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文化对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

2011-03-18 08:08段宏滨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高职生德育传统

段宏滨

中国传统孝文化对高职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影响

段宏滨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市 301607)

现行的高职德育课对于传统文化的吸收借鉴方面尚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文章旨在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孝文化,同现今的高职德育课进行有机结合,以推陈出新、古为今用。

传统文化;孝文化;高职生;德育

一、高职院校德育课及高职生伦理道德现状分析

德育工作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孝”既属于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也可以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孝”千百年来一直作为伦理道德之本、行为规范之首,而备受推崇。然而近代中国兴起了一股强大的“非孝”思潮,称其“流毒诚不减于洪水猛兽矣”。在当代,为了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中国家庭人际关系和相互责任日益淡化,致使社会上不乏横眉冷对,甚至遗弃老人的问题严重。作为高职学生,受到多大冲击,在他们身上拥有怎样的品质,以及我们现行的高职德育课程对这一问题处理的利弊得失,是我们迫切需要了解的。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状况,提高德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我们在我院09、10、11级部分班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出问卷961份,回收问卷780份,有效问卷率为81.17%。笔者根据问卷调查的情况和工作中的体会,就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探索德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在通常多长时间往家里打一次电话这个问题上,51.9%的学生选择一个月或更长时间;25.1%的学生表示平均1-2星期打一次;只有23%的学生1—3天打一次电话。在从父母那里听到过最多的教育是什么这个问题上,15%的学生说是博学多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68%的学生称是好好学习,将来有个好出路;只有11%的学生说是尊敬师长,做人要有礼貌。在对中国的传统孝道你是否接受这个问题上,有56%的学生认为太古老了,与今天的行为方式相抵触;25%表示接受,顺其自然;只有19%的学生表示接受,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社会环境熏陶等。对于爱父母的情感主要源于什么方面:40.1%的学生表示源于社会环境;出于人的本能的占48%;源于父母的教育及他们的身体力行的仅占11.9%。对于学习的目的方面:有16%是为了自己的兴趣;54%为了自己有个好的发展前途;30%的学生为了改善家庭条件。对孩子在家庭中处于怎样的地位这个问题:20%认为是被动地位,一切听从父母安排;38%的学生认为是主动地位,充分发展自我个性;32%表示两者之间兼而有之。在学生面对父母冲突的通常反映方面:有52.8%不介入;44.2%表示直接介入;只有3%表示要逗父母乐,转移他们的注意力。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有些高职学生中,因为这样或那样的思想问题,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家庭伦理观念,不知该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社会公德意识还比较薄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公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因此,切实加强大学生孝文化教育不仅是全社会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更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以上侧面,也间接反映出现行的高职德育教育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以上认识,把传统文化中的中心内容——孝道理念进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加工改造,并妥善实施应用于高职德育教育的具体实践环节,对于解决当前高职德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传统孝文化之价值与面临的挑战

从西周到战国,孝道伦理已经系统形成,《孝经》便是孝文化在当时集大成的代表作,而其理论和行为原则主要来源于儒家学派的主张。《孝经》在传统文化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孝经》的要点可以归结为: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不是他自己,而是前人生命的延伸。2.“孝为德之本”,孝道“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3.孝与社会的等级制内在联系在一起,所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各有其具体的尽孝准则及目标。4.孝为“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此说法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因此属于“天经地义”(天理)的层次。5.必须“以孝治天下”。6.“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孝作为最高的道德规范,它首先适用于君主本人,君主必须从我做起。7.“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孝是法律所保护的最重要的社会客体。8.孝敬是教育的目标,礼、乐是推行孝治的“要道”。9.孝的精神可移于“顺长”、“治官”。10.孝不等于无原则地顺从,要做“诤臣”、“诤子”、“诤友”,以避免亲人“陷于不义”。11.孝能感应鬼神,孝心“无所不通”。12.料理好丧事是孝的重要环节。

