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生产出口型企业面临的危机和策略

2011-03-18 10:26胡加彬李小艳
区域经济评论 2011年12期
关键词:出口食品企业

□胡加彬 沈 莉 李小艳

(1.武汉理工大学,武汉 430070;2、3.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郑州 450003)

近年,随着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不断升级和后危机时代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蔓延,为加大对本国食品产业的贸易和消费安全的保护,世界各国不断提高进口食品的准入门槛。三鹿奶粉、瘦肉精、地沟油等国内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频发带来的信任危机,用于加工出口食品的种植养殖源头农、兽药残留日益突出,食品加工过程的添加剂滥用等问题,使中国食品出口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如何在当前形势下保障安全,突破困境,维护“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是中国食品生产出口型企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食品生产出口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

1.日益严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我国食品生产出口型企业举步维艰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贸易保护主义明显抬头,一些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设置了重重技术壁垒措施,出口食品企业苦不堪言。今年年初,美国总统签署了《食品安全现代法案》,该法案对进口食品设置了许多苛刻的条件,我国对美出口食品的不确定性增加,影响巨大。近期有媒体报道称我国输日蔬菜农药超标42倍,其主要原因是标准设定不合理、不科学,其标准比我国的严100倍,比国际标准严300倍,比日本同类标准严500倍。食品安全的技术问题越来越多地和政治交织在一起,显得极其敏感、极为复杂,不容乐观。

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最主要、最有效的手段[1],据《中国技术性贸易措施年度报告(2009)》统计,2008年,中国有36.06%的出口企业遭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直接损失总额达240.72亿美元。作为我国食品出口主要市场的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设定日趋严格的食品安全、动植物卫生检验检疫法规与药物残留标准、标签制度与包装要求、环境保护和动物福利要求、合格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制度,不断提高食品准入门槛,技术性贸易壁垒已对我国食品企业出口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1)严重阻碍了我国食品企业出口。日趋苛刻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从技术标准上限制了我国食品企业的出口,针对我国出口食品的不合理的农兽残限量,以及一些即便是符合进口国检验标准,又由于其他方方面面的技术壁垒影响,我国食品丧失了很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机会,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2]。1994年以来,由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我国的牛肉、猪肉几乎不能出口美国,对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食品的出口也受到严重阻碍[3]。

(2)食品出口成本大幅增加。为使食品达到国际市场所要求的食品安全标准,出口食品企业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如用于食品生产加工的原料投入、更新生产加工设备、改善生产条件、支付检验检疫认证费用等,食品生产成本的大幅提高,降低了食品的价格竞争力。如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使我国出口日本食品的检验费用大大提高,个别出口食品检测费用甚至能占到货物价值的44%,使原本很有价格优势的食品失去了竞争力。

(3)影响了我国出口食品企业品牌形象的建立。尽管我国出口食品在国际上一直具有“物美价廉”的美誉,但是各国严格苛刻的检验检疫标准和繁杂的合格评定程序,增加了我国食品的生产成本,更重要的是一旦出口食品被检出不符合进口国标准,经过媒体的渲染和炒作后,就会被贴上“中国食品、问题食品”的标签,这样一来无论该企业的食品最终是否存在问题,该品牌也会受到消费者的质疑[2]。

2.后金融危机时代,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不断蔓延,食品出口企业很难独善其身

据统计,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食品出口金额366亿美元,同比增长仅13%,增速比2007年下降13个百分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实体3年多以来,随着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逐渐蔓延和渗透,我国出口食品企业面临巨大的挑战。

(1)金融危机直接抑制了我国食品的出口需求。本次金融危机导致冰岛、迪拜等国家面临破产,葡萄牙、意大利、希腊、西班牙和墨西哥等国家主权信用降级,世界经济的衰退使我国食品出口需求受到抑制,国外订单大幅下降,如美国市场总体需求缩减了20%─30%。

(2)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削弱了我国出口食品竞争力。金融危机的蔓延加速了美元的贬值,间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压力。人民币汇率的升值降低了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我国企业和许多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并加大了外贸收汇风险,压缩了出口食品的利润空间。自2005年7月21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超过30%,对于以美元作为主要货币结算方式的出口食品企业来说,盈利空间急剧萎缩。

