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大猷
(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 上海 200234)
高校的合并重组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历程,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深化体制改革的标志性事件。此举在完善教育结构的同时优化了教育资源,实现了学科专业的兼顾与互补,使高校的办学资源得到合理整合与充分利用,进而产生规模效应,使办学效益显著提高。图书馆是高校办学的基础条件之一,高校的合并重组必然影响到图书馆的发展进程。事实证明,高校图书馆的重新组合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文献和馆舍的叠加,因此可将它视为高校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的新契机,随之将出现一种全新的图书馆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重组后的高校图书馆必须尽快配合本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充分实现其作为地区文献中心保存丰富的文献资源、处理和开发信息的功能。图书馆重组后,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对于促进高校文献资源进一步优化和利用有着重要意义。图书馆的重组是高校合并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因此必须综合考虑院校合并重组后不同校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功能定位、专业设置、读者人数和图书馆发展规模等因素,高度重视文献资源的有序建设和科学管理,使重新组合后的高校图书馆的工作进程与本校的整体发展目标保持一致。
文献资源是高校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赖以开展的基础。1994年10月,原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两校正式合并,从此上海师范大学形成了徐汇校区和奉贤校区两地办学、办馆的格局。为了做好两校区的文献资源整合和优化工作,上海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对两校区图书馆原有馆藏进行了细致调研和论证,为制订全馆文献资源发展规划提供了依据。近年来,两校区图书馆统筹兼顾,优化资源配置,逐步建立起结构较为合理的馆藏文献分布体系。随着高校合并带来的学科专业的归并与调整,两校区分别存在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专科生、本科生、研究生、教师和科研人员等)的读者群,其文献需求和利用特征各异。针对两校区的专业分布、读者人数和不同层次的文献需求等具体情况,我馆对两校区馆藏文献进行了统一和适当调整,一方面通过集中采集统一调配,另一方面对两校区现存馆藏布局进行调整,逐步建立起与两校区专业设置和读者群分布相适应的文献保障体系,大体上实现了馆藏文献资源整合优化的工作目标。经过多年的努力,我馆现已基本形成各具特色和各有侧重的图书馆馆藏布局,如今的两校区图书馆已分别组建起以兼顾集中与分散为管理目标的馆藏体系,基本适应并满足了两校区各类型读者对馆藏文献资源的利用需求。
原上海技术师范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正式合并后,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主要承担研究生教育和艺术类专业的本科教育,奉贤校区则主要承担除艺术类专业以外的本专科教育。由于奉贤校区为新建校区,馆舍较为宽敞并且原有馆藏总量相对较少,所以我馆在馆藏文献整体布局上有所侧重,在新书总量的配置上对奉贤校区图书馆有所倾斜。从2002年开始以当年到馆新书总量的30%为基点向奉贤校区进行投放,以后保持逐年递增的趋势,直至达到近两年50%左右的水平。以2009年为例,我馆年度中文新书分配数量为徐汇校区44 265册、奉贤校区43 756册,就当年到馆新书投放比例而言,两校区入藏量大致相当,实现了平行布局。两校区图书馆在合并前,馆藏自成体系且各具特色,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文献重复收藏情况;两校区图书馆合并后,围绕两校区学科专业的调整目标,我馆对奉贤校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重点采用变整体收藏为分类收藏的策略,通过反复调整与重新组合,逐步形成了两校区馆藏协调发展的分布式收藏模式。奉贤校区图书馆重点收藏与所在校区学科专业(如机械工程、汽车服务、电子信息、通讯工程、土木工程和房地产与建设等工科专业)相对应的专业文献,以体现不同于徐汇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的专业属性。此外,除专业用书重点配备外,对于读者利用率较高的人文科学、外语学习、计算机基础科学及部分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且公用性较强的文献,两校区图书馆在品种和复本数上根据读者人数的分布比例进行了适量配置。
