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仁庆
纸制品知多少
刘仁庆
何谓纸制品?—般认为:利用纸浆或纸张、纸板进行某种加工后而得到的纸器或纸品等。按此说法,所有的纸、加工纸以及用纸为基本材料所做成的物品都属于纸制品(paper product)。这个定义是广义而言的,诚如著名的美国华裔学者钱存训(Tsien Tsuen-Hsuin,1909年生)所说:“纸张显然并不只是为了书写才发明的”。如果依狭义的说法,纸制品仅限于使用纸来制作的各种生活艺术物品,例如纸鸢(纸风筝)、纸衣、纸冠、纸牌、纸鹤、纸扇、纸脸谱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纸张的用途有了新的发展,突破了原有的书写、印刷、包装的范围,涉足了文化、生活、艺术、金融、商业、旅游等多个领域,展示了纸的应用的广阔前景。
纸具有柔软、轻便、价廉等特性,易折易弯,易改变形状。有些使用其他材料不容易做到的,使用纸张却很容易办到。而且其效果常是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既十分便宜,又非常合用,例子将在下文介绍。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古代的纸制品与现代的纸制品,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别。前者虽然在品质和数量上不很完美,但也会折射古代劳动者的智慧、期待和愿望。而后者是建立在高新科技发展的基础上,显示了现代技术的超级、先进和享受。本文主要是简要地介绍我国古代纸制品的历史状况,并与现代纸制品进行点滴的比较。所述内容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1)纸鸢 (paper kite)又名纸风筝。 风筝是一种用细竹扎骨架,糊上薄纸,系上长线,利用风势飞上天空的“玩具”。据《事物纪原》一书上的记载,风筝之名的由来是因为纸鸢上系有竹哨,升空时风吹其中,发声如筝鸣,故授名“风筝”。此名从古一直沿用至今。纸风筝可称得上是纸制品中最早的 “先行者”。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春秋时期有人首创了“木鸢”,这是风筝的雏形。汉代造纸术发明后,为减轻鸢的重量,到南北朝才出现了飞得更高更远的纸鸢。从此纸张便成了扎制风筝使用的主要材料之一。
纸风筝作为玩具大约是从唐朝开始的。首先是在皇宫内,后来逐步推及至官宦、富豪之家,供时令性娱乐之用。唐朝盛世,国泰民安,与海外交流也日益增多。我国的风筝作为华夏礼品被人带到国外,流传到世界各地。起初是欣赏,其后是应用。到了18世纪初叶,1709年英国人威尔逊把温度计缚在风筝上,测得了大气中的温度数字。1752年美国人富兰克林利用风筝揭示了雷电的秘密,发明了避雷针。1882年俄国人莫扎伊斯基受风筝飞翔原理的启发,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架“飞行器”。风筝与科学结下了不解之缘,这是出乎意料之外的事吧。所以在美国华盛顿市的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里,有一个军事展区立牌上用英文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银线连四海,风筝传友谊”,现在风筝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娱乐物品。山东潍坊的风筝节是一年一度的国际风筝盛会(每年4月20日至25日举行)。自1984年举办第一届潍坊风筝节以来,吸引着大批中外风筝专家和爱好者及游人前来观赏、竞技和游览。1988年,第五届国际风筝会将潍坊定为“世界风筝都”。在第六届风筝会上成立了国际风筝联合会,其总部确定设在潍坊。截止至2010年,已经成功举办了27届风筝会。纸风筝已经成为全球各地大众感兴趣的纸制品之一。据说仅在美国,每年纸风筝的销售金额已经达到10亿美元以上。
(2)纸灯笼(paper lantern)又称纸灯,是用竹条(或木条)和铁丝构成一个圆柱形的框架,再在周边蒙上(粘贴)半透明的材料(如薄纸、细纱)。圆柱形中央是点燃的蜡烛,借以发光起到照明作用。所以纸灯笼是古代社会中兼有装饰、娱乐、点灯三重功能的用品。纸灯笼在形式上虽然有多种多样,但主要可划分为两大类(两大功能):一类是照明灯笼,另一类是节日花灯。一般而言,前者比较简单,在造型上无更多的要求,能够防雨、透亮和起照明作用即可。而后者比较复杂,品种、花色繁多,玲珑剔透,形成欢乐气氛。走马灯,是节日花灯之一,受火烟热气流上升,推动纸人纸马不停地旋转,更有一番情趣。大约从唐代起——每年的阴历正月十五日前后是元宵节灯会,已成为民间的“节庆”之一。
