网站主页中的图书捐赠信息揭示情况进行分析,试图寻找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利用网站主页做好图书捐赠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在图书馆网站上提供图书捐赠的链接入口是图书捐赠最基本的宣传方式。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通过公众网和校园网能够直接访问的112所“211工程”高校①图书馆网站中,58所高校图书馆网站设有与图书捐赠相关的栏目,占52%;54所高校图书馆网站无该栏目,占48%。这充分说明当前部分高校图书馆未意识到通过图书馆网站主页揭示图书捐赠信息的优势和重要性,降低了图书捐赠的宣传力度,不利于稳定图书捐赠的来源、增加图书捐赠的渠道和优化图书捐赠的结构。
衡量图书馆的图书捐赠信息服务质量,并不能仅以高校图书馆网站是否设置图书捐赠相关栏目为依据,还取决于图书捐赠栏目所在的类目层次及捐赠说明内容的完善程度。此次调查研究是建立在以下逻辑假设之下的:图书捐赠栏目的类目层次越高,图书捐赠信息的可获性就越高;图书捐赠说明越详细,获得捐赠的可能性就越大。
图书捐赠栏目所在的类目层次[5]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3层。调查结果显示, 58所设有图书捐赠相关栏目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图书捐赠栏目处于网站第1层的有7所高校图书馆,仅占12%;处于网站第2层的有36所高校图书馆,约占62%;处于网站第3层的有2所高校图书馆,约占3%(其他13所高校图书馆由于只在其他活动中附带有部分图书捐赠信息的揭示,与本调查所指向的图书馆捐赠栏目所在类目层次相关性较差,故无法统计)。由此可以看出,目前将捐赠栏目设在图书馆网页第1层和第3层的都较少,绝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将捐赠信息设在网页第2层中。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在“读者服务”栏目下设置了“书刊捐赠”[6],武汉大学图书馆在“关于我们”栏目下设置了“捐赠与交换”[7],南昌大学图书馆在“数字资源”栏目下设置了“图书捐赠”[8],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在“共建共享”栏目下设置了“捐书目录”[9]。这为不熟悉高校图书馆主页的潜在捐赠者增加了获取相关信息的困难,既不符合网络信息传播的规律,也降低了图书捐赠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捐赠说明的详细程度影响着其宣传效果。捐赠说明主要包括捐赠途径、接受捐赠的联系部门和联系方式、入馆标准和处置权的归属等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在58所设有图书捐赠栏目的图书馆中,有36所图书馆对图书捐赠做了相对详细的说明,占62%。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捐赠信息中包括了捐赠途径和捐赠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但对入馆标准和处置办法等问题的规定相对模糊,这不利于优化受赠图书的结构、提高捐赠图书的质量,容易造成资源浪费。
为了增强捐赠图书管理的公开化和科学化,高校图书馆需要对捐赠信息进行网络公示,这有助于加强公众对高校图书馆的监督,促使高校图书馆对受赠图书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和利用。这种做法对于捐赠者而言,可以了解其所捐赠图书的用途和去向;对于一些潜在的捐赠者而言,可以了解该校图书馆缺乏的图书资源,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捐赠。捐赠信息应包括捐赠者、捐赠时间、捐赠内容、捐赠图书处置等内容,但大多数高校图书馆只对捐赠者和捐赠时间进行了公示。
在对捐赠信息进行公示的37所高校图书馆中,明确公示了捐赠者的有25所,约占68%,明确公示了捐赠时间的有22所,约占59%,这表明高校图书馆对捐赠者和捐赠时间两项信息的公示程度较高。但是,关于捐赠图书处置等重要信息的公示程度却非常有限,仅有9所高校图书馆对受赠图书的去向进行了公示,约占24%。不将捐赠图书的去向进行公示,不利于捐赠者对其捐赠图书的用途及利用情况进行了解,还会让潜在的捐赠者对向高校图书馆捐赠图书产生疑虑,从而取消捐赠计划。
笔者在访问各所高校图书馆主页时发现,高达95%以上的图书馆都将捐赠的内容限定为图书和音像资料,整体而言,捐赠内容和形式缺乏多样性。实际上,图书馆馆藏类型远不止这些,诸如古籍和名人手札、电子资源、图书基金等也应在捐赠之列。对于图书馆图书捐赠内容的选取,不同图书馆的做法各不相同。例如,南开大学图书馆在“书刊捐赠”栏目中表明,征集图书主要以正式出版物为主[10];清华大学图书馆在“捐赠” 栏目中则表示,捐赠形式可以多样化,既接受传统的图书,又接受现金捐赠,还接受定向捐赠——专门用于提高图书馆某方面服务的现金或者实物形式的捐赠[11]。
