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防范与治理社会风险的思想

2011-03-18 03:06
天府新论 2011年2期
关键词:官僚主义干部教育

张 华

论邓小平防范与治理社会风险的思想

张 华

邓小平防范与治理社会风险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对官员腐败、官僚主义、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等几个方面的论述上。研究邓小平对各领域风险的认识、成因分析、以及防范与治理的路径与方法,不但是对邓小平理论宝藏的有益探索,而且能在实践上为当下中国风险社会的治理提供必要的启示和借鉴。

邓小平;防范与治理;社会风险;官员腐败;官僚主义;社会治安;社会风气

按照国际经验,国家或地区人均 GDP处于1000-3000美元发展阶段,是 “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的社会风险频发期。而我国恰好处于这一发展阶段。社会风险并非泛指国家和社会空间中存在的所有问题,而是特指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或具有社会性影响的危害。它具有不确定性和破坏性等特征。对社会风险的研究已经成为学界热点,综观当代西方风险理论的现有成果,大致可以分为客观存在派和主观建构派,他们虽然在如何防范与治理风险的路径选择上有较大分歧,但其研究成果却给了我们重要的提示:一是要重视客观存在社会风险,并以制度化的路径予以防范与治理;二是要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和观念,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防范与治理社会风险的成效。

研究邓小平防范与治理社会风险的思想,不但是对邓小平理论宝藏的有益探索,而且在实践上也能为当代中国风险社会的治理提供必要的启示与借鉴。邓小平虽没有明确提出“社会风险”的概念,但却常常提醒全党要居安思危,关注社会问题,及时化解危害。他这方面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官员腐败、官僚主义、社会治安、社会风气等几个方面。

一、防范与治理官员腐败之社会风险

(一)对官员腐败之风险的认识

对官员腐败可能造成的社会风险,邓小平有足够的认识。首先,它会蛀蚀党的执政根基、造成国家财产损失。邓小平早在党的八大上就认识到腐败分子对党执政根基的蛀蚀:“我们党内还有一种人,他们把党和人民的关系颠倒过来,完全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在人民中间滥用权力,做种种违法乱纪的坏事。……诚然,这样的干部为数很少,但是,他们的危害却很大。”〔1〕同时,邓小平对官员腐败会造成国家财产损失有着足够清醒的认识,他引用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的材料说明:“在这一两年白银黄金大量走私到香港,单单这一笔,就使国家损失大量外汇。好多钱落到了私人或者某些集体的腰包。如果把盗窃公家的财产等等都算在内,那就更要多得多。”〔2〕其次,它可能造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失败。邓小平指出:“打击经济犯罪的活动的斗争,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保证。这是一个经常的斗争,经常的工作。否则,社会主义道路怎么坚持啊?如果不搞这个斗争,四个现代化建设,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的政策,就要失败。”〔3〕再次,可能使党和国家变质。邓小平指出:“卷入经济犯罪活动的人不是小量的,而是大量的。犯罪的严重情况,不是过去‘三反’、‘五反’那个时候能比的。……这股风来得很猛。如果我们党不严重注意,不坚决刹住这股风,那末,我们的党和国家确实要发生会不会‘改变面貌’的问题。这不是危言耸听。”〔4〕

(二)官员腐败之风险的成因分析

邓小平对官员腐败原因进行过深入地分析。首先,权力不受制约。邓小平指出:“过去一个党委书记,比如一个县委书记,一个公社党委书记,有现在这么大的权力吗?没有啊!现在有极少数人拿着这个权力侵占群众利益,搞生活特殊化,甚至横行霸道,为非作歹,还好像是理所当然。”〔5〕其次,特权思想作祟。邓小平指出:“当前,也还有一些干部,不把自己看做是人民的公仆,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主人,搞特权、搞特殊化,……如不坚决改正,势必使我们的干部队伍发生腐化。”〔6〕再次,资产阶级腐朽生活的侵蚀。邓小平说:“我们自从实行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经济两个方面的政策以来,不过一两年的时间,就有相当多的干部被腐蚀了。”〔7〕复次,制度不健全。邓小平指出:“解放以后,我们也没有自觉地、系统地建立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各项制度,法制很不完备,也很不受重视,特权现象有时受到限制、批评和打击,有时又重现滋长。”〔8〕法制的不健全不但使官员特权化倾向加剧,而且使腐败分子能够钻政策的漏洞,以权谋私。

