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自由,张 煜
(郑州市中医院,河南郑州 450007)
2型糖尿病多伴有脂质代谢紊乱,这也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2009年 5月—2010年 3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 40例,总结报道如下。
选择本院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 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40例,其中男 22例,女 18例;年龄 40~65岁;病程 5~18年;合并高血压病 6例,脑血管病6例,眼底病 8例,肾病 5例,周围神经病变 8例。对照组30例,其中男 17例,女 13例;年龄 41~66岁;病程6~16年;合并高血压病4例;脑血管病4例;眼底病变6例,肾病 3例,周围神经病变 6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按照《内科学》[1]相关标准。①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②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③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 h血糖≥11.1mmol/L。符合以上3条中任意一条,即可以确诊为2型糖尿病。血清胆固醇(TC)>5.9 mmol/L,或三酰甘油(TG)>1.8mmol/L,即合并高脂血症。
符合诊断标准,明确诊断为 2型糖尿病,且合并高脂血症者。
①不符合诊断标准者;②排除糖尿病视网膜病变4期以上或眼底大面积新鲜出血者;③3个月内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昏迷综合征或乳酸性酸中毒、严重感染等急性并发症者。
2组均采用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及糖尿病常规治疗。
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片(由成都华宇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123415,5mg/片),1片/次,1次/d口服。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降糖消脂汤,药物组成:西洋参10 g,玄参15 g,丹参15 g,何首乌15 g,白术12 g,山楂12 g,泽泻15 g,水蛭粉3 g(冲服)。每日 1剂,水煎,分早晚 2次温服。
2组均以 1个月为 1个疗程,治疗 2个疗程。
观测2组治疗前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FPG)及肝肾功能的变化。
采用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处理。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BZ_139_2138_999_2156_1045)±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Ridit分析。以P<0.05表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相关标准。显效:临床症状消失,血糖较治疗前下降30%,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 1项,即 TC下降≥20%,TG下降≥40%,HDL-C上升≥0.26 mmol/L。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血糖较治疗前下降 10%,血脂检测达到以下任何1项,即TC下降10%~19%,TG下降20%~39%,HDL-C升高0.10~0.25mmol/L。无效:未达上述标准。
见表1。2组对比,经Ridit分析,u=3.03,P<0.01,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表1 2组疗效对比
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TC、TG及FPG变化对比mmol·L-1,±s
表2 2组治疗前后TC、TG及FPG变化对比mmol·L-1,±s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5。
?
治疗组均无肝肾功能损害,对照组有2例出现转氨酶升高,未见肾功能损害。
糖尿病属中医学“消渴”范畴。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有资料报道,大约有 1/3的糖尿病患者并发高脂血症[3],而高脂血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和导致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4]。因此,调整血脂代谢在防治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并发症方面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中医学认为,该病病机为气阴两虚,病变涉及五脏,多因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虚气弱,健运失司,水湿不化,清浊相混,膏脂积聚,痰浊壅塞,气机不畅,导致血行瘀滞,痰瘀互结,日久形成动脉硬化,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降糖消脂汤方中西洋参、玄参、何首乌益气养阴,滋补肝肾;水蛭、丹参、山楂活血化瘀;白术、泽泻健脾燥湿,豁痰降浊。现代药理研究[5]证实,以上药物均具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祛痰降浊之效。配合西药治疗,避免了单纯服用西药常见的肝肾功能损害。有关降糖消脂汤的具体药理作用,有待临床进一步研究。
[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778.
[2]郑莜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71.
[3]朱熹星.现代糖尿病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147.
[4]陈修.心血管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502.
[5]唐鸿奎.高脂血症中医药防治进展[J].中医文献杂志, 1997,13(4):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