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中的本真追求

2011-03-18 09:26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肌理本真素描

王 承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素描教学中的本真追求

王 承

(安徽财经大学 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安徽 蚌埠 233000)

从素描中的痕迹美、材料的美感、作品的表现性和画面的秩序美来探讨素描的本真精神,指出素描是艺术纯度的提炼,是从属精神的,是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之后的肯定。

素描;痕迹;材料;秩序;精神

素描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素描作为造型艺术的基础课始于16世纪意大利的美术学院。当时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以解剖、透视等手段对古代绘画大师的作品进行临摹和写生,并配以着衣模特儿同时进行。这一套教学内容虽然在以后各个不同时期内得到不同素描学派的调整和充实,但基本内容与主张一直沿用至今。长期以来,我国的素描教学深受契斯恰科夫体系的影响,过于单一化的教学形成了一元化的格局,这样就忽视了素描更广泛的作用和功能,甚至本质功能,而形成了当今的“素味”教学状况。笔者在多年的素描课教学的实践经验中,意识到素描学习离艺术规律更近,素描作为一种专门的学科,已越来越展示着它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

一、理解素描的本真美

1. 素描中的痕迹美——肌理

肌理,即组织纹理,是指由美术作品制作时所使用的特定的物质材料与相应处理手法而造成的画面细部的组织纹理。肌理可视为材质与手法两个因素的综合表现。肌理一旦被画家所选择,就具有某种特定的表征和涵义,成为他们想要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的语言,产生特有的画面痕迹美。在素描中,它主要表现为使用特定的纸、笔与不同的技法的情况下,所产生的各类细小线条、笔触、调子、结构及皴擦效果。素描中的肌理有时存在于有渗化与枯涩变化的线条中,有时存在于线条皴擦所组成的轮廓与黑白灰层次中,有时存在于各种笔触所组合的画面中。画面中的肌理激发人们好奇的可触摸感,在深深吸引人们观看的同时,又增加了作品耐人寻味的艺术内涵。

2. 材料的美感

一件素描作品的诞生由人的观念、采用的艺术形式和材料媒介三个因素共同构成。因为任何创造意识都是需要通过特定的材料工具运用而达到艺术效果,所以媒材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是重要且特殊的。克莱门·格林伯格层提出“艺术就是媒介”。其实,就画论画,材料本身没有高低贵贱、新旧之分。一件作品用什么样的材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利用材料。每个人构建画面的侧重点和想法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来完成作画的过程,所以画面才出现了千差万别。

在西方人的习惯中,面对一件作品时他们更看重这一作品具体使用什么工具材料,以怎样的方式制作出来的,并且看重工具材料的多样化,这跟他们注重物质性、科学性的思维习惯是相通的。在《美国艺术》一篇关于德加的论文中,德加的两幅舞女素描的标注除了题目、尺寸、收藏者外,另有标注说明使用工具,如“charcoal heighttend with white on tan paper”和“charcoal and black crayon on paper”,即是木炭、白粉、蜡(粉)笔、纸材等工具的具体标注,而不是笼统地标一个“素描”了之。所以,在他们的“素描”类书籍展览中,发现有色彩、油墨、火药、光盘、光油、布料、复印、剪贴、丙烯、石膏粉、装置等我们认为非素描范畴的材料及制作方法时应不以为怪,因为素描已从“意图”的草图和初稿这一层意思发展为“意图的试验田”。而我们素描抓着铅笔、炭笔不放,坚守品种的单纯性,使素描概念的外延狭隘化,阻碍了素描借助多种工具进行试验和探索的可能。

材料的生命力和潜在的表现力会引发艺术作品内在的气质表现,而材质的这种表现与作品的内在精神气质之间的有机结合,使艺术作品的张力和表现达到极致。艺术家在素描中把这些材料用于自己的创作,通过一种陌生的美感和震撼,传递给观看者,以达到对作品的全新诠释。