(3)金融危机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复苏。全球性金融危机的蔓延,使美国、欧盟、日本等经济体为了刺激本国经济,开始实行贸易保护。据WTO秘书处数据显示,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调查208起、反补贴调查14起,2008年全球新发起反倾销、反补贴调查数量分别增长28%和27%,我国分别遭遇73起和10起,占总数的35%和71%。我国已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成员,连续3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4]。

3.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出口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近年,国内不断发生的“苏丹红”、“毒饺子”、“三聚氰胺”、“瘦肉精”、“地沟油”等重大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暴露了我国食品行业的薄弱基础和食品监管机制的重大漏洞,同时,一些国家借助我国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大肆中伤中国食品,使中国食品生产出口型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形势和复杂的国际环境。

(1)国内频发的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导致中国食品生产行业发生严重的信用危机,相关出口食品行业受到牵连,出口食品的形象在国际市场上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影响正从欧美等发达的国际市场逐步蔓延传递,严重阻碍了中国食品的出口。如“毒饺子”事件发生以后,中国速冻饺子在日本的市场几乎丢失[5]。“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世界各国均禁止了中国奶粉的进口,并蔓延到几乎所有含有蛋白成分食品的出口。

(2)由信用危机导致各进口国对我国出口食品的检验检疫更加严格,由此带来的出口食品贸易成本迅速增加,效率大幅降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如果任由目前一些已被夸大的情绪和做法蔓延[6],经过多年努力建立起来的良好贸易关系将会受到挑战,你来我往的食品安全争端,在国际食品贸易中不断升级,食品生产出口型企业最终成为直接的受害者。

(3)薄弱的初级食用农产品种植、养殖源头,既给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带来高昂的原料控制成本,又成为食品生产出口型企业最大的潜在风险。当前,中国初级农产品管理水平、质量意识与国际市场要求尚有不小差距,各级管理部门对农兽药和饲料的销售和使用监督管理不规范、不到位;疫情疫病防控体系和农、兽药残留监控体系不健全,造成出口食品农产品源头不安全。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管理体系主要是为产量和数量而设计的温饱型农业,为保证产量,农业化学投入品无论是品种,还是数量都大幅度增加,加上对农业生产者培训的严重缺乏和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非法生产、以及滥用农药、兽药、化肥,致使我国用于加工食品的初级农产品受到污染的问题日趋严重,农兽渔药残留问题日益突出,给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带来严重隐患,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含有有毒有害物质成为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最大的风险,为保障食品生产原料安全,出口企业不得不为此付出检测、源头管理投入等高昂生产成本。

(4)在生产加工环节,出口食品企业落后的管理方式是我国食品生产出口型企业面临的又一严重问题。“三鹿奶粉三聚氰胺”、“双汇瘦肉精”事件充分暴露了我国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缺陷,大型食品生产企业管理尚且如此,中小型食品生产企业管理风险更加突出。管理问题突出表现在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加工技术、国际标准认知等方面,主要有:一是出口食品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落后,和发达国家的食品生产管理者的素质有不小的差距。二是出口食品企业虽然取得了GMP、SSOP、HACCP、ISO9000等相关质量管理认证,但存在因出口需要为获证而获证、未掌握相关认证的关键技术、不能深入持续的改进等问题。三是不科学的加工方式,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包装物料等,可能会造成出口食品的二次污染。四是现代科技的加入对某些食品加工原料的掺杂、使假,给出口食品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如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多种促动物生长的激素、假蜂蜜等多种模拟天然食品的科技研发等,给不安全的食品形势推波助澜。五是不安全的添加剂滥用环境和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对食品添加剂管理、使用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食品含有不该有的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或食品添加剂含量超过安全限量标准,如近年,在出口食品检测中时有发生的添加剂和非法添加的物质有:瘦肉精、孔雀石绿、吊白块(甲醛次硫酸氢钠)、蛋白精(三聚氰胺)、苏丹红I(化学染色剂)、王金黄、块黄、碱性橙(染普通鱼,腐皮)、β-内酰胺酶(金玉兰酶制剂)、增白剂、石蜡、工业用明胶,等等。六是出口型食品生产企业对出口的潜在风险缺乏系统的分析、研判,风险管理意识、技术落后。如国际市场对转基因认识和要求的潜在风险、国内出现新的农兽药、添加剂风险等。七是对国际市场的规则、准入、技术标准等不熟悉,或者缺乏持续跟踪等。需要明确的是,这些问题有些是企业本身原因造成的,有些是客观环境因素制约的。

