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北仲
中国农机企业研发体系改进的设想
朱北仲
中国农机企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科技、文化等基础条件的影响,研发能力比较薄弱。我国农机企业产品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产品结构不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一些技术指标与国外农机产品差距大,产品设计与开发无法达到用户要求;企业研发技术人才连续性不强;产品研发模式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
农机企业;产品研发;研发体系;技术开发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科技、文化等基础条件的影响,我国农机研发力量主要集中在相对独立的科研院所、高校等专门研究机构,而从事农机生产的企业研发力量相对薄弱。近年来,在政府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的背景下,农机生产企业开始与国内科研机构合作,主要存在三种模式:一是将企业关键技术需求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委托给高校或科研院所;二是联合成立课题组,攻关核心技术;三是共建工程中心或技术中心。同时,企业强化与国外咨询公司合作,直接引进农机样机,向国外同行学习。而究竟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国农机企业的整体研发能力,已成为农机企业十分关注的问题。
当前,中国农机企业与国外同类企业产品研发体系依旧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品结构不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优化
以我国 2010年农机行业销售为例,大中马力轮式拖拉机共销售 335662台①机械工业拖拉机行业统计学会主办的《2010年全国拖拉机行业月度统计资料汇编》。,其中,国内销售 315447台,出口20215台;在产品结构上,销售 70马力以上拖拉机 131145台,销售25-70马力及以下拖拉机204517台,而与之配套的农机具仍停留在犁、耙、播、种四大类上。当前国际精准农业应用的无极换挡变速箱,GPS卫星定位田间自动导航系统,自动生产率管理系统等,只有国外大马力机械上有,而国内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因此,中国农机企业产品研发生产中总体上呈“三多三少”的落后局面,小型机械多、大型机械少,动力机械多、配套农机具少,普通机械多、高技术含量机械少。这种产品格局不仅不能适应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也很难在国际市场上长期占得一席之地,而且也带来了低水平、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重复投入。
在拖拉机品种上,缺乏根据不同农艺要求和场合使用的专门用途产品,如园艺型、果园型产品等,同时,拖拉机配套工作机具也仅局限于后悬挂或牵引作业,缺乏前置、侧置和中置作业的配套;在产品结构上,目前,我国拖拉机小功率产品占绝大多数,中功率和大功率拖拉机产品比例偏低,缺乏特大功率产品。
2、与国际先进农机企业相比,产品可靠性、乘坐舒适性、操作方便性以及尾气排放、噪声、振动等指标亟待提高
虽然我国拖拉机产品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和世界先进技术相比仍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拖拉机技术水平普遍以中低档次为主。从产品在 1000h可靠性试验和三包期内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农机企业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为 200~300h,而国际水平是 500~800h。大修期寿命,不采用进口发动机,只有 4000~5000h,国际水平为8000~10000h,超过 200K W的大型产品达到 20000h。①http://quotes.money.163.com/f10/ggnr_002097,283910.html
国外大型拖拉机的驾驶室布置非常先进,可与高档轿车媲美,而国内大多采用简易驾驶室,仅能起到遮风挡雨的作用。国外大型拖拉机耳旁噪声不超过 72分贝,而我们的国家标准还是 86分贝。国外拖拉机已广泛采用欧三A发动机,我们现在还停留在欧二阶段。当然,最近几年国内大型农机企业和科研院所已投入大量资金和研发能力,解决目前存在问题,这种局面正在不断得到改善。尾气排放、噪声、驾驶舱的密封等均未达到国外欧 III排放标准和国际水平,使得农业机械化作业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1〕
3、产品开发没有完全以用户为中心
用户不仅是企业研发产品的最终使用者,也是企业研发产品的原始创意来源之一。但就当前中国农机企业产品价值的形成过程来看,主要是“产品研发 -生产制造 -用户使用”模式,用户没有直接参与到产品设计中,也没有处于产品研发信息沟通的中心,只是价值形成的终端,这也是造成我国农机现有产品与市场需求之间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