现在,由于灯笼的两大功能早被别的形式所替代,因此我国制作的纸灯笼已经很少了,只是在节日里作为游戏的一种娱乐品。而“大红灯笼(红纱灯笼)高高挂”,注重突出灯笼的装饰性,则是成为被众多机关、群众欣赏的“宠儿”。
(3)纸伞(paper umbrella)即用纸为主要材料制成的伞。伞者在古代称“繖”,也叫“盖”,相传是黄帝发明的。通常,纸伞选用山区的老竹作伞骨,经过严格的防蛀、防霉和防腐处理,.使之经久不折。“造伞非容易,过手八十六”,换句话说,制伞的工序竟有86道,包括选料、劈骨、削骨、钻孔、褙纸、上油、喷色、画花等。每道工序要严格把关,一丝不苟。其中以桑皮纸条粘贴伞之龙骨,辅以三层。再以桐油或生漆涂纸,刷后晾干,干后再刷,反复再三。如此制成的雨伞不仅有透亮感,还能防水、挡雨。值得引起注意的是,对这些传统工艺熟练掌握的技师的人数,正在日渐减少。
纸伞的品种较多,除普通油纸伞外,还有供装饰观赏用的遮阳伞、表演伞、屏风伞、灯罩伞、挂壁伞、窗帘伞、塔伞等。它们既是晴雨两皆宜的日用品,也是丰富多彩的艺术品。在伞面设计上有油画、彩画、喷画、网印等山水、花鸟、人物、亭阁多种图案。
现代制作的纸伞以福建出产的最为著名,但这些纸伞的用途与古代有了很大的不同,它们的品种多数是提供给舞台表演之用。而各种各样花色的“尼龙伞”几乎要把“纸伞业”打得“落荒而逃”了。
(4)纸牌(paper card)一种供多人的消闲、娱乐游戏之纸制品。纸牌在古时名为叶子戏,又叫叶子格,简称叶子。纸牌玩于民间至迟是在唐代中期,其后逐经宋、元、明、清各代而发展,一直延绵到今天。不过,现在的年轻人真地想像不到中国纸牌究竟是什么“样子”?
纸牌是用什么纸制作的呢?据清代 《锡金物产录》一书中介绍,邑(无锡)之东亭镇出产纸牌,颇负盛名,裱糊讲究,打蜡光……纸牌制作,用江西连史纸裱成,加印花纹后,又用蜡磨光,底背用羊脑染黑制成缎纹,最后用模打切成形。由于那时纸张的厚度不够,因此必须使用多层纸进行裱合。而在现代早已能够生产适用的、不同厚度的纸板,不必再行加工,用它制作纸牌则毫无问题。
纸牌上的花样更是五花八门。据明代陆容(1436—1494)《菽园杂记》曰:“叶子之戏吾昆城上自士大夫,下至童叟皆能之。予游昆庠八年,独不能此,人以拙嗤之。近得闻其形制,一钱至九钱各一叶,一百至九百各一叶。自万贯以上,皆具人形,万万贯呼保义宋江,千万贯行者武松,百万贯阮小五。”以小说《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们上牌,堪称一绝。这比美国在打伊拉克战争中,用“扑克”(牌)通缉他们要抓的萨达姆政府54名高官的方法,还要早1000多年哩。
“扑克”一词是英文poker的译音,它是纸牌游戏或卡片游戏的意思。据考证,扑克起源于中国的“叶子戏”,而叶子戏是唐代的天文学家张遂(一行和尚)发明的,因为纸牌只有树叶那么大,故称叶子戏。后来(元朝时)到中国游历后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1254—1324),将这一古老的叶子戏带回到了欧洲,向民众广泛宣传介绍。所以说,扑克(纸牌)是融合了东西方文化,才形成了今天拥有最多玩家的国际游戏之一。
(5)纸衣(paper clothes)即用纸代布制衣服穿,所谓的“以纸为衣”。,纸衣多为僧人、道士所用。他们修仙炼道时,要劳其筋骨、饿其肌体,故以纸衣抵寒,借此以与凡人有别。清朝还有过用纸做的 “官服”,据宣统皇帝溥仪的堂弟溥佐所写《清宫轶闻》中透露:由于一件精工绣制的官服价格昂贵,不知是谁想出了一个“高招”,把胸前的“补子”和下襟都用纸代替,这样就大幅度地节省了制衣费。而上边绘出的彩画,跟官服的图案是一模一样的。官员上朝的时间多是凌晨,天还不亮,大殿点的油灯光也不明,只要能瞒过了皇帝的眼睛就完事大吉。
现代的纸衣与古代相比,“如隔三秋,令人刮目”。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兴起的“纸衣潮”,风靡全球。那时候,不仅大医院、食品厂的工作人员上班时一律穿纸衣,而且纸衣也是街上的时尚装束之一。不少青年男女穿着纸衣,招遥过市,引以为俏。进入21世纪初,韩国、日本等国还开发出纸韩服、纸和服以及纸长裙、纸短裤。这些纸衣能够经水洗,不破损、不变形、不脱色,干得快,受到顾客欢迎。
(6)纸被(paper-wadded quilt)是以纸做成的寝具。在古代中国的唐朝,就有人使用。《全唐诗》卷七七O,载有晚唐诗人徐夤(生卒不详)写的《纸被》诗一首,诗云:“一床明月盖归梦,数尺白云笼冷眠。披对劲风温胜酒,拥听寒雨暖于棉。赤眉豪客见皆笑,却问儒生值几钱”。可见纸被当时只能是清贫儒生所用的东西,而与富贵人家无缘。否则,“赤眉豪客”为啥见了都要“打哈哈”?
