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姝
(辽阳市委党校图书馆,辽宁 辽阳 111000)
学科馆员是以学科划分业务工作并为对口学科的读者提供服务的图书馆员。学科馆员制度就是图书馆组织一批学科馆员,参与馆藏文献建设并为相关学科的读者提供对口服务的一种工作机制。它作为一种先进的服务模式,缩短了图书馆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引导图书馆的服务迈向深层次,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图书馆的认同和效仿。
党校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培养党的理论队伍,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阵地。党校图书馆作为党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党校教学、科研和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领导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履行着信息服务和教育职能。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党校图书馆的管理理念、工作内容、服务手段等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学科馆员制度便是党校图书馆为满足新形势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服务方式,是深化文献信息服务的有力举措。然而党校图书馆与高等院校图书馆相比,在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性。这就需要党校图书馆结合自身特点,建立起具有党校特色的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
党校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到党校学习培训的各级领导干部和在校的教学科研人员,他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对文献的需求呈现出专业性、动态性强,学科覆盖面广的特点。一是要重视信息的时效性和适用性,对于信息的完整性、政策性、全局性、方向性、可行性和综合性要求较高,需要有关国家改革的方针、政策、经验等方面的综合性文献;二是教学科研人员承担着国家、省市、校级科研项目,还要为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决策服务,他们需要最新的科研成果,期望得到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学术资料以及在研究范围内的新思想、新观点文献;三是党校学员由于在校学习时间短,且来自不同的行业,他们期望得到本省、本地区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方面的基本情况和统计资料以利于工作实践。
党校教育正规化以来,党校图书馆已基本构建了以社科文献信息、党的文献信息、地方文献信息为主的具有党校特色的馆藏体系。随着党校图书馆现代化、数字化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图书馆环境充分改善,网络资源更加丰富。基本上能满足党校主体读者的文献信息需求。
近年来,党校图书馆员的知识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日趋合理,高级职称馆员比例不断上升,研究生从事图书馆工作人数不断增加,从而具备了各种资源的采集能力,更具备了有针对性地为对口学科读者提供高水平、深层次、专题性信息服务的能力。
图书馆计算机集成管理系统和联机编目等工作的快速发展,使文献信息的流通、借阅、检索工作流程呈现一体化,各种信息按学科获得的使用率和集中度大大提高,在服务方式上实现了传统方式与现代化方式的结合,基本上能担负起高层次服务的重任。
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制度是党校图书馆根据馆员的专业知识背景和实际工作能力,为校内各对口教研部门开展全方位主动信息服务的一种制度。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的职责主要包括:与服务对象进行经常性的联系沟通,为对口学科提供优质文献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组织开发与整合相关学科文献信息资源,促进党校学科建设;参与教学科研活动,主动服务满足教学科研信息需求等。高素质的学科馆员应具备如下素养:
2.1 具备扎实和较丰富的图书馆学、文献学、信息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熟悉本馆拥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与较强的信息组织加工能力。
2.2 具备某一学科的深厚知识底蕴。学科馆员要具有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就必须了解对口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熟悉该学科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及主要学术流派和最新学术研究动态、成果等。
2.3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要牢固树立“读者至上,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始终把为读者提供优质高效的信息服务放在第一位。
2.4 具有较强的计算机与网络使用能力及良好的外语水平。
学科馆员作为承担学科化信息服务的主体,无疑对其业务素质和思想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科馆员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可能胜任这项工作。
党校图书馆要从党校教学、科研的特点出发,逐步形成一个以专业图书馆员为主体,各学科骨干教师以及学员共同参与的立体化联络体系。