3. 作品的表现性

任何绘画都要传达艺术家的精神,作品是这种精神的载体,称之为表现。在素描中,我们不是要“超然”于物象,而是需要真诚的心态贯穿于与对象交流的始终,以触摸的方式显影对对象的感觉。不管画面最后落实到怎样的样式、风格,具体操作上都需要注重程序性,不断纯化语言,杜绝以下情况,例如画面出现生硬的“黑”,离具体的感受太远,无形可依的张扬笔触,没有道理的似乎有“文化感”而实质苍白的“灰”或琐碎,或仅仅为了某种“效果”而效果的成分。

表现力的源头是对对象各种关系恰当而独到的梳理,它需要被克制的激情和建立在对对象深刻认识基础之上表达的“活力”。我们是以高度的理性分析,走向极度敏感的捕捉,用我们的思考去表现精神内涵。

4. 画面的秩序美

世界是有秩序的,事物是按照一定的秩序来组织的,人们认识世界也是有秩序的,因此,艺术家们创作作品的时候首先是对秩序的追求。贡布里希在《秩序感》中说:“我们的直觉偏爱简单的结构、直线、圆形以及简单平面秩序。我们在混乱的外部秩序里往往易于看清的是这类有规则的形状。”不难看出,绘画艺术中的平面秩序是现代画家艺术观念的追求。

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人脑具备一种能动的选择机能,人脑对周围世界的认知是在内在秩序感的指引下进行的。在素描教学中,可将所观察到的客观物象中无谓细节抛弃,而将有用的本质部分提取出来,经过归纳与整合,把画面中的黑白灰的区域、面积和层次组构成有“意味”更加符合艺术“本质”意义的作品。素描的过程就是调整和梳理画面中对比关系,以达到一种丰厚充实、生动有序而统一的素色世界。

二、在教学与实践中追求素描本真精神

1. 理解素描艺术的精神

从素描的起源讲,历史上没有谁是为了画素描而素描,它都是人的思维痕迹的一种表露。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也是因为它超脱了世界上的物质本身,从而带来人思维的解放。世界本来是姹紫嫣红、五颜六色的,但素描用黑白灰来体现,就这一方面来说,素描是“艺术纯度”的提炼,是“抽象”的点线面,故素描艺术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从属精神的,是对艺术本质的思考之后的肯定。

2. 从素描教材的实践入手

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往往把注意力放在“画什么”上,而往往忽略了“怎么画”。也就是说我们很少考虑铅笔、木炭或钢笔等素描材质,在纸上所产生的特有的“外观”和“视效”,因而也就大大降低了素描的丰富性、可视性和趣味性。这是我们在素描教学实践中应当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首先,要学生了解材料的种类,以及对每种材料在视觉、触觉上的感受,还有不同的材料组合所产生的新的效果和新的表现力。可以说只要能画出痕迹来的材料和能被划出痕迹的材料都可以作为素描的媒材。正像阿恩海姆指出的那样“每换一种新的媒介,就必须产出新的创造。”为了让学生打开思路,笔者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将中国的水墨艺术与素描相结合运用;大胆运用现代科技的喷涂、照片、拼贴、拓印等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增加了素描艺术创作新语言、新材料的运用。另一方面告诉学生,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反过来又受素描媒介与工具的影响,这些材料不仅影响画面笔触,质地的性质,而且由于它们不同的特质与局限,它们甚至还影响艺术家采用的观察方式。

[1] 鲁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 章仁缘.国外素描概念[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3] 刘仁杰.教师素描作品精读[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9.

(责任编辑、校对:韩松青)

The Pursuit of Being Natural in the Education of Sketch

WANG Cheng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rt and Media,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00, China)

Sketch is not the basic of all the mold arts. It mainly discusses the natural spirit of art from the beauty of imprint, aesthetic feeling of stuff, expression of works and the sequence of beauty in frame, pointing out that sketch is the abstract of art pureness, which also concludes subordinate spirit, and it confirms the art nature after meditation.

sketch; imprint; stuff; sequence; spirit

J202

A

1009-9115(2011)03-0159-02

2011-02-21

王承(1972-),男,安徽宿松人,硕士,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肌理本真素描
本真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武汉素描
素描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跟踪导练(一)4
凡·高的早期素描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