4.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等不断上涨,融资难等因素冲击和相对薄弱的财务管理基础,出口食品企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近几年,农产品原料价格正呈现前所未有的高价与持续时间,“豆你玩”持续一年以来,“玉米疯”紧跟着已持续5个月之久,下游产业不堪重负,多种相关加工品纷纷涨价,但是市场的价格水平无法完全吞掉原材料的上涨幅度,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降。我国有相当一部分出口食品企业大都属于中小型企业,经营规模小,经营方式粗放,一般财务管理基础比较薄弱,自我约束力不够,风险控制能力不足,信用程度低,经营风险大,持续盈利时间短。这些不足导致很多企业无法达到银行规定的风险控制标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无法得到满足。2008年以来,随着宏观调控由适度从紧转变为从紧,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收紧贷款规模,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一些企业即使能贷到款,利息成本也大幅度增加[7],一些企业为缓解流动资金经常出现的紧张,被迫以高利从民间融资,或相互拖欠款,企业财务成本居高不下。

5.国家出口导向型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对于出口食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的生产企业带来严峻挑战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出口食品多以低价竞销和以量取胜,成为许多出口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竞争手段,多数出口食品企业依靠我国退税政策获得价格优势。我国政府在2006年和2007年连续两次对出口退税率进行幅度较大的下调,特别是2007年的调整,共涉及2831项商品[8],以出口味精为例,2007年7月国家调整味精出口退税政策,税率由13%调整为0,这些政策从发布到执行,缓冲期较短,企业一时难以消化,将一部分出口企业从微利推向亏损,企业整体效益出现大幅下滑。

同时,一方面我国食品出口企业相当一部分以初级加工品为主,完全按照客户的需求,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生产的产品附加值很低;另一方面,在我国出口的食品中,多以贴牌生产加工为主,自有品牌比例很低。据统计,我国所有出口食品中拥有自主品牌的企业不足20%,自主品牌的出口产品甚至还不足10%[9]。自有品牌的缺乏和品牌建设的落后,给我国出口食品企业带来新的课题。

二、我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对策

1.切实履行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全面提高 食 品安 全生 产 和管 理水 平 ,提 高国 际市 场 竞争力,严格控制出口食品安全风险

(1)出口食品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要切实履行好食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视产品质量为根本,视企业信誉为生命,要全面研究掌握发达国家和目标市场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切实提高我国出口食品生产企业的管理水平和食品质量标准,确保出口食品符合进口国标准和合同要求。

(2)出口食品企业要加快自检自控体系建设,建立并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良好操作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规范(SSOP),制定缺陷产品召回制度,加强实验室建设和技术培训,健全从生产到包装、标识、贮藏、运输、出口等一系列制度,确保自控体系持续有效。

(3)出口食品企业要增强自己的实力,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当中,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不断提高食品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一旦食品质量提高,出口所受的限制就相应减小,企业的利益也就得到根本保障;要努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国际影响与市场份额,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4)出口食品企业要加强诚信体系和应急机制建设。要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建立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信用风险防范机制,努力提高信用水平;要增强应急应变能力,善于积极主动解决处理贸易纠纷,争取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避免事态扩大。

2.要善于利用金融危机带来的机遇,在危机中寻求发展

(1)出口食品企业要主动适应宏观经济政策和市场变化,加快产业调整和资产重组步伐。辩证的看,危机对于企业整合、结构调整不无好处,一批粗放经营的微利食品企业能够自然淘汰出局,通过整合,减少无序竞争,提升行业、产业整体和产品质量。出口食品企业要积极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对于高污染、高耗能的食品生产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方式重新布局,使其具备节能环保要求;抗风险能力强的食品生产企业通过政府的引导、支持做大做强,并利用这次机会实现产业升级,创造自己的品牌。

