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学术期刊库绩效评价方法应用现状

2011-03-18 08:40:57汤罡辉
图书馆建设 2011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数据库

汤罡辉

(中山大学图书馆 广东 广州 510275)

2002年肖珑、张宇红在《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中较详细地论述了电子资源使用评价的作用及使用统计数据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北京大学电子资源利用率、电子资源使用价值与成本进行了分析与评价[1]。这是国内首篇较为系统地论述电子资源使用评价的论文,此后相关文献逐渐增加,但大部分文献都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如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电子资源发展政策等的研究,只有少部分文献研究评价方法及开展应用实证。对于绩效评价方法,笔者参考了2001年Kathleen Bauter[2]提出的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使用评价方法及工具,包括经济标杆、网络分析软件、统计分析法、图书馆标杆、统计软件及其它统计资源等。2009年韩国Younghee Noh[3]提到采用德尔菲法研究数字期刊评价:①期刊的采购(包括各种采购模式);②期刊的使用(包括访问次数、下载全文次数) ;③使用环境(包括使用方式、用户培训等)。2007年戴龙基主编的《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研究》[4]提到5种电子文献绩效评价方法:①浏览/下载文献数量统计;②单次使用成本统计;③目标读者使用情况分析;④电子文献的引文分析与读者评价;⑤图书馆员评价。据了解,目前我国还没有得到公认的电子文献评价方法,因此本文站在实用主义的立场,拟对各种评价方法的实际案例(包括国外的)进行筛选、梳理,将其归为9个类别,以甄别各种评价法的不同点与发展脉络。考虑到电子资源囊括的文献类型很广泛,泛泛而谈有失针对性,为此笔者选取国际学术期刊库作以有针对性的重点研究。

1 国际学术期刊库绩效评价方法应用案例

1.1 科研成果出版数量评价方法的应用

根据英国物理学会(Institute of Physics,简称IOP)出版社北京代表处的统计资料[5]显示, 在1997—2008年刊发的物理学文章中,来自我国的文章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我国用户的IOP电子期刊使用量与在IOP期刊发表文章数量呈正比关系,都呈逐年上升趋势。CALIS(China Academic Library&Information System,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浙江省文献信息服务中心的鲁东明曾在2009年专门统计了通过开展地区性文献信息共建共享及服务培训带动地方院校提高发表科研成果的数量,如台州学院、中国计量学院、温州大学、浙江林学院、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树人大学在Worldscientific出版社合计发表了47篇论文[6]。基于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科学引文索引),笔者了解到国内科研人员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上的文章数量也是逐年增加的。这些都可表明论文形式的科研成果逐年增长与近年来图书馆加大电子期刊采购投入、宣传和培训读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外也有一些该研究的相关案,例如, 2003年卡洛斯(Carlos A Suarez)等[7]研究了1997—2000年间的科研成果与数据库使用之间的关系并认为,数据库使用频次越高,科研成果就越多,数据库使用频次与科研成果数量成正比。2004年凯瑟琳(Kathleen Bauer)[8]从节约时间的角度出发进行实证研究发现,耶鲁医学院克拉辛·惠特尼医学图书馆在1999—2003年随着电子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用户节约了学习、科研时间成本。科研成果增长数量评价法也存在不足,如有些学术期刊发表文章难度大,作者未必每年都会增加投稿量。Nature Publishing Group香港办事处的统计资料[9]表明,各个年度中国学者投稿给《Nature》的数量都不同,而且大多数出版社每年都会新增期刊品种,扩大科研交流平台,以提高发稿数量;读者也可通过网络直接了解各个学会出版社的出版物,或加入学会以会员价(费用比较低)获取学术刊,不一定完全需借助图书馆资源。因此,科研成果数量的增加不能绝对地认为是由馆藏学术期刊使用量单一决定的。此外,出版社应用这种方法的比较多,他们较图书馆员更易获取读者投稿及发稿数据,而且也常用出版科研成果与阅读使用的关系变化图来吸引参加数据库培训的读者的注意。