当我们逐渐进入一个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社会法治化、人际关系平等化、个人自主化的新时期,由于社会的变化以及历史的变迁,传统孝道在学生内心深处几乎是荡然无存,相反,父母对其疼爱的程度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许多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感逐渐淡化,进而可能会影响人际关系及其未来发展。社会竞争激烈、个性张扬加剧,近一百多年来,传统孝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扫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使得人们在家庭道德方面突然感到无章可循。以致于在社会生活中,不孝的行为比比皆是。仅对父母而言就有这样的几种现象令人担忧:第一、剥夺父母。子女把父母一辈子省吃简用的积蓄、甚至退休金,都全部巧取蛮夺干净。第二,不养父母。子女互相推委,使老人孤苦伶仃、无家可归。第三,虐待父母。视父母如奴婢,稍不顺心就打骂,父母终日胆战心惊。从伦理道德角度看,我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文化一直以群体为价值主体和伦理价值来源,个人淹没于形形色色的群体之中,成为没有独立价值的群体附属物。但我们这个民族有一个固有的劣根性,就是常常“矫枉过正”。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个人价值的肯定又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庭中当然也不例外。表现在价值追求方面,强调“个体”的时候,又把“群体”给淹没了。在个别高职学生那里,“老子天下第一”、“惟我独尊”便成了他们的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在家庭关系中,也表现得惟利是图,不近人情。显然,这是对传统孝文化合理内核的背叛,在实际生活中表现出来则会害人害己。

三、新时期孝文化的价值取向及道德影响

(一)加强高职德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

韩愈《师说》曾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长期以来,包括高职德育教师的培养方面,我们过多地重视了“受业、解惑”这两个方面,即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基本知识的培养,这也是“双基”教育的必然要求。而对于另一个方面,即“传道”的方面,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注意。

(二)对高职生进行感恩教育的需要

知恩图报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基本切入点;爱父母、爱集体、爱祖国是关系密切的基本社会伦理,又是人性社会化的基本情操标志。高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在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弘扬中华孝文化,有利于优化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于他们吸纳先进文化,抵制不良文化影响,更有积极意义。

(三)在网络文化发展中重构孝文化的必要性

网络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先进性,它打破文化垄断,实行文化民主;突破社会分工限制,拓展人际交往,发展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我们要努力使当代孝文化在网络上占有一席之地,通过建设孝文化网站,开发孝文化论坛,发展网络孝文化,使广大网民受到孝的熏陶和教育。由于网络文化自身处于发展中,网络信息鱼龙混杂,存在大量有害信息、垃圾信息。在与网络文化携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抵制和批判腐朽落后的毒瘤文化,努力提供正面、健康的孝文化信息。发展网络孝文化,还必须注意形式的多姿多彩、生动活泼,增强孝文化的吸引力、亲和力、感染力和在网络中的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孝道文化的内涵,在伴随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内容和特定的外延,渐次积淀和内化为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成为一种永恒的人文精神、普遍的伦理道德。

四、传统孝文化之重构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和神髓,是我国伦理型文化的基石,包含着丰富的和谐文化资源。孝德是最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道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理论和规范,其中虽掺杂着“精致的包袱”和糟粕,但是从总体和主流上看,对解决当代实际问题和养老问题,促进家庭和谐、社会稳定、道德教化、人口繁衍和文明延续都起过积极作用,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历史价值。

对当代高职生进行德育教育,重构孝文化,要坚持融合古今中外孝文化的原则,主流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在孝文化构建中良性互动的原则,精神性、制度性、器物性三类孝文化协调发展的原则,基础性与先进性并重的原则,理论与实践并进的原则。构建当代孝文化的根本方法是加强孝道教育和宣传,党和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社会各方面要积极参与,通过实施孝文化建设工程,创新教育手段和形式,建立有效的舆论监督、评价、激励机制,使当代孝文化深入高职生的内心,落到实处。

[1]姚淦铭.孝经智慧[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2]贺毅.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7.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Filial Piety's Impact on Vocational Students

DUAN Hong-bin

(Tianjin Petroleum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Tianjin 301607 China)

The current moral education f or vocational college is still in the explorative stage.This thesis combines China's outstanding traditional culture especially culture of filial piety with mor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f or the pur pose of getting rid of the stale and brings f orth the fresh and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traditional culture;culture of filial piety;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moral education

G711

A

1673-582 X(2011)10-0122-03

2011-05-05

段宏滨(1979-),男,河北海兴县人,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中国哲学硕士,主要从事哲学教学及研究。

猜你喜欢
高职生德育传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三年制高职生与五年制高职生学习力比较研究
基于自律的当代高职生自我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