而“现代纸被”(医院用)已屡见不鲜,它是采用机制纸做成的,多在传染区病房内使用。从原料、抄造、加工、质量和应用,均与古代“纸被”不可同日而语了。现代纸被是由多层皱纹纸当作内填充物 (纸层之间形成的空气间层,其隔热系数不低)、外套手感柔和的软皮纸两者共同组成。夜晚睡觉时,盖在人身上既暖和又轻盈,十分惬意。
(7)纸扇(paper fan)可以引风纳凉的纸质扇子。纸扇分为两种:一是白纸扇;另一是黑纸扇。白纸扇的扇面用上等宣纸,一般不超过尺幅,扇面的正反两面可作画、题字各占一面,集诗、书、画、印为一体,堪称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
黑纸扇的扇面采用桑皮纸,纤维长,拉力强。在纸面上再涂以烟煤粉和柿漆调成的涂料,使其乌黑匀亮。在黑纸扇的扇面上照样可以书法或绘画,不过都是由制扇师傅代笔。他们用金粉或银粉描出不同的书体,小楷似蝇头万匹,狂草如龙飞凤舞,溢彩流金,古朴高雅,令人爱不释手。不管是白纸扇还是黑纸扇,都成了历代不少文人雅士收藏的珍品。
从16世纪起,中国的纸折扇向世界各地流传。葡萄牙、西班牙因为缺乏优质的纸张,又不详其制作诀窍,使用羊羔皮作扇面,折起来十分麻烦,望中国纸折扇叹为观止。17世纪,折扇已经成为欧洲宫廷中加冕、庆功、舞会等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纪念品。
20世纪以来,由于纸折扇的大普及,民间市场上遍地皆有,加上有些成品的制作品质较差,以至使其售价每况愈下。现代家用电器进入家庭后,纸折扇的使用锐减。然而,却又出现一种新时尚。有的家庭的墙壁上悬挂一种长约1米有余的大纸扇,上面有字有画,或雅致秀逸,或大气磅礴,诗情画意,活色生香,为室内添色不少。
现代人以纸扇纳凉者不多,但在舞台表演节目时,常用纸扇作为道具的,则所在多有。而且“古玩家”们对收藏纸扇,尤其是古代宫廷的遗品,更是十分感兴趣。所以,古纸扇的拍卖价格,仍在不停地飚升。
(8)纸帐(paper bed-curtain)是古时候,用纸做的帐子。那时候,纸帐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保暖挡风,而不是为了防止蚊咬。这是古今不同之处。过去,有一种看法,以为纸帐只是在贫苦人的家庭里才会使用,这是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想像古代人的生活。实际上,在古时一般的社会阶层中多数人按习俗经常使用纸帐,而用绸缎的帐子者寡,多在冬季才挂上。这就是早年纸帐流行的实情,目的是节省开支。
现在,由于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普及,纸帐早已失去“用武之地”。因此,如今纸帐已经绝迹。许多年轻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这个事,还以为是“天方夜谭”。
(9)纸冠(paper hat)就是纸帽子,唐、宋时期因模仿道士而用纸制作道冠,文人墨客也以戴楮冠为时髦。王禹侢(954—1001)在《道服》一诗中写道:“楮冠布褐皂纱巾”,明白地指出,戴在头上的是用楮纸做成的帽子。宋代诗人陆游(1125—1210)则在另一首诗中说:“楮弁新裁就,儵然新道装”,这也是讲的做楮冠的事。从新疆还出土了几种纸冠,它们的形式有长形或盒形的,多为书生的装束。
现代的纸帽子,大多是孩子的游戏道具。可是在多年以前,在医院、商场和游乐场里,我们可以见到许多戴纸帽子的工作人员。其实,简易纸帽比布帽更环保、更低碳,也适用。只是人们的消费心理忐忑,仍被旧观念(纸不如布)所套牢,还没有打开而已。
(10)纸甲(paper armour)又称纸铠甲,是战斗中士兵护身的装备之一,主要供步兵所用。纸铠甲是士兵的基本装备,当其身受敌方的锋利武器攻击时,不致于败阵。南方地势险要,一般多用步兵。但是步兵的装备过重,会影响他们的行动。如果遇到雨天、湿地,铁甲容易生锈,很不好用。对步兵来说,比较好的办法是选用混有丝布的纸铠甲。但是如果纸、布太薄,不用说射箭可以穿过,更不必提飞快的子弹了。因此纸甲内要垫上一寸厚的棉布,还要多次折叠,一直盖到膝部。太长了在泥泞地里不便行走,太短了又不足遮身。笨重的铠甲只能在战船上穿用,因水兵不用在泥地上行动,而敌人的子弹打过来,不用坚硬的铁甲则是无法抵抗的。
现代是热兵器时代,冷兵器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纸甲从此就成了一个“历史名词”,没有现实的价值。
(11)纸屏风(paper screen)却别具一格,它是以木为骨、纸为面,纸面上可作书画,美观、轻巧,破后易修复。在唐代,把诗词、书幅与屏风组合起来,供人欣赏、玩味已成为一种时尚。家中竖有纸屏风,则作为文人墨客的风流雅兴。