目前上海师范大学的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分属于不同校区,因使用对象不同、接受教育程度不同,读者对相同专业文献需求各异。目前研究生教育集中于徐汇校区,故在确保徐汇校区图书馆文献收藏并兼顾奉贤校区图书馆文献正常使用的前提下,必须根据文献专业深度及其学术价值对相关文献进行甄别与划分,以学科专业为主线建立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体系。我馆在实践中,首先着手制定了诸如馆藏文献的载体结构、文种结构、等级结构和复本结构标准,然后根据文献等级结构标准对部分馆藏有所侧重地在两校区图书馆实施区别分布。这种区别分布的布局方式称为馆藏文献的梯度布局。馆藏文献梯度布局提高了两校区图书馆的文献保障水平,适应了不同层次读者群的文献利用需求。经历多年的摸索和调整,目前徐汇校区图书馆收藏文献除部分工科专业外,总体上较奉贤校区图书馆收藏的文献具有鲜明的思想性、学术性和新颖性,而且专业文献覆盖率和核心文献占有率也高于奉贤校区图书馆同类馆藏,适应了研究生阶段教学和科研的需要。此外,我馆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以等级结构为依据对馆藏文献实施梯度布局,满足了不同层次教学科研的需求,受到了各方的肯定。
在高校合并后,不同校区之间的学科专业界线分明,那些有跨学科专业文献需求的读者大多会通过校区图书馆异地借还业务寻求所需文献。近年来,两校区图书馆之间的文献互借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异地借还的方式不仅可以将馆藏文献互通有无,满足读者需求,而且提高了馆藏文献整体的利用率和价值。同时,异地借还服务过程中记录的相关数据对于衡量馆藏文献质量水平与布局合理程度、了解读者需求倾向和掌握文献利用规律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从文献收集的角度来看,图书馆在高校合并后购入的文献总量尤其是品种数量(而非复本数)明显增加。然而,多校区办馆往往存在读者分布具有跨区域性、读者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等问题,两校区图书馆分别出现拒借现象。这种现象虽然在短时期内难以避免,但是图书馆必须予以重视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善。异地借还过程中记录的相关数据反应出文献需求方面的即时动态信息,可以作为提示或反思以往文献种类选择的标准及复本数增减的依据,以便进一步完善馆藏文献的采集和布局工作。因此,加强馆藏文献异地借还过程中相关信息的归纳和整理很有必要。理性分析各类文献在全校范围内的利用规律、及时进行校区间馆藏文献的调配和补充,对于合并重组后图书馆的馆藏布局趋向适宜、合理具有导向作用。例如,对于经多次校区间互借并为读者经常利用的藏书,图书馆应修改其馆藏地点并进行重新布局。实践证明,对馆藏文献的动态典藏可使藏书组织和藏书结构更为有序、稳定,使馆藏文献资源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不同校区之间文献资源的协调与共享。
上海师范大学徐汇和奉贤两校区图书馆的建制已有10多年的历史,两校区馆藏文献历经持续多年的合理调整已逐渐进入稳步增长期,为学校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随着购书经费和新书入藏量的同步增加,两校区图书馆一线书库日趋饱和,馆藏规模的不断发展与有限馆舍之间的矛盾凸显。这就要求对全馆文献采集实施总量控制,如对文献的类别比重进行科学划分、对文献品种和复本数的比例进行合理调整等。但是要想从根本上缓解一线书库的库藏压力,最可取的做法是为其部分库藏及时分流。我馆近年来先后在两校区建立了社科、文史、理科、外文等若干个与一线书库配套的储存书库,依托储存书库的一线馆藏管理方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效果明显。以往一线书库的管理工作多为库内书架整理和环境整洁,较少涉及书库内藏书的调整,库内藏书调整一直以来都由图书馆的典藏人员负责。如今一线书库库容紧张已不是一库、一馆的个别状况,在各高校图书馆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如何解决?图书馆一线书库的藏书历来多为新书和利用率较高的馆藏,不宜对其直接进行剔除处理,因此只能通过在全馆范围内对藏书进行合理调整、适度分流的方式缓解,逐步将相对陈旧、复本数过大或利用率较低的藏书从一线书库下架,转移至储存书库入藏,以便为一线书库新书入藏预留空间。储存书库所有藏书仍保持原来的可借状态,这样便不会对读者的继续使用造成任何影响。这种依托储存书库的一线藏书管理模式采用了区分对待和分散储存的方法,有别于图书馆传统的二线典藏布局方式。这样一来,书库管理工作就包括对一线书库藏书的鉴别、选择和下架以及储存书库藏书的规划和有序管理,均可由一线书库工作人员在典藏人员的具体指导下完成。如此一来,一线书库的工作人员在书库常规管理任务之外直接参与馆藏文献复选工作,增强了其熟悉馆藏、库藏的主动性,使其有机会从自身工作感悟的角度对馆藏文献品种的选择和复本数确定等诸项环节提出意见,提高了其参与馆藏建设的积极性。同时,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图书馆各业务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为图书馆传统的书库管理工作注入了全新的专业内涵,加深了馆员对学科体系、专业特色、本馆藏书沿革、文献布局策略及其变化和读者文献利用规律的认识,长此以往必将显著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养,这同时也顺应了图书馆一线书库管理模式的变革趋势。