在高校图书馆实际开展的图书捐赠活动中,笔者对根据捐赠者的不同情况所提供的个性化服务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仅9所高校图书馆设有“毕业生捐赠”专栏, 28所高校图书馆设有“大学文库”专栏,11所高校图书馆在网站上公开图书漂流活动及其他形式的与图书捐赠相关的活动。这反映了我国“211工程”高校图书馆提供捐赠的服务日益具有个性化和针对性,但同时也暴露出提供个性化捐赠服务的图书馆所占比例较少,并且其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图书馆设置图书捐赠的最终目的是丰富图书馆的资源,推进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图书捐赠资源的获取上,各高校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竞争,并且获取捐赠的机会将倾向于图书捐赠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图书馆。但在被调查的112所“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有近70%的图书馆没有明确揭示图书捐赠的相关信息,可能由此丧失了许多获取捐赠的机会。
数字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将对外宣传工作重点放在本馆网站主页中。对于高校图书馆而言,图书捐赠宣传最为基本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其网站主页开辟“图书捐赠”专栏,可设置在“读者服务”或者“读者指南”等栏目下,亦可在主页上设置一级链接。通过详细介绍本馆接受图书捐赠的标准、捐赠图书的处置和捐赠的方式等相关内容,提高社会对图书馆图书捐赠工作的认知。例如,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苏州大学图书馆等将图书捐赠作为一级目录设置在其网站主页的明显位置;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等为图书捐赠设立了专门的网页,以便外界获取有关图书捐赠的所有活动信息。对于图书捐赠方式,高校图书馆一般会注明两种接受捐赠方式——到馆捐赠和邮寄捐赠。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提供本地上门取书的服务,以便捐赠工作顺利进行,如四川大学图书馆、兰州大学图书馆等。
对于图书捐赠者而言,所捐赠图书的去向是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图书捐赠者应该享有对自己捐赠图书去向的知情权利。图书馆及时告知捐赠者捐赠图书的去向不仅是图书馆的义务,也是对捐赠者的尊重。目前,高校图书馆受赠图书有两种去向:第一,收入馆藏;第二,转赠校内师生或其他图书馆。一般而言,高校图书馆每次在收到图书捐赠后都会进行登记、处理等一系列工作,包括在捐赠书目记录中详细注明捐赠来源、捐赠数量、处理办法、图书去向等,而且大多数高校图书馆还会通过当面给予(或者邮寄)赠书回执或者荣誉证,以兹鼓励[12]。但是由于图书捐赠登记、处理等工作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捐赠者依然难以知晓捐赠图书的最终去向。对于图书捐赠者最大的鼓励则来自于对其捐赠效果的量化和可视化,而单纯的回执或者荣誉证书并不能达到直观的效果。因此,高校图书馆可借助于网站主页及时更新和公示图书捐赠的去向,直接强化和激励捐赠者的捐赠行为。
在实际接受赠书过程中,将图书捐赠后的信息公示,一方面可以体现高校图书馆对捐赠者认真负责的态度,有利于促进捐赠工作的宣传和征集;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展示本馆捐赠工作的成果,提高本馆工作人员对捐赠工作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例如,清华大学图书馆、浙江大学图书馆等都设立有历年图书捐赠榜,其中清华大学图书馆进行了即时更新,并设有网上捐赠主题展和精品展厅;兰州大学图书馆、武汉大学图书馆等还对图书漂流[13]的信息进行了详细的登记,明确每本参加漂流的图书的捐赠者和现阶段的受益者;南昌大学图书馆、北京邮电大学图书馆等为了便于捐赠者查询捐赠图书的状态,专门建立了捐赠图书信息查询系统[14],涵盖了捐赠时间、捐赠者、捐赠去向等信息。
图书捐赠的来源可以简单分为校友捐赠和非校友捐赠[15]。校友主要指在校的学生、往届毕业生及在校的教职工。非校友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单位,关于非校友的捐赠,常见的有名家大师捐赠和基金会捐赠。不同捐赠者的捐赠动机、捐赠能力和捐赠期望各不相同,在校的校友希望能够直观地看到自己对于图书馆建设做出的努力,他们更倾向于看到图书馆有切实的改变;即将离校的校友则希望能够在毕业前为图书馆捐赠一批自己求学阶段所使用过的图书,以后回到母校能够在图书馆找到这段记忆;名家大师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另一方面也是在履行推进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的责任。
总体来说,高校图书馆面向图书捐赠者开展的个性化服务主要包括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毕业生捐赠、针对广大校友的大学文库建设、针对在校师生的图书漂流活动及其他类型的捐赠活动。调查数据显示,被调查的“211工程”高校图书馆中,能够在其主页找到大学文库建设相关信息的数量最多(约占48%),其次是图书漂流及其类似活动(约占19%)和毕业生捐赠(约占15%)。可见,目前高校图书馆基于捐赠的大学文库的建设工作均受到重视,虽然在主页并没有相关的图书捐赠说明,但是设有专门向校友征集建设文库的专栏,如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的人大文库等。关于毕业生捐赠,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上虽设置了毕业生捐赠专栏,但在其主页上找不到图书捐赠的其他任何说明。各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本馆主要捐赠者的不同特点提供多样化的捐赠服务,进一步转变传统观念,充分整合相关的资源(如相关的学会和志愿者组织),体现图书馆的捐赠文化。