1.2 特定读者使用情况分析法的应用

每个学科的学术期刊都有特定的读者群,而且这些读者存在层次差别,如存在教授与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的差别,有的优秀本科生也有可能使用国际学术期刊;一些读者有固定的使用偏好,如专门阅读某几种期刊,再通过CrossRef或搜索引擎查找、涉猎相关的资料;还有的读者是潜在使用者,可能对期刊库的特点不了解,以致未专注使用。为区别出不同用户群使用特定学术期刊库的差别,有必要对用户情况进行区别统计。但目前由于技术原因或保护用户隐私的需要,这方面成功的研究案例较少。假使通过IP来控制,并由图书馆出于研究的目的去获取不同用户身份、背景的数据,也会遇到技术障碍,如动态IP分配不固定或者固定IP但使用者呈流动状态。出版商一般也不愿意提供庞大用户群使用行为的统计数据。根据2007 年台湾地区北中南东区高校图书馆座谈会的会议纪要可了解到,台湾大学曾采用入口认证的方法,由使用者自行选择所属单位,但因不便使用被迫取消(不过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还在理论探讨这种入口认证的方法[10])。一些国外学者利用特定读者使用情况分析法进行研究,如大卫,保罗和安东尼(David Nicholas, Paul Huntington and Anthony Watkinson[11])基于Blackwell Synergy期刊库的访问日志对其使用者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将其使用者分成学生和工作人员、学者和实际工作者、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等类别进行比较,这项研究涉及的数量庞大,每个月要统计50万次的访问量。如果能区别出不同用户群的使用情况,就可进一步深入分析期刊库使用者中的核心读者群,挖掘出潜在的使用者。

1.3 引文分析方法的应用

读者发表学术文章时都必须注明其引用数据的来源,对引文数据分析则可了解读者获取信息的来源及数量。惠京颂(Hye-Kyung chung[12])以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发现, Harvard Business Review是本地用户最高利用的刊物(该刊却并不是ISI管理学科类的最高影响因子刊物)。皮埃尔和安妮(Pierre Feyereisen and Anne Spoiden[13])对2006-2007学年间比利时鲁汶大学(Louvain University)的心理与教育学系学生的学术文章的引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期刊引用报告)的影响因子跟本地引用数据有适度的关联。华东理工大学图书馆的葛巧珍、杨美珍[14]对该校师生1999—2007年间在外文期刊发表论文的情况与引用外文期刊的情况进行统计后,再与馆藏期刊对比,以求真实反映馆藏期刊的实际利用率,同时为调整期刊的馆藏结构提供充分依据。引文分析法多依赖于索引数据库,但国内很多图书馆限于经费压力,不会再专门购买索引数据库商提供的引文分析软件,主要靠自行建库进行引文分析,这样做比较费时、操作难度较大,而且引文分析方法的使用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本地用户跟JCR的全球用户有一定的区别;非英语国家的学术期刊并没有全部收入到JCR期刊列表中;有用的信息也许没被引用在期刊文章里,而是被教师引用在教学大纲或图书中,等等。