(三)防范与治理官员腐败之风险的路径和方法

邓小平防范与治理官员腐败之风险的对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官员腐败采取高压态势。针对党内某些同志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往往在对腐败分子处理上手下留情的情况,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没有点声势,拖拖拉拉,下不了手,还会有大批的人变坏,包括一些老干部。”〔9〕他特别指出:“经济犯罪特别严重的,使国家损失几百万、上千万的国家工作人员,为什么不可以按刑法规定判死刑?一九五二年杀了两个人,一个刘青山,一个张子善,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只杀两个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要多杀几个,这样才能真正表现我们的决心。”〔10〕他具体提出:“惩治腐败,至少要抓一二十件大案,透明度要高,处理不能迟。”〔11〕其次,通过整党来清肃官员腐败问题。邓小平在对第三代领导集体进行政治交代的时候,特别指出:“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好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12〕他说:“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新的领导要首先抓这个问题,这也是整党的一个重要内容。”〔13〕“对有严重问题的党员,开除党籍,开除公职,不就是整党吗?……再宽,也不能宽到连党籍也要保留,甚至于还升一级吧。这说不过去嘛!”〔14〕再次,通过制度路径完善监督机制。邓小平强调,要克服腐败问题,党必须要接受监督,“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15〕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接受来自党的监督、群众监督、民主党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为了确保反腐败的成效和可持续性,邓小平强调制度反腐的重要性,他说:“对各级干部的职权范围和政治、生活待遇,要制定各种条例,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16〕

二、防范与治理官僚主义之社会风险

(一)对官僚主义之风险的认识

在邓小平眼里,官僚主义已成为当时中国政界普遍存在的痼疾,他深察其可能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风险。他说:“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它的主要表现和危害是:高高在上,滥用权力,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好摆门面,好说空话,思想僵化,墨守成规,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拖拉,不讲效率,不负责任,不守信用,公文旅行,互相推诿,以至官气十足,动辄训人,打击报复,压制民主,欺上瞒下,专横跋扈,寻思行贿,贪赃枉法,等等。”〔17〕他指出:“要搞四个现代化,把社会主义经济全面地转到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来,非克服官僚主义逐个祸害不可。现在我们的经济管理工作,机构臃肿,层次重叠,手续繁杂,效率极低。政治的空谈往往淹没一切。……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8〕

(二)官僚主义之风险的成因分析

邓小平深入分析了官僚主义之风险的形成原因。首先,权力过分集中。邓小平认为,我们现在的官僚主义现象,“它同我们长期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和计划管理制度必须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都实行中央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有密切关系。我们的各级领导机关,都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这可以说是目前我们所特有的官僚主义的一个总病根。”〔19〕其次,缺乏严格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邓小平指出:“官僚主义的另一个病根是,我们的党政机构以及各种企业、事业领导机构中,长期缺少严格的从上而下的行政法规和个人负责制,以至事无大小,往往无章可循,绝大多数人往往不能独立地负责地处理他所应当处理的问题,只好成天忙于请示报告,批转文件。”〔20〕他特别指出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无人负责的状态,“名曰集体负责,实际上是无人负责。一项工作布置之后,落实了没有,无人过问,结果好坏,谁也不管。”〔21〕再次,公务员队伍中实际存在的 “铁饭碗”体制。邓小平指出:“干部缺少正常的录用、奖惩、退休、退职、淘汰办法,反正工作好坏都是铁饭碗,能进不能出,能上不能下。这些情况,必然造成机构臃肿,层次多,副职多,闲职多,而机构臃肿又必然造成官僚主义的发展。”〔22〕

(三)防范与治理官僚主义之风险的路径与方法

针对官僚主义的成因,以及公务员队伍适应经济建设的需要,邓小平提出了防范与治理官僚主义之风险的具体思路。首先,体制改革。邓小平指出:“克服官僚主义,首先要着重研究体制的改革。”〔23〕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他主张采取党政分开、政企分开、中央与地方适当分权、建立严格的责任制、打破 “铁饭碗”等措施消除官僚主义及其所带来的风险。他说:“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24〕其次,人事制度改革。邓小平指出:“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 (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25〕同时,要严格考核,赏罚分明,他说:“要根据工作成绩的大小、好坏,有赏有罚,有升有降。而且,这种赏罚、升降必须同物质利益联系起来。”〔26〕再次,提高干部素质。一是专业素质。邓小平认为,无专用素质、专业能力的官员没有决策能力和办事能力,无法自己拿主意,只能不断地请示汇报,造成办事拖拉,公文旅行等官僚主义。他指出:“像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各行各业,一千八百万干部,就绝对数字来说,并不算多。问题是干部构成不合理,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多,具有专业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的干部太少。”〔27〕二是思想素质。邓小平认为官僚主义现象即是干部思想素质不高的表现,为此他提出:“必须在党的教育系统中,在党员的教育材料中,在党的报刊中,着重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28〕