合并前的各高校图书馆大都建立了具有自身学科专业特点的藏书体系,以奉贤校区图书馆为例,原有馆藏中除机械、建工等部分工科专业藏书外,传统学科(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藏书也较为齐全,但是文史哲、语言、教育、艺术类藏书相当缺乏,而且文献老化程度明显,馆藏总量偏低。显而易见,这种建立在“小而全”基础之上的原馆藏体系结构与合并后高校的学科专业规划布局和教学科研发展方向是不适应的。我馆针对奉贤校区图书馆缺藏文献品种和复本数比例的具体状况,在有针对性地增加新书入藏的同时,从徐汇校区图书馆原有馆藏中调整出多余的文献品种和复本对奉贤校区图书馆馆藏进行及时补充,实现了两校区之间馆藏文献的余缺调剂和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建设必须立足于本馆的现状,研究其整体与部分、系统与环节、结构与功能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严格依照图书馆工作系统自身的运行特点和规律进行科学调控,才能提高和优化馆藏文献系统运行的效能,通过布局调整使两校区馆藏文献的管理水平和利用率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目前,文献剔除工作作为高校图书馆的常规工作已被提上议事日程,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我馆设立了文献剔除专职工作岗位,以具体负责此项工作。馆藏文献建设是文献积累、充实、完善的持续过程,也是新书入藏与旧书剔除的渐进过程。文献采集被认为是对入藏文献的第一次选择,相对而言,文献剔除其实质就是对馆藏文献的第二次选择,故也称为“复选”。近年来,我馆紧紧围绕全校的学科建设和专业调整工作目标,结合两校区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分布现状,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文献剔除工作。由于指导思想明确,前期准备充分,步骤和措施得力,我馆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我馆首先划定了剔除范围,从文献类别、学科属性、传统学科文献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新兴学科文献的新颖性和实用性等角度进行深入分析;针对不同类型文献内容的衰减规律,结合时间节点、利用率高低及文献品种与复本数之间比例关系等一系列相关要素进行科学的论证;综合考虑两校区图书馆的馆藏历史与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剔除工作。通过剔除工作,我馆对两校区馆的馆藏建设历史和发展沿革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进一步在全馆范围内开展文献资源的配置与整合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以奉贤校区图书馆为例,2000年前馆藏文献总量不足250 000册,现今已达到了600 000余册。文献增量部分中,除去入藏的新书,其中50%为原徐汇校区馆藏中经剔除处理后向奉贤校区图书馆调剂和补充的部分。文献剔除工作使两校区图书馆馆藏文献在种类、结构、比例等方面得到了改善,在为徐汇校区图书馆馆藏减负的同时使奉贤校区图书馆馆藏得到了实质性的充实,大幅度提高了两校区馆藏文献的使用效率。以文献剔除为主线的馆藏清理整顿工作为重组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为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学校教学和科研的工作目标增添了动力。
文献资源共享是现代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标志和发展模式,同时也是多校区办学体制下高校图书馆共同面临的现实课题。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通过统筹规划,对图书馆的馆藏、空间、人员、技术等各项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优化,才能建立起结构层次科学、空间布局合理的文献资源保障体系。因此,要打破条块分割、文献资源利用不佳的格局,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合作保障”的馆藏文献建设之路,以“分散、集聚”并举的方略充分发挥高校合并后各校区图书馆的馆藏优势,进一步提高文献资源的共建与共享水平,提高馆藏使用效率,满足不同校区、不同层次读者的文献需求。
[1]韦艳芳. 总馆分馆制:一种有效的资源共享模式[J].图书馆建设,2006(2): 31-32.
[2]秦 剑. 构建和谐图书馆[J]. 图书馆论坛,2006(4):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