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辉
(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外文图书的出版和发行形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出版量激增,出版形式多样化,传统出版、电子出版、网络出版、按需印刷及免费网上电子书并存;同时,读者对外文图书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多语种形态等特征,直接导致了外文图书馆藏的类型、结构、来源、形式等呈多元化发展,给外文图书采访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国家图书馆历来重视对多语种、多文化的外文文献的收藏,是国内馆藏外文图书最多的图书馆,“拥有并更新一个大型的有代表性的外文文献馆藏”[1]是其基本职责之一。国家图书馆作为中国最大、外文图书馆藏最多的图书馆,在外文图书采选上有其特殊性,其外文图书采选实践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选工作同样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挑战,其结合馆藏发展及各种变化调整外文图书馆藏建设的思路值得思考与借鉴。
目前外文文献类型呈现多元化特征,将多元化的资源融为一体并体现各自的特点、将各种类型的外文资源协调采访从而在实质上增强外文馆藏,一直是国家图书馆外文文献采访工作追求的目标。为此,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选工作一直随着信息环境、出版形式的变化在不断调整和变化。目前,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的形式主要有印刷版图书、外文图书数据库、电子图书等,几种形式相得益彰,共同组成了国家图书馆丰富的外文图书馆藏资源体系。
1.1.1 印刷版外文图书
印刷版相对于其他出版类型而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受到普遍重视,所以印刷版外文图书一直是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的主要收藏类型。近几年来,国家图书馆西文图书年采访量超过3.2万种,日、俄文图书年采访量约1.8万种;截至2009年12月,馆藏外文印本图书达350余万册,其中西文图书(英文、法文、德文等)186万余册、俄文图书(含部分斯拉夫语种)61万余册、日文和东文(其他东方语种)图书102万余册[3]。
1.1.2 整库购买数据库
由于历史、经济、意识形态等因素影响,国家图书馆对18世纪及以前的外文图书缺藏严重,影响了学科馆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为此,国家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陆续整库购买了18世纪文献在线(Eighteenth Century Collections Online,简称ECCO)I、18世纪文献在线II、早期英文图书在线(Early English Books Online,简称EEBO)、Emerald eBook Series电子书库、近代法律全文数据库(The Making of Modern Law,简称MOML)、近代经济全文数据库(The Making of Modern World,简称MOMW)、美国早期印刷品系列(Early American Imprints)I、美国早期印刷品系列II共8个外文图书数据库,包含图书47万种、49万册。这些电子图书数据库是对缺藏外文图书的重要补充,完善了馆藏外文图书的知识体系。
1.1.3 单本购买电子书
电子书的采选是对缺藏印刷版外文图书的重要补充。国家图书馆除了整库购买西文典籍外,2010年还实验性地采选了部分Netlibrary和Myilibrary的电子书,Netlibrary和Myilibrary的电子书多是近几年新出版的图书,国家图书馆采用单本购买的方式,除了遵循《国家图书馆文献采选条例》外,还比较强调图书的时效性,确定了“新书优先、和印刷版不重复、互为补充”的采访原则。相对于印刷版图书,电子书的采选可以较多考虑实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图书,对重点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等图书进行重点采访。而且在采访过程中,注重参考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阅览室提供的外文图书利用情况,重点采选利用率较高的经济类、法律类、科技类图书。
从国家图书馆对不同出版形式的外文图书采访实践来看,虽然外文图书采访工作的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但是国家图书馆对外文图书的采选工作兼顾收藏保存和读者利用的原则没有改变。而该原则恰恰是决定过去、现在和未来外文图书采访工作的最根本的依据。
目前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访主要有购买、国际交换、捐赠、托存、缴送等方式。多样化的采访渠道拓展了外文图书的来源,提高了外文图书的保障率。
1.2.1 购买
购买是补充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馆藏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家图书馆购买印刷版外文图书主要通过国内书商代理的方式购买或直接从英国布莱克维尔图书公司(Blackwell's Book Service)进口,而对于电子图书,一般向数据库代理商购买。从多家机构采访图书有利于形成竞争机制,通过布莱克维尔图书公司直接从国外订购图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书商的不足。
1.2.2 国际交换