三、防范与治理社会治安之恶化的社会风险

(一)对社会治安恶化之风险的认识

社会治安问题一直是邓小平关注的领域,他对社会治安恶化带来的风险有足够的认识。首先,可能危害国家建设大局。邓小平指出,在社会治安堪忧的情形下,“对违法犯罪分子手软,只能危害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危害现代化建设大局。”〔29〕“中国要发展起来,要实现四化,政治局面不稳定,没有纪律,没有秩序,什么事情都搞不成功。”〔30〕而且,“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31〕其次,可能危害人民的权利。邓小平指出:应“高度警惕和坚决打击各种反党反社会主义活动和刑事犯罪活动,这是因为,如果不对这类活动进行打击,不但经济调整很难进行,而且人民的民主权利甚至生存权利,都要遭到危害。如果放纵他们,让他们泛滥开来,到处制造混乱,……大多数人民的民主权利,又会像‘文化大革命’中那样,重新遭到践踏。”〔32〕再次,可能打击投资者信心。中国经济建设的起步需要大量的外资,邓小平高度重视对外资的利用,他曾提议“现在搞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商也可以回来办工厂。”〔33〕同时,他也注意到社会环境的动荡将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因此,他指出:“中国不允许随便示威游行,如果三百六十五天,天天游行,什么事也不要干了。外国资金也不会进来了。”〔34〕如果“我们在这方面控制得严一些……外商会更放心。”〔35〕

(二)社会治安风险的成因分析

对社会治安风险的形成原因,邓小平作了实事求是的分析。首先,几类人的推波助澜。邓小平在分析社会不安定因素时,分析了当时助推社会治安恶化的几类人。他说:“‘四人帮’组织上和思想上的残余还存在。……派性分子还存在。新生的打砸抢分子也有的是。还有各种流氓集体、刑事犯罪分子。还有同外国实力和台湾特务机关联系进行地下活动的反革命分子。还有公然反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派’,以及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还有破坏社会秩序的无政府主义分子和极端个人主义分子等等。”〔36〕其次,放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邓小平在1989年曾反思说:“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的不够,教育发展不够。”〔37〕“我对外国人讲,十年最大的失误是教育,这里我主要是讲思想政治教育,不单纯是对学校、青年学生,是泛指对人民的教育。”〔38〕再次,法制建设滞后。法制能够使人们对自己的行为作出预判,也为人们的行为划定了边界,人们往往依据法律来实施自己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当时社会治安的恶化也与法制建设滞后有着重要的关系,邓小平也承认:“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必要的法律。”〔39〕

(三)防范与治理社会治安风险的路径与方法

对如何防范与治理社会治安风险,邓小平的思路是:首先,确立中国“不能乱”的政治基调。邓小平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中国不能乱,这个道理要反复讲,放开讲。”〔40〕他同时指出:“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可以说,没有安定团结,就没有一切”,〔41〕而且 “过去我们已经吃了十来年的苦头,再乱,人民吃不消,人民也不会答应。”〔42〕其次,正确划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在打击社会治安犯罪的过程中,邓小平强调:“目前我们同各种反革命势力、严重破坏分子、严重犯罪分子、严重犯罪集团的斗争,虽然不是阶级斗争,但是包含阶级斗争。当然,我们必须坚决划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的界限,对于绝大多数破坏社会秩序的人应该采取教育的办法。”〔43〕再次,保持对严重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邓小平主张: “死刑不能废除,有些罪犯就是要判死刑。……对这样的累犯为什么不依法杀一些?还有贩卖妇女、儿童,搞反动会道门活动,屡教不改的,为什么不依法从重判处?当然杀人要慎重……但是,对严重的经济罪犯、刑事罪犯,总要依法杀一些。……现在只是杀那些犯杀人罪的人,其他的严重犯罪活动呢?广东卖淫罪犯那么猖獗,为什么不严惩几个最恶劣的?”〔44〕复次,通过法治手段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邓小平指出 “凡能教育的都教育,但是不能教育或教育无效的时候,就应该对各种罪犯坚决采取法律措施,不能手软。……要对各种犯罪分子继续坚决打击,努力保障和巩固健全的、安定的社会秩序。”〔45〕邓小平着重指出,尤其是对两类人不能手软,一是“对罪大恶极的不能手软。”〔46〕二是对于高级干部及其子弟、名人不能手软。他说:“越是高级干部子弟,越是高级干部,越是名人,他们的违法的事越要抓紧查处,因为这些人影响大,犯罪危害大。”〔47〕他的目标是:“要在全国坚决实行这样一些原则: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8〕

四、防范与治理社会风气之恶化的社会风险

(一)对社会风气恶化之风险的认识

邓小平认识到,社会风气如果恶化,将会给我国带来重大风险。首先,丧失国格和人格。邓小平指出:随着中外交往的增多,“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羡慕资本主义国家,有些人在同外国人交往中甚至不顾自己的国格和人格。这种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认真注意。”〔49〕邓小平还着重指出:“现在有些青年,有些干部子女,甚至是某些干部本人,为了出国,为了搞钱,违法乱纪,走私受贿,投机倒把,不惜丧失人格,丧失国格,丧失民族自尊心,这是非常可耻的。”〔50〕其次,可能造成经济建设的变质。邓小平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的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51〕再次,可能造成社会道德败坏。针对改革开放后,大量资产阶级腐朽文化产品腐蚀青年和干部的状况,邓小平强调:“如果听任这种瘟疫传布,将诱使许多意志不坚定的人道德败坏,精神堕落。”〔52〕

