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宝藏——贺兰山岩画

2011-03-18 06:28杨惠玲宁夏岩画研究中心银川75000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1年3期
关键词:洞窟贺兰山手印

●杨惠玲(宁夏岩画研究中心,银川 750001)

我国的岩画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已在23个省区发现了岩画遗址,总计有上千个,是世界岩画资源大国之一。根据作品的内容与风格,大致可分为北方、西南、东南三个系统。这三大体系的划分,不仅是地理上的划分,更重要的是其在内容、风格、制作方法上的划分。[1]北方草原地区的岩画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以北、长城以外地区,较集中于我国西北部的阴山、贺兰山及阿尔泰山,即今天的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境内,表现的内容以动物为主。从分布可以看出,北方岩画分布地区与古代文化遗址的分布大体相同。在巍巍的贺兰山中,密集分布着数量众多、蕴涵幽深,至今仍让人无法真正解读其内涵的贺兰山岩画。

贺兰山岩画是世界岩画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与其他国家的岩画在分布地点、内容题材、方法制作以及作画功能上都存在着共同性,这反映了原始人类在思维方式和心理活动上的基本一致性。据资料表明,从世界范围来看,在现已查明的100多处岩画的主要地区中,绝大部分位于沙漠和半沙漠地带。无独有偶,贺兰山也是位于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两大沙漠之间。贺兰山,横亘在宁夏西北部,东西宽15—60公里,南北长200多公里。山地海拔多在1600—3000米,由于地处我国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交接地带,历史上这里曾是游牧民族通往中原地带的要冲,故被称之为“朔方之保障,沙漠之咽喉”。巍峨雄伟的贺兰山,既强烈地削弱了西北寒风的侵袭,又有力地阻挡了腾格里沙漠流沙的东移,成为银川平原的一道天然屏障。沿贺兰山自北向南,在绵延约250公里的山前草原、山地和沙漠丘陵的区域中,就分布着林林总总的,内容为人面像、人物、舞蹈、天体、手印、脚印和北山羊、岩羊、羚羊、马、鹿、虎等动物的图像。

世界岩画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分布规律呢?

从地域上来看,自北部到南部,从东方到西方,动物都是全世界岩画热衷表现的艺术主题之一。古老的人类群体,大多以动物来形容人自身,对他们密切接触的非人世界怀着既尊重又恐惧的双重心态,对其他群体也经常用凶猛的动物来加以形容。所谓的“原始思维”,不仅仅是先民们对自然界缺乏认识的表现,更是与人自身的精神和感知有关。著名的欧洲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在洞壁和洞顶上用有深浅变化的红、黑两色绘制了大量千姿百态的动物群像,其形态生动逼真,画法细腻精致,极富表现力,被誉为西方文化史上的一颗珍珠,它同时也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伊比利亚人的文化遗址。在欧亚大陆草原上频繁出现的众多动物岩画,既是对当时自然界动物的生动写照,也是先民们对动物强烈占有欲望的表现。在非洲,从18世纪以来,陆续发现有虽经历了上万年风霜,画面却依然清晰,色彩依旧鲜艳的岩画。自然又是以各种野生动物为主题的“展示会”。

在远古,贺兰山一带水草丰茂,是理想的游猎放牧场所。因此,贺兰山岩画中主要表现的艺术题材也离不开动物。它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种类也很可观。尤以羊出现的频率最多,占80%以上。这在贺兰山众多的岩画点中都得到了体现。

在漫长的时期中,在人类历史当中,劳动体现为攫取自然界的赐予。狩猎动物、捕捉鱼类、采集果实供养了人类二百多万年。“动物既是被先民们猎杀的对象,也是他们敬畏的对象。这种复杂的心态体现在岩画中,就会发现它所具有的象征意义,远远超出了它们本身形式(能指)的审美意义和直观的感受。”[2]这也许就是为何动物在岩画中被屡屡表现的原因吧?

手印岩画同样也是世界性岩画题材。自欧洲的法国、西班牙的洞窟岩画到非洲北部的早期岩画,自南非、澳大利亚、南美到北美加拿大等地时代较晚的岩画都发现有手印岩画。近期,在我国三峡地区的巴东县也发现了长约近百米的手形岩画。贺兰山是北方发现手印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20世纪90年代发现的贺兰山白芨沟岩画,以许多弥足珍贵的空心手印岩画著称,肉眼能辨认的有18个,可分辨出左、右手。手印分为早晚期。早期是黑色的,晚期则采用了赭色颜料。这是继我国新疆、内蒙古等地发现彩绘岩画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各个历史时代对手印的解释莫衷一是,或认为是一种手势语言,或是代表自己的符号,或是具有驱邪的功能,或为占有者的象征。总之,手是“人”智慧和力量的象征,是歌颂人类自身力量的表现。