1.4 与馆内其他业务环节作相关性分析方法的应用

随着馆藏资源的增多,大部分图书馆都将其按文献载体、类型划入不同业务部门,但围绕同一文献,各个部门之间还是紧密相连的。因此,有必要将各业务环节的数据进行整合、比较。(1)对传统纸质载体的影响:2001年罗杰斯(Rogers[15])对电子期刊、印刷期刊和数据库的使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电子期刊的数量从200多种上升到3 000多种后,教师和研究生使用电子期刊的频次增多,而纸本期刊使用量则减少,年龄与使用频次很少或根本不相关,与其1998年调查中所提到电子期刊将取代纸本期刊的观点相一致。2004年美国加州大学图书馆[16]对2001—2002年间使用电子期刊的统计数据进行调研发现,当期刊以两种载体存在时电子期刊比纸本期刊的使用更密集。巴尔伊兰和芬克(Bar-Ilan and Fink[17])对某一科学图书馆的纸本及电子期刊进行调研发现,用户几年前就已经了解电子期刊,大多数科学期刊既可获取电子版期刊进行阅读也可继续使用其纸质版,更主要的是发现,80%的被调查者不论是什么职位、什么年龄都喜欢频繁使用电子期刊。纸本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成本也有一定的差别,赵伯兴、向群[18]调查了上海大学图书馆、Drexel大学图书馆每次实际使用印刷型期刊与电子期刊的成本认为,电子期刊存取方便、具有扩张检索功能等优点,从而大幅地提高文献的利用率和降低电子期刊使用成本。2007年,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图书馆的张永梅[19]对ScienceDirect数据库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统计,得出与前几个案例不同的结论:订购的纸本期刊是读者利用率较高的期刊。(2)对馆际互借数据的影响:在基德(Kidd[20])研究格拉斯哥大学(Glasgow University)1998—1999学年的馆际互借数据后,该校订购了Elsevier期刊库,接着基德对该校2001—2002学年的馆际互借数据进行研究发现,该校用户对Elsevier期刊的馆际互借请求减少了,同时,整个学校的馆际互借请求也减少了。宝山与米利希瑞恩(Paoshan W Yue, Millie L Syring[21])以内华达里诺大学(The University of Nevada, Reno)2000—2003年间Elsevier期刊库使用情况统计数据为依据,分析使用量的变化对馆际互借的影响发现,电子期刊被广泛使用,订购的纸本期刊的电子版也被使用,并认为虽然很多研究型图书馆都拥有很多电子期刊,但并不能保证用户的所有信息需求都能得到满足,所以还需保持馆际互借业务。(3)对不同文献类型的影响:埃林吨史密斯(Erin T. Smith[22])发现发表在自然科学期刊的文章被引用的频次比专著更高,但人文学科类的期刊则相反,仅仅社会科学与教育学是被平衡引用的两种文献类型。由此可见,学术期刊库的利用会影响到其他业务环节的开展,应统筹考虑并发挥其积极作用。

1.5 馆员评价法的应用

图书馆员是国际学术期刊库引进、管理、推介的中介,也是使用者之一。图书馆员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积累读者使用学术期刊库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各个期刊库的收录范围、检索效果等信息,因此他们对学术期刊库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起到与专家评审相同的效果。例如,从2005年举办“第3届国外引进数据库培训周”以来,每次会议都专门让图书馆员对所引进的各类数据库进行打分评估,由此产生的数字资源使用效益评价结论都成为历届会议的重点议题之一。这种集中评价模式对推动资源效益增长最大化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到2009年,CALIS组织的这类集体评估已愈来愈成熟,当年的调查报告共获得246个单位提交的494份有效问卷,是历年调查回收问卷最多的一次。

1.6 读者问卷调查法的应用

问卷调查是一种发掘事实现况的研究方式,具有统计意义的调查数据能起到定量分析的作用。琳达(Linda Ashcroft[23])认为,问卷调查将成为电子资源使用评价的一种有效定性评价分析机制。博雷戈(Borrego[24])等对加泰罗尼亚(西班牙)高校图书馆集团的学术人员用户进行调研发现,较高比例的教学人员与研究者意识到电子期刊的发展与收藏,他们对电子版期刊的喜爱也多于纸本期刊;大多数用户都对电子期刊有较高的评价,也期待在未来几年内增加对其使用量。大卫等(David Nicholas, Paul Huntington, Hamid R Jamali, etc[25])结合问卷调查对OhioLINK and ScienceDirect期刊库的访问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有一部分被调查者仅是粗略阅读全文。随着欧洲大学的改革,欧洲高等教育区(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简称EHEA)的产生对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也产生了迫切的改革需求。因此,玛丽亚平托(Maria Pinto[26])等人按既定标准选取19所西班牙高等学校,发放10 276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64份,调查对象是研究人员与其他工作人员。玛丽亚平托等[26]认为这样更有利于发现科技信息需求用户的特殊需求与前景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用户对科技期刊非常感兴趣,并将科技期刊当作重要的信息源,而对其他诸如视听教具等信息源则没那么强烈的需求。从整体上看,这些用户对通过互联网来获取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与服务非常感兴趣,尤其是电子期刊。这些用户能够非常熟练地使用其研究领域的各种数据库搜索信息,也因此拒绝图书馆提出的信息干预服务,如提供信息推送服务、信息过滤或选择服务。