3.1.1 以党校图书馆员为主体。党校图书馆员首先具有信息组织的优势,他们不仅熟悉图书馆业务知识,而且熟悉馆藏,具备网络资源的整合技能,这是开展高层次服务的必备素质。其次,学科馆员了解掌握教研人员的学术研究课题、学术研究方向和学术研究进展状况,对教研人员进行跟踪服务,能根据教研人员的需求开发各种文献信息资源,为教研人员提供优质服务,因此要担当起主要责任。
3.1.2 党校各专业学科骨干参与。请教研人员参与的目的主要有3个方面:其一,便于图书馆了解教研人员的文献信息需求;其二,建议与反馈、指导学科服务,为图书馆构建合理的藏书体系出谋划策,其中尤其偏重于在资源建设等方向性问题上发挥顾问作用;其三,教研人员可以在学科馆员制度的实践中学到快速攫取文献信息的方法和网络资源整合的技术,从而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达到优势互补的双赢效果。
3.1.3 以党校学员为补充。党校的学员都是肩负重任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中绝大多数人既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部分读者既是我们服务的主要对象,又是地方文献重要的信息源。笔者认为吸收部分学员加入到学科馆员队伍,既有利于我们了解学员的信息需求,也有利于党校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搜集和利用。这是党校学科馆员制度的显著特色之一。
个性化服务要求图书馆员以信息需求指导资源建设,有目的地进行资源组织,做到服务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全程性。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服务的个性化主要在于:
3.2.1 全程化。应从建立与教研部门的联系开始,发展到加入教学科研活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知识服务。第一,对专业相关的文献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分类、整理、分析与汇编,形成二三次文献提供给用户。第二,提供科研与教学项目跟踪服务,从立项、申报、通过、开题、研究、结题等环节入手,使学科馆员的参与贯穿于整个项目始终。第三,开展查新业务,实现从立项申报开始至结题的全程跟踪服务。也可以用代查代检方式开展查新业务。
3.2.2 专业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数据库、电子文献等在现代图书馆广泛应用,党校学员和教研人员对自己所需的知识、专业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很难进行深入了解和全面把握,他们十分期望图书馆为其提供个性化的专业信息服务。图书馆组织有专业能力、学科背景的图书馆员与教研人员和学员建立对口联系,帮助他们搜集、筛选、整合有关学科的知识、信息,为他们的教学专题和科研课题提供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可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和工作效率。
3.2.3 特色化。学科馆员可以对党校的特色学科、重点学科、优势学科有针对性地开展特色服务。特色资源建设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建立专题特色资源数据库,开发特色鲜明的馆藏数字资源。第二,建立阅览环境下的特藏室,提供相配套的专题馆藏纸质文献资源。
3.3.1 与各党校图书馆之间协作。各个党校的馆藏特色、优势学科占有情况各有所长,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协作加强各党校重点学科资源建设与服务的优势整合。
3.3.2 与校教学科研机构协作。党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应主动与对口教研室联系,参与课题论证和调研,定期征求教研室对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的意见及要求。学员与教研人员要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及时反馈信息给学科馆员。优势互补,协同互动,共同参与馆藏的建设与发展,开展课程合作、学术研究合作等,实现双赢。
3.3.3 党校图书馆内部业务协作。发挥图书馆的整体优势,组织集体攻关。围绕一定时期教学科研重大课题,组织人员编写专题资料,在党校主体班教学和重要科研课题中起信息“导航员”和“咨询员”的作用。
党校图书馆是教学科研知识资源汇聚的平台,为党校教学和科研服务是党校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科馆员制度的建立架起了图书馆与各教学科研部门之间的桥梁,使学科馆员成为介于学科信息资源和与读者之间的信息组织者和传播者。构建有党校特色的学科馆员制度是读者对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党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服务质量的迫切需要。随着学科馆员工作实践的不断深入,党校图书馆将为党校培训教育事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1] 郭向勇等.学科馆员制度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创新与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5):121-125.
[2] 邓蓉敬.学科馆员制:信息时代党校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创新[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3):187-189.
[3] 施雁冰.高校学科馆员的学科化信息服务[J].图书馆学刊,2010(8):72-73.
[4] 彭艳.对学科馆员工作职责和发展定位的思考[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5):96-99.
[5] 范爱红,邵敏.清华大学图书馆学科馆员工作的新思路和新举措[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8(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