国际交换是外文图书采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图书馆补充外文图书的重要渠道之一。国家图书馆自1926年起受出版品国际交换局委托,接收交换来的各国出版物。对于贸易量不太发达或者与我国贸易较少的国家的出版物,国际交换是重要的采访渠道。例如,国家图书馆通过交换获得了大量非洲、拉丁美洲、东欧等地的出版物,保证了外文馆藏的多样性。目前国家图书馆已与117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图书馆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出版物定期交换关系[4]。
1.2.3 捐赠
接受个人和机构团体的捐赠是对外文图书馆藏的有益补充。早在1911年国家图书馆就开始接受法国人沙畹、洛威的赠书。除接受的个别赠书外,70年代末以来国家图书馆每年接受的大批量赠书有:始于70年代末的克本、周仲铮赠书延续16年之久,直至赠书人逝世,国家图书馆接受其赠书2万余册,大大补充了国家图书馆的德文图书馆藏;80年代,巴金向国家图书馆赠书数千册,其中不少是西文图书珍本;日本出版贩卖株式会社赠送的最新日本出版物是国家图书馆接受的最大一批赠书,此次赠书从1983年起延续至今,国家图书馆还为之建立了专门的“日本出版物文库阅览室”。 这些友好赠书有针对性地补充了国家图书馆外文馆藏的不足,满足了读者的需求。
1.2.4 托存
中国国家图书馆对国际组织和外国出版物的收藏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自1947年被认定为联合国文献保存图书馆起开始接受联合国资料,包括来自世界银行集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劳工组织等机构的资料。从1975年起,国家图书馆成为加拿大政府出版物的托存图书馆。截至2009年6月,国家图书馆接受来自各国际组织和各国的出版物达70余万件[4]。
1.2.5 缴送
国家图书馆接受国内出版社呈缴的外文图书。国内出版的外文图书主要有3类:授权重印版外文图书、作者用英文或其他文种写作并在国内出版的图书、国际会议论文集。国家图书馆对国内出版的外文图书的采访方式主要是接受各出版机构的缴送。
外文出版物种类多、出版量大,国家图书馆的购书经费相对于外文图书的出版数量来说并不算充裕,有限的藏书与读者无限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永远存在。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在众多的书目信息中选择适合馆藏发展和读者需求的外文图书,是每个外文图书采访人员都要考虑的问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实践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采访人员不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外文图书的目录信息,还可以综合利用多种网络选书工具对图书的内容、读者水平、装帧形式等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从而避免漏选和错选。
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采访人员常用的网络工具有Amazon、Global Books In Print、Nielsen BookData Online、PSOP和Blackwell等,有时还需要利用Google检索出版社的网站。一方面,采访人员利用这些选书工具可以检索到国内书商报道的外文图书的详细介绍(包括题名、著者、装帧、年份、价格、页码、出版社、文献类型和ISBN)、图书内容简介、适合的读者对象和较为详细的作者信息,还可获取专家和读者对该出版物的评论、评论者的身份介绍、该书销售排行名次等,这些信息对于外文图书采访人员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另一方面,外文图书采访人员还可以利用这些网络选书工具有目的地对馆藏进行查缺和补藏,以增强馆藏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由于代理商并不真正了解图书馆的外文图书馆藏建设需求,加之其书目信息搜集能力有限,这种由代理商报道书目、采访人员根据书目选书的方式对外文图书资源建设十分不利。因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开辟新的信息来源并构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外文图书出版信息源获取网络至关重要。
国家图书馆外文图书馆藏资源非常丰富,但是很难形成特色馆藏,多数学科并没有形成比较系统、完整的学科体系,因此应根据国家图书馆的职责和服务对象,明确馆藏定位,主动出击,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力求使所采选的外文图书具有某方面或某些领域的特色。特色可以分为专业特色、地方特色、历史特色、类型特色等[5]。文献只有形成特色,才能做到资源互补,才能发挥馆藏资源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可在原有贮存外文图书的基础上,加强重点馆藏建设,形成馆藏特色;另一方面,可根据未来发展需要,制定长期规划,形成特色馆藏。
国家图书馆2009年成立了两个专门机构: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和法律文献研究中心。中国学文献研究中心对中国学图书全面收藏,有较好的馆藏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特色馆藏;法律文献研究中心则是根据国家图书馆的性质、任务、定位及未来发展需要而建立的。
此外,外文图书采访工作还可以结合馆藏优势以及《国家图书馆文献采选条例》中关于全面采选和重点采选外文图书的要求对文献体系进行系统规划并进行深层次的文献揭示,以发挥外文图书馆藏的最大效用。