1.7 访问次数/全文次数统计法的应用

通过了解学术期刊库的访问次数、全文次数可了解整个期刊库的使用规律及不同期刊库之间的差别,为采购提供数据参考。但在COUNTER标准未普及应用时,对学术期刊库的访问次数、全文次数的统计还存在应用困难。例如,刘伟岭[27]等人认为要获取电子期刊的统计数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电子期刊的出版商及集成代理商正在使用各种标准来作电子期刊的使用统计报告,这给图书馆员的使用带来不便。为确切了解期刊使用者、使用频次、正在使用的期刊,编目部及技术部的馆员使用CGI脚本、AXS共享软件合作挖掘电子期刊的使用统计报告。从实验效果来看是成功的。随着COUNTER标准的完善与普及,访问次数/全文次数统计法的应用也增多,我国运用此方法对ScienceDirect期刊库的研究较多,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图书馆[28]认为ScienceDirect期刊库是对纸本期刊的极大补充,读者群明显增多;河北师范大学图书馆[29]对2006—2008年ScienceDirect的利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零下载率的期刊竟高达428种,占该馆电子期刊总数23%;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30]统计了2006—2008年ScienceDirect使用数据发现,用户集中使用少数期刊并大量下载期刊全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31]对2006—2008年度ScienceDirect中利用率最高的期刊进行利用水平分析总结提到,期刊在利用上并非均衡发展,存在高效与非高效期刊之分,尽管期刊的利用率逐年增加,但该库的使用情况堪忧,1/2甚至近2/3的期刊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1.8 篇均使用成本统计法的应用

不同学术期刊库的访问价格不同,因此应将单次使用成本分别计算。而且很显然,读者使用次数越多,单次使用成本就越低,投入的经费也就越有效。例如,深圳大学图书馆[32]对该馆2003年订购的部分国外网络数据库(包括16种文摘索引数据库和8种全文数据库)进行成本、效益统计分析发现,7个全文数据库下载1篇电子文献全文的费用平均为41.56元,下载1篇电子文献全文的费用加纸本费用平均为44.57元,与其他高校相比使用成本相对较高,为各校平均使用成本的18.55倍。温州大学图书馆[33]统计2005年9月—2006年8月ScienceDirect期刊库发现,下载1篇电子文献全文的费用平均为9.8元,电子期刊的费用加纸本使用费用合计24.5元,分别为CALIS集团用户平均使用价格的3.5倍和5倍。CALIS集团订购使用的成本计算方法为:平均使用成本=集团总费用(包括捆绑纸本期刊的费用)/集团期刊使用量。2008年CALIS集团38个电子报刊库的总费用为416 045 418.70元,全文下载总量99 060 595次,单篇全文下载成本4.2元[34]。CALIS集团同时也为所有的集团成员提供下载某个期刊库的全文次数及平均单次下载成本数据,以方便集团成员获取资源评估报告、了解集团平均使用情况、分析本馆订购和使用情况、协助购买和剔除资源。