受计划经济及广大农民用户文化观念、科技意识不强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中国农机企业的发展对国家宏观政策的倚赖较大,企业内部研发人员对市场竞争的严重程度理解不够,研发部门主动适应市场并与国际竞争对手展开竞争的意识不强。其次,企业内部缺乏对研发人员的制度化激励机制,使研发人员不能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发挥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再者,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不牢靠,使科研人员在产品设计、开发、管理中不能完全按照市场和用户需求进行,从而无法保证技术的领先性和对用户的贴近性,但中国农机企业的用户是以农民为主,不像汽车研发那样,农民购买的需求和意愿不能够得到充分表达。
4、企业人力资源不足、高层次技术开发人才较少
对部分农机企业的调查显示,企业人力资源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总量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总量的6.7%,生产人员中高级技师占0.2%,技师占 3.3%,有的企业不仅高级管理、技术、营销人才不足,而且机械加工高层次技能人才也十分短缺。二是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不合理,长线专业人才多,高新技术和复合型人才普遍短缺,汽车、液压、焊接、化工、机电一体化、财务等专业人才奇缺;层次结构、能级结构不合理,高端人才、高层次人才、能力型人才、实用人才少,低端人才、初级人才较多;人才分布不均,传统业务板块相对较多,新兴业务板块严重不足。三是战略性经营人才稀缺。企业在长期发展规划、研发战略、营销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等制定上缺乏国际化视野。〔2〕
尽管近几年高校毕业生补充较多,但是到目前为止,经营运作绩效并不是很明显。原因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由于中国高校教育与生产实践脱节,高校毕业生流入社会后,在择业上更多偏向于金融、贸易、物资流通领域,对生产部门或技术部门不感兴趣;其次,企业习惯在某一方面将拔尖的技术人才提拔为管理人员,当一个研发人员作为管理者之后,他投入技术研发上的力量已被削弱;再次,在农机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时,企业在研发阶段急功近利和偷工减料,缺乏发展成长平台,人才培养政策缺乏连贯性,很多研发人员在企业里经历的是间断式的畸形发展路线,难以形成系统、连续、规模化的技术知识积累。
5、产品研发体系无法适应国际市场竞争要求
当前中国农机企业在研发体系建设上存在几个主要问题:(1)企业内部研发组织体系建立脱离厂情,责任主体划分不明确,造成企业市场竞争的战略性产品格局没有形成,产品升级及结构调整无法有效突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缺乏竞争力。(2)研发市场化导向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1)产品研发部门离市场太远,研发人员没有足够时间和热情去跟踪产品、走访市场,掌握第一手资料;2)营销队伍分落在市场中,但没有明确的责任和渠道去收集、反馈和处理大量市场信息,以支撑产品改进、提升和中长期战略性产品的开发;3)研发系统内部沟通不够,甚至相互封闭,无法形成有机整体,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升级和开发。(3)研发费用投入不足。虽然有经济效益支撑问题,但也有认识上的问题。经济效益差的时候无力投入,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又舍不得投入,总觉着见效太慢,结果造成产品支撑严重不足,后续发展乏力。 (4)研发人员薪酬激励机制不健全。企业没有从机制上把研发人员利益与企业利益和长远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制约了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研发管理不科学,流程执行不严格。由于企业研发组织体系设立脱离厂情,责任主体划分不当,企业没有一个科研管理部门去统一管理、策划、协调产品研发、试制、试验以及工艺体系的建设管理和工艺技术的开发,导致科研体系管理无序。
另外,一直以来,农机企业研发的主流基本上在国内完成,以企业内部人员和国内部分科研机构合作的模式进行。这种模式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迅速整合国内开发资源,但其缺陷也很明显。国内市场需求和产品使用环境毕竟有限,研发人员无法站在一定高度,及时、准确地引领技术研发和改进工作,使得企业产品适应国际市场要求。再加上国内合作各方在基础研发中资金投入不足等因素,使研发人员无法走出去,在国外设立研发机构直接吸取发达国家的农机设计经验。因此,尽管我国农机企业出口的产品已经遍布非洲、南美洲、亚洲和欧洲等几十个国家,但因各国气候、耕作条件的不同,使国内研发的产品很难满足客户的较高需求。因此,同样一个机型往往不能完全适应另一个市场,加之国外竞争对手的技术封锁,更使得国内农机研发的一些领域技术受限,很难达到目标市场国家的技术指标要求。〔3〕
目前,中国农机企业进行研发应从建立外部技术创新网络入手,主要表现为:
一是针对欧美发达国家市场。这些国家农机行业已经发展到很高的程度,市场竞争比较激烈,他们在农机研发上具备很强实力和丰富资源,所以,针对这些国家的跨国研发主要着力点在如何吸取其制动与转向技术、液压提升技术、动力输出与农机具的优化配置技术等,以提升国内研发实力,并进行有计划有选择的技术输入。可以考虑的研发模式主要有:在国外设立研究机构与国外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合作;与国外相关高校进行合作;与国外相关农机企业进行合作。虽然中国农机企业在这方面进行过大量富有成效的探索和尝试,但力度和深度都还不够。
二是针对亚洲和非洲等欠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研发力量总体比较落后,但是市场的需求有其特殊性,如在埃塞俄比亚,各种农业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很低,但却是农机产品消费的生力军,也是中国农机企业未来主攻的市场之一。所以,为了进一步稳固并拓展这些地区的市场,就要把研发的着力点放在如何解决这些地区的实际问题上,做到有问题及时消化、及时改进产品,尽快投入市场。可以考虑的研发模式有,设厂建点调配有关研发人员深入该国家或地区展开研发,并与这些国家或地区政府和经销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运用经销商的信息资源改进企业研发的力度。
三是尽快建立几个主要国际市场的人才及信息网络。中国农机企业应尽快建立起能与外国农机专家常年进行技术交流的网络平台,应尽快着手建立美国、英国、墨西哥、西班牙、波兰、匈牙利、荷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乌拉圭等国家的信息分中心,使它们与中国农机企业在全国各地的信息中心一起组成全球信息网络,为企业及时、动态获取世界各主要市场最新的科技信息、市场信息和技术创新提供条件。
政府要对农机核心企业给予大量优惠政策,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对农机企业以及投资者提供更多优惠,减免税收、降低收益税、鼓励个人、机构投资,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应立法允许包括公司退休基金、高校基金、公共退休基金、捐赠基金、银行控股公司、富有家庭和个人、保险公司、投资银行及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成为农机企业科技创新投资的主导力量。〔4〕
企业还应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在产品销售额中的比重和投资总量的增长,同时提高对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资金集中使用力度,在资金丰裕的基础上,中国农机企业应积极参加中国农机工业协会组织的相关外事活动,对国外农业机械制造企业实地调研考察,〔5〕中国农机企业也可采取跨国建厂、并购等方式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在获取丰厚收益的同时,实现中国农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的理念。
要把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结合起来,持续改进企业研发机构中各种不完全、不完整、不完善的因素。不仅从体制上改革,重点是在研发机制上的改革。企业必须在机制改革上多下功夫,营造出一种学习技术、研究技术的良好氛围,并为那些肯钻研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同志提供必要条件,让他们有用武之地且名利双收,促使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进一步完善考核和激励机制,实行按岗位定酬、任务定酬、业绩定酬,逐步解决研发项目工作量化不精确、研发成果与市场效果关联度不高、研发成果与研发人员的及时激励不同步等问题。按照市场化原则,提供业内富有竞争力的薪酬,吸纳和用好优秀人才。采用新增效益提成、期权、期股等方式,对技术和管理骨干实行中长期激励,增强管理团队的创新动力,调动研发团队的创新热情。〔6〕
综上所述,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研发体系,充分整合利用国内与国外市场、经济、技术、人才两种资源和市场,与国内外企业、公司、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技术联盟,已成为中国农机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的关键。
〔1〕陈兴德,唐荣,杨志芳.农机企业管理创新方向研究 〔J〕.中国农机化,2009,(2).
〔2〕杨印生,孙雨虹,舒坤良.农机企业设备更新中人才不相容问题研究 〔J〕.农机化研究,2008,(4).
〔3〕〔6〕姜兴,胡悦.国有农机企业负责人绩效管理研究 〔J〕.中国农机化,2009,(3).
〔4〕〔5〕李有吉.现代农机企业的品牌建设 〔J〕.农业机械,2007,(10).
F124.3
A
1004—0633(2011)05—075—03
2011—04—20
朱北仲,河南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企业战略管理,跨国公司管理。河南洛阳 471003
(本文责任编辑 王云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