数字资源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变化使图书馆外文图书资源建设工作日益复杂,采访政策应与时俱进,并着眼于长期计划[6]。就目前的外文图书采访工作来说,电子书的采购对印刷版图书的采购提出了极大的挑战。例如,Netlibrary和Myilibrary中的图书是由一些大型出版社(如Wiley、Taylor & Francis、Elsevier等)出版的,这些出版社一直以来都是印刷版图书采选的优先选择对象,如果未来大型商业图书出版社都推出类似数据库,那么是否还需要采购这些公司的印刷版图书、如何协调印刷版图书与电子图书、如何分配预算等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制订图书采访原则,以确保经费的最优化使用,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满足读者需求。
此外,国家图书馆还需要了解自身的收藏优势和劣势、服务对象的变化情况、用户可获得的其他本地资源或通过馆际互借可以得到的资源,在制订选书政策时结合考虑反映变化的环境。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Library Associations and Institutions,简称IFLA)获取与藏书发展部在2001年的指导方针中提到,由于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基本上正在从保存向访问的策略转变,这意味着采访政策正在经历明显的改变,图书馆需要通过广泛地宣传有关他们藏书政策的信息来促进读者对馆藏外文图书的利用,同时采访政策还可以作为更广泛合作和资源共享的基础,以便在由哪一机构来负责收藏何种资源上达成一致[7]。
随着学术全球化和学科边界的消融,新的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不断出现,外文图书采访政策中各学科文献的收藏比例以及印刷型文献与电子文献、网上资源文献的采选比例也应适时进行动态调整,以便完善馆藏体系,增强图书馆的知识组织能力。
我国的外文图书资源保障体系应能满足对外国文献90%的需求[8],其余10%可以通过国际互借、交换等方式从国外获得。国家图书馆不是也不可能成为所有外国文献的“最终查找基地”,只有在全国范围内对图书馆外文图书藏书建设进行适当分工与合作、广泛开展馆际互借才能解决[9]。例如,美国国会图书馆作为世界上最大、经费最充裕的国家图书馆之一,其藏书范围并没有包含所有学科,如对医学和农业这两大学科的文献就没有收藏,而是由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和美国国家农业图书馆进行收藏。中国国家图书馆与之相似,根据国内图书馆间的分工,国家图书馆对于医学、地质学、军事、农业等方面的文献只收藏其中的综合性图书、工具书和边缘学科图书、交叉学科图书等。目前,2000年以国家科技部牵头组建的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简称NSTL)和2004年教育部组建的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hina Academic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 Library,简称CASHL)已经分别形成了包括科学、工程、医学、农业和人文社会科学在内的多学科国家级外文文献馆藏。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图书馆应该鼓励这些机构承担部分国家级文献资源建设任务[10],并与其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协调采访,优势互补,从而建立国家级外文文献保障体系。
新的信息环境下,外文图书采访的观念、内容、评价标准及用户需求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图书馆不能再墨守成规,而是要更新观念,在满足读者对外文图书需要的基础上,结合馆藏发展及各种变化调整外文图书馆藏建设的思路,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共同构建国家级外文文献资源保障体系。
[1]吴慰慈,邵 魏.图书馆学概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75-76.
[3]馆藏一览[EB/OL].[2010-07-28].http://www.nlc.gov.cn/service/dzzn_gcyl.htm.
[4]詹福瑞. 实施图书馆国际化发展战略 促进知识的全球共享[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0(2):15-20.
[5]黄宗忠. 论文献类型的变革及其对文献资源建设的影响[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4):105-111.
[6]肖希明.藏书发展模式的选择:拥有还是存取?[J].图书馆论坛,2002(1):56-59.
[7]张新鹤,肖希明.我国信息资源建设政策目标和重点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 2009(6):21-26.
[8]刘兹恒.文献资源建设中一个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会议: 纪念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学术讨论会20周年[J].图书馆,2006(6):1-5.
[9]邵文杰.九十年来外文文献的采访[J].国家图书馆学刊, 1999(3):3-10.
[10]刘兹恒.对国家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一些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8(3):7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