1.9 馆藏结构评价法的应用

图书馆通常是以整库购买的方式引进学术期刊库,库内不同期刊品种的质量、数量变化都由出版社决定,图书馆无需根据本馆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但期刊库内有上千种期刊,相当于一个综合性的大型过刊、现刊书库,因此可参考曾应用在纸本期刊上的馆藏结构分析法,将期刊库按学科结构(不同学科的主题刊物与本馆读者需求的适应程度)、等级结构(期刊品种是否有一定的层次级别,是否适应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文种结构(语种上是否与读者群的语种状况相符合)、时间结构(是否区别为过刊及现刊两个区域)、质量结构(如高价、高影响因子刊物是否被充分利用)、出版结构(同行评审出版机制、开放获取出版的刊物是否与其他非同类刊物有利用区别)进行评估。例如,黄如花[35]等人曾对Elsevier的25个学科可开放存取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分析Elsevier期刊可开放存取的总体情况、各个学科期刊可开放存取的情况、各学科可开放存取期刊的站点分布。此项调查表明,Elsevier期刊开放存取比例较高,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对其进行充分开发利用或者利用这些调查结果与数据库商谈判可节省图书馆的资源购置经费。因缺乏相关的应用案例,笔者选择Wiley-Interscience期刊库自行做测试发现,中山大学跟美国加州大学阅读全文次数2003—2009年累计排前30位的都是同行评审的高质量期刊。不过,对于同行评审,有人认为并不完美,需要进行改革,因为一些最重要的发现其实发表在没有名气的期刊或杂志上[36]。Wiley-Interscience中具有影响因子的所有刊物中,有51种是中山大学2003—2009年累计阅读全文不足百次的期刊,平均为1次/年·种;加州大学则仅有6种是2003—2009年累计阅读全文不足百次的期刊,平均为0.9次/年·种。可见,期刊库的“馆藏结构”中,质量较高的、具有影响因子的刊物中,有51种是中山大学用户7年时间里几乎没使用过的。

2 总 结

2.1 不同评价方法案例所展现的特点

对国际学术期刊库使用绩效的实证研究,主要是为了促进发现资源利用的评价方法,避免高估或贬低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通过上文的举例分析可见:(1)上述方法基本可行且具有指导实践意义。如读者问卷调查法,基于使用统计报告的全文次数法,发表文章的引文数据法等都可统计分析并了解资源的利用与保障程度,甚至可决定停订某个利用率很低的期刊库。但有的方法可操作性不强,如对特定读者使用情况的分析法。有的方法还未有发表成文的应用案例。(2)研究深度不一。由商家提供使用统计报告则容易出现浅层次的分析、难度不大的情况。但有的案例属早期研究,则会因商家没有提供足够多的统计指标,造成可统计项目偏少。另外,商家提供的使用统计报告其可靠性还需进一步长期跟踪观察,积累实证数据和案例,不能片面地主张用商家提供统计报告这条简便渠道来取代其他方法。如果是由图书馆员自行建库获取统计数据则难度较大,如对引文数据进行挖掘、开展大范围问卷调查等都相对复杂。(3)有的方法交叉进行并需要整合研究。如分析使用情况跟科研产出、馆际互借、引文数据的数据关系比较分析法,此类多管齐下的综合分析法有利于提出新思路,具有较强的探索性。不过,国外文献中综合式研究的案例一般比较多,而且基本上没有直接使用商家提供的基于COUNTER标准的统计报告。(4)部分期刊库被反复研究。很多图书馆员专门研究Elsevier出版社的Science Direct期刊库,可能是出于对应急事件的突击研究,如该出版社连续几年提出要猛涨期刊库价格,引起全国图书馆界的高度关注,使其很快成为研究焦点;也可能是因为ScienceDirect期刊库最早被引进我国高校图书馆,使用面比较广,以致造成一定的重复研究。(5)一些研究成果只能在特定时期或特定范围内发挥其时效性。例如,在期刊库使用统计标准尚未取得广泛共识之前,其研究结论、研究方法只能充当推动发展的火车头角色。而且有的研究成果仅是针对某一区域的研究,不能在行业内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成果。(6)中外应用案例具有一定的差别。外文文献案例多从创新角度去开展研究,时常克服困难寻找第一手资料,如为避免数字资源统计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研究者就自行寻找多种技术方法去获取数据再独立进行统计研究。中文文献多从应用角度去开展研究,以获取现成数据进行简单统计为主,多属浅层次分析,至今没有发现不同机构间的横向比较研究案例。这造成了中外文献研究结果深度明显不同。对于我国的大部分研究者而言,外文文献的案例具有值得效仿的一面。外文文献的作者多是教学研究人员及研究生,中文文献的作者则多是在一线工作的图书馆员,两类文献的研究者身份有一定区别。