在作画方法上,敲凿法是最普遍的方法,几乎曾被运用于世界上一切地区和所有的民族。贺兰山岩画的制作方法一般有3种:即敲凿法、磨刻法和划刻法。其中,敲凿法是最为广泛采用的一种制作方法。当然,后来发现的白芨沟岩画属彩绘岩画,是众多贺兰山岩画中的“特例”。人们观察宇宙的方法,联系着他们对生命和世界构成的认识。这些认识也反映在他们的艺术中。因此,每种文化都又有其特殊的风格。贺兰山岩画也具有其特殊性。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岩画相比,独具特色的贺兰山在世界文化史中占有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地位。由于同属欧亚大陆草原区,使得贺兰山岩画与中亚、西伯利亚和蒙古等地的岩画在风格上相近。取材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物象为依据,充满了感性活力和生命的原动力。最初,它们以自然主义和写实主义为主线,其后,则逐渐地走向了程式化。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抽象主义和符号化又占据了主导地位。[3]

欧洲的原始艺术家们则选择了另一种表现方式。他们在描摹自己的猎取对象时,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无不以逼真写实的手法一丝不苟地精确再现。如发现于比利牛斯山区的法国尼奥洞窟中的岩画,动物形体用黑色线条勾勒,动物的角、蹄子的画法具有透视效果,鬃毛被表现得生动细致,形象栩栩如生,给人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

与浓墨重彩的欧洲洞窟岩画相比,贺兰山岩画显得格外质朴。它追求的是“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的表现手法,岩画图像简练而程式化。但它比具体物象更耐人寻味,更富有含义,也更加完美。当文明的进程超越了自然的变化,理性思维逐渐受到推崇,这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贺兰山岩画以贺兰口、苏峪口的人面像闻名,这里也是中国北方岩画中人面像最丰富密集的地区之一。这些采用磨刻手法制成的、千奇百怪的人面像,高高矗立在沟口崖壁或巨石上,传递出各种复杂的信息,令你油然生出肃穆庄重之感,不由伫足凝视,以期领悟它深邃而神秘的涵义。“人面像岩画分布在一个广阔的地区,是围绕太平洋沿岸(从亚洲环太平洋地区到北美洲西北地区)一个最古老的文化现象……大致可以认定,我国北方草原阴山—贺兰山是人面像的发源地。”[4]

贺兰山岩画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多作于裸露的山石上。除白芨沟彩绘岩画外,作于洞窟和岩厦的岩画较稀少。主要分布在山前草原、山地和沙漠丘陵之间。除了散布在贺兰山东麓的冲积扇面上,还大量罗列于山石之上,漫山遍野随处可见,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岩画长廊。

欧洲,是旧石器时代艺术遗存较为丰富的地区,以法国和西班牙为代表,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史前洞窟岩画。除了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外,还有法国的萧维洞、尼奥洞以及拉斯科洞窟岩画等。这些岩画是构成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探寻欧洲文明之源提供了宝贵资料。[5]在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北部,也分布有大量的洞窟岩画。鱼类岩画成为常见的表现主题。日常生活实用性的延续,伴随着同外界联系所带来的变化也都记录其中。最著名的是“汪纳吉”洞窟岩画和艾尔斯山洞窟岩画。此外,在澳大利亚各地还有许多关于创始祖形象的岩画遗迹,据说它们出自祖先本人之手,而不是后人的作品。人们继承了这些神圣的图画,并承担了补充上色一次又一次的更新绘画工作。这使得许多图像都远远超越了画面本身的意义。

贺兰山岩画自20世纪80年代被重新发现后,早已蜚声中外。它既是中华文化的奇迹,更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它上下贯穿中华数千年文化,映射出中国古代文明的光辉灿烂和博大精深,充分体现出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目前,贺兰山岩画研究正稳健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91年、2000年先后召开的两届国际岩画研讨会暨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使贺兰山岩画逐渐为世界所了解、所熟知。许多国内外的岩画学专家和学者,被它的魅力深深吸引,多次来到宁夏实地考察参观,并不断有著述发表。著名意大利岩画学家、前国际岩画委员会主席E.阿纳蒂教授,就不止一次来贺兰山考察岩画。[6]

充满扑朔迷离内涵的贺兰山岩画是研究中国人类文化史、宗教史、原始艺术史的文化宝库,虽经过了长久岁月的磨蚀,但穿越时空的恒久艺术魅力却更加神秘诱人。

[1]陈兆复.古代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2]孙新周.中国原始艺术符号的文化破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盖山林.中国岩画学[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4]盖山林.中国岩画[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5]盖山林,苏胜.岩画:人类的童年画卷[J].华夏人文地理,2004(7):119-130.

[6]裴文中.旧石器时代之艺术[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猜你喜欢
洞窟贺兰山手印
摁下鲜红的手印
宁夏贺兰山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
印象贺兰山
美丽的红手印
摁下鲜红的手印
灵魂只能独行之六
洞窟惊魂
从按手印到刷脸
洞窟惊魂
《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