所谓屏风(screen)即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家具用品,常与草堂、素榻、竹床、石枕等相匹配使用。古代有木屏风,可以方便搬移。另有石屏风,比较笨重。而纸屏风则异常轻巧,其灵活之程度不言而喻。
不过,现在有多少人还记得屏风是什么样子?人世间到底还有几多使用屏风的家庭?纸屏风如今真是“风毛麟角”了。
(12) 纸脸谱 (paper types of facial makeup in operas)是以京剧脸谱为基础的,其绘制的多数是京剧人物的脸部形象,是色彩与刀刻技艺的结晶,也可以说是京剧人物脸面的直接造型。其中色彩的运用与京剧人物(“生旦净末丑”)中的“净行”——俗称花脸,所画人物脸谱的色调同出一辙。例如,红色象征刚毅、勇猛、有血性者,像关羽、姜维的脸谱。黑色表示坚定、自信、铁面无私者,像包拯(包公)、李逵的脸谱。又因为包拯具有“断阴阳”的本领,在他的脑门上加画一个“月牙儿”。白色反映奸诈、多疑、圆滑的心态,如像曹操、严嵩的脸谱。此外,绿色表现强横、暴躁的人物;金色表现高贵、崇敬之心,如身显佛光之神;黄色表现凶狠、残忍;灰色表现阴沉、郁闷等。总之,利用颜色来暗示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京剧脸谱是以写实与象征相结合的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人物面貌和个性特点的一种独特方法。它的美学原理是:“离形得似,遗貌取神,大胆夸张,神形兼备”。因此,根据这一原则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谱式,一般而言,谱式有以下多种:整脸、十字门儿、三块瓦片、花三块、神怪脸、白粉脸、小花脸等。这些不同的谱式,以一种颜色作为主色象征人物的性格,其余的副色起装饰或衬托作用,从而达到寓褒贬、别善恶的目的。在现代为了弘扬京剧艺术,使之发扬光大而设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我国传统的戏剧进行深入的研究,可望获得很好的保护和发展。
以上按历史背景、制作难易和实际应用等因素考虑,选择了12种纸制品作为典型分别加以解说,让大家了解一点纸制品的梗概。其实,它还包括有折纸(纸玩具)、画纸(纸年画)、纸花等许多许多,统统都是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把它们好好地爱护、传承下去?
从古到今,纸制品的出台呈现一种波浪式成长的趋向。这与当时的社会需求、资源开发、科技水平等密切相关;也与人们的观点、认识和态度不无联系。古代曾经出现大量纸制品的时期是我国宋朝(何地?);现代的风靡一时的纸制品首次却是在20世纪30年代于美国(芝加哥)诞生,相距约有900多年。可是,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球的纸制品产业陷入低潮,呈现出“无新招、无创意、无趣味”的局面,不论从技术上、艺术上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从总结分析古代的纸制品的历史和现代的纸制品的状况,我们能够获得哪些教益呢?第一,要设法找回失传千百年来我国手工造纸技艺的精髓,古代的“手工活儿”蕴藏着一些绝技,由于各种原因,有的断绝失传,有的秘不示人,深藏不露。因此,要通过深入的调研,整理出有效益的资料。
第二,比较在不同时代,出现纸制品深层次的原因。俗话说:需要是发明之母。只有当社会迫切需要之时,而且社会环境、人文条件又充分允许和具备,才能是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前进之日。
第三,借助古代的经验和现代的技术,进一步探究开发新的纸制品。在解决了主观能动性以后,就要处理好“脑袋”与“双手”的关系。态度要端正,计划要周密,实施要精细,工作要严格等,只有不间断地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才能做到“物有所值”、“物尽其用”、“物享天年”之效果。
以往在科学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方面,一直强调要填补“空白”,以显示其社会价值和意义。然而,反观一下,目前我们在纸制品的科研和生产上还存在有哪些大大的欠缺部分呢?
20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