2.2 今后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1)需重点考虑综合评价法 其实,图书馆的资源无论其载体形式如何,一般较难用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的数量指标去度量。有些资源即使没被使用但其价值是潜在的,有些被用户使用了,但其效益何时、以何种方式产生,都很难测定。只是从短期来看,利用率越高用户的满意度越高,其效益也应越高,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际学术期刊库使用定量统计是出版方、图书馆、读者都能受益的统计方法。通过上文,我们可了解到使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是多样化的,而且都有一定的可行性,可操作性较强。但这些方法都不宜单独使用,必须结合起来使用才能比较准确地把握整个期刊库的使用效益,也才有利于今后构建比较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分析比单一的评价方法更为全面、合理,更能科学计算出使用成本及获得用户对使用后的主观评价。在数字化学术期刊流行前后,均有一些专家提出要采用期刊评价的综合法,例如,F W Lancaster 的分析评估模式同时可分析馆内使用状况、其他馆已获得的使用数据、专家意见、期刊引用报告(SCI、SSCI)、影响因子及成本效益等因素[37]。凯瑟琳(Katherine Corby)[38]就曾认为不同的评价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排列等级,只有几个评价标准共同使用才能合理的测量。2006年维战和沃恩(Duy and Vaughan)[39]通过统计发现,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Elsevier、Wiley3个出版社的使用统计报告跟期刊影响因子没有关联。笔者建议发展馆藏时,不要采用基于全球使用的影响因子,应参考本地使用数据。但笔者也认识到,维战和沃恩(Duy and Vaughan)研究的抽样数据非常少,还需进一步研究使用期刊库统计报告数据是否可完全用来指导馆藏发展,同时其他早期的评价馆藏期刊的方法是否也需要结合起来使用。2008年台北大学图书馆馆长王怡心教授在作《电子资源应用之效益评估》报告时也提到,电子资源价值不应单以使用次数来衡量,应考虑更多的变量方可显现其真正的价值[40]。Outsell公司总裁Ms Cindy Hill认为电子资源的投资报酬率需要更多的事实分析,与一般单以费用除以使用次数的计算模式有极大的差异,其亦承认复杂计量方式所需花费的时间及人力成本极高,即计量本身就是一种支出,但仍有极大的存在价值[40]。