(2)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走出去”取得了辉煌成绩,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占全球当年流量的5.2%,跃居全球第五。金融危机为我国出口食品企业走出去提供新机遇[10]。有实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利用部分发展中国家土地和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到海外投资建厂,开发利用国外优势的农产品资源;同时,易受技术贸易壁垒影响的食品行业到主要出口市场及有贸易优惠政策的国家投资建厂,分散企业出口风险,规避贸易壁垒。出口企业可以通过合资、独资、收购、兼并、投资等手段,发展国际化经营规模,带动相关产品跨越技术性贸易壁垒。例如,我国光明食品集团“走出去”成功在澳大利亚投资,收购澳大利亚大型食品公司玛纳森食品集团75%股权,通过掌握国外资源型企业,实现集团资源布局的全球化。

(3)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2008年国家全面下调了进口税率,并对重要战略物资、先进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等产品进口给予贴息政策支持。出口食品企业应抓住人民币升值的机遇,用好国家优惠政策,加大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与食品机械设备的采购力度,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以此提升出口食品的质量和档次。

3.注重开发低端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坚持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1)努力开拓新市场,促进食品出口市场多元化。我国出口食品企业应不断优化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的出口市场资源,开发多元市场,走市场多元化战略,改变食品出口过于集中的格局,实施食品出口品种多元化和时间均衡化策略,分散食品出口流向,减少因产品品种少、出口时间和地域集中给进口国带来市场压力而遭遇进口国实施的技术壁垒,如出口食品企业应当努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俄罗斯、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11]。

(2)积极瞄准低端市场。以往我国很大一部分食品出口后,往往是作为原料或中间产品,经过外商的包装,贴上他们的商标后才能与消费者见面,贸易量虽然很大,但价值却很低。目前,进口国设限虽严,但有机食品和调理食品阻力很小,而且这两类产品附加值很高,出口后可直接进入超市、商场,围绕这两类产品调整生产结构和出口结构,可实现以较小的贸易量,换取较大的贸易额,提高食品出口的效益,因此要大力开发末端市场[12]。

(3)重视国内市场,研发适合国内消费的食品口味。我国有很大一部分是纯出口食品企业,完全根据国外国客户的订单需求生产,产品口味单一,不适合国内消费,在面临金融危机或者技术贸易壁垒时,出口风险极大,在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大环境下,出口企业应及时调整产品生产配方,借鉴大型食品跨国公司的做法,研发适合国人口味的食品,满足国内外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跨国公司的在华研发战略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是研发投入并没有因危机而减少,反而是逆势增长,研发中心的数量持续增加;二是研发中心的地位得到了跨越式提升,开始向战略研发中心进行转变。例如2008年年底,雀巢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的雀巢北京研发中心建立全球的第24个研发基地,该中心除承担雀巢的一些基础研究外,还将根据中国消费者的需要研发各种食品。目前,雀巢有1/3的产品在发展中国家销售,2008年前9个月雀巢在发展中国家的销售增长率达到了17%,而在发达国家只有5%—6%。

三、结语

国际贸易环境日益复杂,食品对外贸易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对于出口食品企业而言,严峻的形势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出口企业将以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做出怎样的决策和行为,将影响着自己的未来。出口食品企业应正视困难,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加强与发达国家的合作,减少摩擦,积极推动我国食品出口迈向新的台阶。

[1]黄冠胜.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5).

[2]马衍泉.技术贸易壁垒对中国食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

[3]杨泱.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状况的思考[J].上海食品药品监管情报研究,2008,(3).

[4]张丽芳,王杨帆.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出口现状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24).

[5]安玉发.中国食品出口企业面临的新问题[J].中国食品工业,2009,(2).

[6]刘霞.基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的食品安全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07,(4).

[7]游丽.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影响及应对措施[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9,(4).

[8]李毓.我国出口型中小企业面临的困境与策略[J].社会科学家,2009,(9).

[9]吴志鹏.我国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对策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9,(17).

[10]毕吉耀.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J].中国金融,2010,(3).

[11]陈柳钦.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其应对之策[J].甘肃理论学刊,2009,(2).

[12]刘冲,李德阳.应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频遭国外技术壁垒的对策[J].经济纵横,2008,(11).

猜你喜欢
出口食品企业
上半年我国农产品出口3031亿元,同比增长21.7%
国外如何进行食品安全监管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263项食品及食品相关标准将要开始实施
一只鹰,卡在春天的出口
竟然被“健康食品”调戏了这么多年
米弯弯的梦里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