(二)对社会风气恶化的成因分析

邓小平认为社会风气恶化的原因在于:首先,官员腐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邓小平指出:“我们的许多高级干部是很艰苦朴素的,但确实有些人特殊化比较厉害。这种情况,在中下层干部中也有。……应该看到,这不单是一个党风问题,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成了一个社会问题。”〔53〕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有少数人就是做官当老爷,有些事情实在不像话!脱离群众,脱离干部,上行下效,把社会风气也带坏了。”〔54〕其次,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邓小平指出:“近一两年内,通过不同渠道运进了一些黄色、下流、淫秽、丑恶的照片、影片、书刊等,败坏了我们的社会风气,腐蚀我们的一些青年和干部。”〔55〕再次,思政政治教育工作的松懈。邓小平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松懈是导致社会风气恶化的重要原因。他说:“四个坚持本身没有错,如果说有错误的话,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还不够一贯,没有把它作为基本思想来教育人民,教育学生,教育全体干部和党员。……四个坚持、思想政治工作、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精神污染,我们不是没有讲,而是缺乏一贯性,没有行动,甚至讲的都很少。……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太差。”〔56〕

(三)防范与治理社会风气恶化的路径与方法

邓小平高度重视社会风气恶化可能引发的社会风险,因此他说:“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的好转,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也不放松地抓,从具体的事情抓起。”〔57〕首先,搞好党风建设。邓小平指出:“为了促进社会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要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如果党的领导干部自己不严格要求自己,不遵守党纪国法,违法党的原则,闹派性,搞特殊化,走后门,铺张浪费,损公利私……怎么指望他们改造社会风气呢!”〔58〕他还引用毛泽东的话说:“只要我们党的作风完全正派了,全国人民就会跟我们学。党外有这种不良风气的人,只要他们是善良的,就会跟我们学,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就会影响全民族。”〔59〕其次,抓好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指出,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风气的好转有着重要的作用,他说:“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就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60〕为此,他提出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都要硬。再次,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邓小平认为,正是各种形式的犯罪活动导致了社会风气的恶化,要严厉打击各种形式的犯罪活动,诸如干部子弟泄露经济情报,出卖消息、出卖文件;贩卖妇女、儿童,搞反动会道门;严重的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组织卖淫嫖娼活动等等。邓小平主张:“有些案子当断即断,抓住事件的主要问题,查清楚了就处理”〔61〕,要雷厉风行地打击各种犯罪活动。

〔1〕〔28〕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1994.222,223.

〔2〕〔3〕〔4〕〔5〕〔6〕〔7〕〔8〕〔9〕〔14〕〔15〕〔16〕〔17〕〔18〕〔19〕〔20〕〔21〕〔22〕〔23〕〔25〕〔26〕〔27〕〔29〕〔32〕〔33〕〔36〕〔39〕〔41〕〔42〕〔43〕〔45〕〔48〕〔49〕〔50〕〔52〕〔53〕〔54〕〔55〕〔58〕〔59〕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M〕.人民出版社,1994.403,404,402-403,218,332,402,332,404,404,144-145,332,327, 150,328,328,150-151,328,282,331,151,263,253,273,156,252-253,149,252,252,253,253,254,177, 218-219,338,216,218,338,177-178,178.

〔10〕〔11〕〔12〕〔13〕〔24〕〔30〕〔31〕〔34〕〔35〕〔37〕〔38〕〔40〕〔44〕〔46〕〔47〕〔51〕〔56〕〔57〕〔60〕〔6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1994.153,314,314,313-314,117,249,284,286,286-287,287,306, 286,152-153,314,152,154,305,152,28,154.

(本文责任编辑 谢莲碧)

D2

A

1004—0633(2011)02—009—05

安徽省省级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安徽省社会风险的防范与治理机制研究——以城市为例》(2009SQRS010)的阶段成果。鸣谢:安徽大学“‘211工程’学术创新团队‘政治生态理论及其应用’基金”资助、“安徽大学青年科学研究基金”资助。

2010—12—10

张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安徽大学政治学系讲师。研究方向:社会风险与公共危机治理。 安徽合肥 230039

猜你喜欢
官僚主义干部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防范“网上官僚主义”——服务上网不是目的,上手才是
当干部切忌“打官腔”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反对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和违法乱纪
毛泽东:“一定要克服官僚主义”
官僚主义的“遮羞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