(2)需重点考虑篇均使用成本分析法的弊端 开展学术期刊库绩效评价时要与期刊的出版现状、特点紧密联系。电子图书、学位论文库、专利库、索引库、文摘库等虽都借助数字化介质出版发行,但与期刊的出版流程迥异,读者群的区别也甚大,不能混为一谈,即使是同为数字化期刊,也因出版社不同,刊发不同内容质量的文章。如果不正视这个问题,仅当作没有个性特征的期刊库来整合统计,则会失去比较意义,例如,CALIS管理中心每年都会发布所有参加集团采购的高校图书馆在使用过程中单次检索的平均价格、单次使用全文的平均价格,笔者认为,这种统计方法忽视了特定期刊品种有特定价格的特点,由此形成的平均数据意义不大,可比性较差。假设某学术期刊库里高价销售的少量高质量期刊,因研究人数少,阅读量屈指可数,其单次阅读成本理应较高,却跟一些低价、低质量阅读群体的期刊混成一体,计算单次平均阅读成本会明显降低单次成本的计算费用。同时,这种计算方式也会误导出版商,让出版社选择最简单的赢利增长模式——只选择“篇均成本”来作提价理由。“个别出版商完全不顾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和人均教育科研投入远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人均水平的现实,提出要在2020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篇均水平”[41]。而且期刊出版社原本具有很多竞争因素,如营利与非营利出版模式的区别;保守与激进变革出版模式的区别;高低内容质量的区别;捆绑与非捆绑纸版销售的区别,等等。如果逐步改变为以“篇均成本”为计算标准,则会造成竞争方式单一化、仅迎合点击率的现象。而且“篇均成本”的计价模式类似于推动公共借阅权(Public Lending Right),其实,一个学术期刊库不管是订1年还是订3年的使用合同,在使用COUNTER标准统计时,并不会区别哪些刊物是订立合同年限已付过一次费的,哪些是没付费新出版的,以致造成累计统计使用次数。假设2005年在期刊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上发表了某一篇重要文章,而2005年是一次性买断当年该文章使用权,但因这篇文章很重要,2005年后依然有很多读者反复下载引用,则2005年后反复使用这篇文章都需要图书馆继续付费给出版商,变相为出版商谋取公共借阅权。而对于公共借阅权,目前仅有少数国家有立法保护,国际著作权公约及我国著作权法并没有将其纳入。

[1]肖 珑, 张宇红. 电子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初探[J].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2(3):35-42.

[2]Bauter K.Resources for Library Assessment[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News,2001(1):12-14.

[3]Noh Younghee.A Study on Developing Evaluation Criteria for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of Libraries[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9(1):41-52.

[4]戴龙基.文献资源发展政策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254-255.

[5]刘向立. IOP与中国物理学研究 [EB/OL].[2009-05-12]. http://calis.zju.edu.cn/attachments/2009-05/01-1242119468-552.ppt.

[6]鲁东明. 浙江大学承担CALIS工作的收获与认识[EB/OL].[2009-05-12]. http://calis.zju.edu.cn/attachments/2009-05/01-1242119081-544.pdf.

[7]Carlos A S ,Maestro I,Casado E S.A Study of the Use of the Carlos III University of Madrid Library's Online Database Service in Scientific Endeavor[J].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ibraries,2003(4):179-183.

[8]Kathleen B.Trends in Electronic Content at the Crushing/Whitney Medical Library:1999-2003[J].Journal of Electronic Resources in Medical Libraries,2004(4):31-43.

[9]陈浩然, 黄健安. Nature与中国之间[EB/OL].[2009-05-12].http://calis.zju.edu.cn/attachments/2009-05/01-1242121400-578.pdf.

[10]闫晓弟, 邵 晶, 周 奇,等. 电子资源利用统计网关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2008(8):97-100.

[11]Nicholas D,Huntington P,Watkinson A.Scholarly Journal Usage:The Results of Deep Log Analysis[J].Journal of 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5(2):248-280.

[12]Chung Hye-Kyung.Evaluating Academic Journals Using Impact Factor and Local Citation Score[J].The Journal of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7(33):393-402.

[13]Feyereisen P,Spoiden A.Can Local Citation Analysis of Master's and Doctoral Theses help Decision-Making about the Management of the Collection of Periodicals? [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9(6):514-522.

[14]葛巧珍, 杨美珍. 基于科研成果调查的外文期刊馆藏建设探讨[J].图书馆建设, 2009(8):29-31.

[15]Rogers S A. Electronic Journal Usage at Ohio State University[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 2001(1):25-34.

[16]Collection Management Starategies in a Digital Environment [EB/OL].[2010-03-12].http://www.ucop.edu/cmi/finalreport/.