图书捐赠的内容和形式是随着图书馆对于图书捐赠的认识的日益加深而逐渐丰富起来的。最初的图书捐赠内容几乎都限定为图书和期刊,后来才发展到名人手札、手稿、支持图书馆发展的专项资金(如青年教师进修经费、古籍文物保护经费或者电子资源购置经费)等。尽管如此,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直属机构,对于现金式捐赠缺少相对专业的管理,目前接受的资金捐赠并不多,即使接受了资金捐赠也鲜有在主页公布。
随着高校图书馆独立性的增强和数字化的推进,捐赠的内容和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笔者认为,在图书馆网站主页设置“网上捐赠”的可行性极大,图书馆可以通过类似于“晒资金需求”的方式,以“认捐”和“团捐”等多种形式争取更多的资源。此外,一些新型的捐赠形式开始崭露头角。例如,在各大高校图书馆网站主页上经常可以看到试用的电子数据库,这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电子数据库供应商的一种双赢式的“捐赠式”营销策略。又如,在当下国内OA(Open Access,开放获取)资源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大学文库的建设不能仅停留在正式出版物和本校校友的成果征集上,还应扩展到高校图书馆的知识仓储建设方面,如厦门大学图书馆、大连理工大学图书馆等已经建成本校的知识仓储,并借助于知识仓储将本校师生发表的论文以电子资源的形式进行共享,进一步丰富本馆的资源;再如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支持校内IP访问、浏览本校文库内师生著作的全文。
在信息化社会中,网络作为“效率、全面、快速、先进”的代名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将图书捐赠的管理与服务纳入信息化轨道,规范和完善图书馆网站主页对图书捐赠信息的揭示,通过网络平台加强捐赠者和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努力推动高校图书馆图书捐赠事业迈上新台阶。
注 释:
①截至2011年4月8日,全国共有112所“211工程”高校,其中华北电力大学、中国石油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拥有两个校区,实际名单为116所,其中4所高校(延边大学、河海大学、第二军医大学和第四军医大学)的图书馆网站无法打开,故本次调查的范围为112所。
[1]郭万召. 浅谈图书馆赠书制度的建设和赠书工作的开展[J]. 图书馆论坛, 2004(5): 192-194.
[2]吴建平. 高校图书馆赠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 图书馆杂志,2006(11): 37-38.
[3]刘光宏. 论赠书质量的引导与控制[J]. 大学图书馆学报,1997(4):23-27.
[4]晏 凌,张 蓓. 基于捐赠的高校图书馆特藏建设关键问题研究:系统管理、特色资源发掘模式及服务机制[J]. 图书情报工作,2010(11): 88-92.
[5]都 蓝, 黄如花“.211”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 2009(5):58-62.
[6]复旦大学图书馆[EB/OL].[2011-05-05].http://www.library.fudan.edu.cn/.
[7]武汉大学图书馆[EB/OL].[2011-05-05].http://www.lib.whu.edu.cn/web/default.asp.
[8]南昌大学图书馆[EB/OL].[2011-05-05].http://lib.ncu.edu.cn/.
[9]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EB/OL].[2011-05-05].http://202.205.72.211:81/.
[10]南开大学图书馆[EB/OL].[2011-05-05].http://www.lib.nankai.edu.cn/tsfw/skjz.htm.
[11]清华大学图书馆捐赠园地[EB/OL].[2011-05-05].http://webapp.lib.tsinghua.edu.cn:8080/donateexchange/manageinfo/statportal/index.jsp.
[12]张 鸣. 信息时代图书馆赠送交换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0(3): 59-62.
[13]范玉红. 高校图书馆对毕业生赠书的管理与再利用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 2008(6): 62-63,67.
[14]张 蓓. 晏 凌. 清华大学图书馆捐赠管理及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9(7): 111-116.
[15]安兴茹. 高校图书馆接受赠书的管理工作研究:以中山大学图书馆接受国内赠书为例[J].图书馆杂志, 2007(2):17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