[17]Bar-Ilan J, Fink N. Preference for Electronic Format of Scientific Journals[J].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2005(3):363-376.

[18]赵伯兴, 向 群. 电子期刊与印刷型期刊运行成本之比较研究[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 2007(4):42-46.

[19]张永梅. 我校用户对ScienceDirectOnline数据库的使用统计与分析[J]. 图书馆建设, 2008(9):38-42.

[20]Kidd T. Does Electronic Journal Access Affect Document Delivery Requests?[J].Interlending and Document Supply, 2003(4):264-269.

[21]Yue P W,Syring M L.Usage of Electronic Journals and Their Effect on Interlibrary Loan[J].Library Collections, Acquisitions,& Technical Services, 2004(28):420-432.

[22]Smith E T.Assessing Collection Usefulness:An Investigation of Library Ownership of the Resources Graduate Students Use[J].College & Research Libraries,2003(64):344-355.

[23]Ashcroft. Win-Win-Win[J].Library Management,2000(9):466-471.

[24]Borrego Angel, Anglada Lluis, Barrios Maite, etc.Use and Users of Electronic Journals at Catalan Universities:The Results of a Survey[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4(1):67-75.

[25]Nicholas D,Huntington P, Jamali H R ,ect.Viewing and Reading Behaviour in a Virtual Environment[J].Aslib Proceedings; 2008(3):185-198

[26]Pinto M, Fernande2-Marcial V, Gome2-Carrarero C. The Impact of Information Behavior in Academic Library Service Quality[J].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09(1):70-78.

[27]Liu Weiling,Fannie M.Tracking the Use of E-journals[J].OCLC Systems & Services,2002(1):32-39.

[28]尹 源. ScienceDirect数据库的使用评价[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03(3):49-50.

[29]李丽萍, 张丽娟. ScienceDirect数据库的订购问题及使用统计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09(4):60-62.

[30]焦艳平,左文革,赵锦辉,等.中国农业大学研究型用户使用Elsevier全文数据库的行为特征分析[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2):5-7,15.

[31]祝红艺, 王慧莹. SDOS数据库期刊的筛选与利用[J]. 现代情报,2009(9):121-123.

[32]李 洪. 高校用户对国外网络数据库的使用统计与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05(3):210-212,166.

[33]曾尔雷. 电子资源使用统计的应用实例研究[J].图书馆杂志,2007(6):26-29.

[34]姚晓霞. 2009年度高校图书馆集团采购统计与分析[EB/OL].[2010-05-10]. http://www.docin.com/p-63052890.html.

[35]黄如花, 张 静. Elsevier收录期刊可开放存取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9(5):35-41,95.

[36]The Scientist Staff.Breakthroughs From the Second Tier[J].American Scientist,2010(8):30.

[37]Lancaster F W.If You Want to Evaluate Your Library[M].2nd Edi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Illinois, Graduate School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1993.

[38]Corby K.Constructing Core Journal Lists: Mixing Science and Alchemy [J]. Portal: Libraries and the Academy 2003 (3):207-217.

[39]Duy J, Vaughan L.Can Electronic Journal Usage Data Replace Citation Data as a Measure of Journal Use? [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06(5):512-517.

[40]2008电子资讯资源与学术联盟研讨会各讲次摘要及心得报告[EB/OL].[2010-03-12]. http://www2.nuk.edu.tw/lib/e-news/20081125/knowledge.htm#03.

[41]致国际出版商的公开信[EB/OL].[2010-09-01]. http://www.nstl.gov.cn/NSTL/facade/news/newsInfo.do?act=toNewsContent&id=64958.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期刊数据库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学术期刊引证指标
期刊问答
河海大学学术期刊创办百年
数据库
财经(2017年2期)2017-03-10 14:35:35
数据库
财经(2016年15期)2016-06-03 07:38:02
数据库
财经(2016年3期)2016-03-07 07:44:46
数据库
财经(2016年6期)2016-02-24 07: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