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短板”

2011-03-13 01:04王运宝
决策 2011年5期
关键词:短板一流企业家

■本刊记者 王运宝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产业支撑,一流的产业由一流的企业集聚形成,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企业家引领,由此,大武汉回归首要在于企业家群体的突起。

企业家的缺失,直接导致武汉众多优势只能体制内循环,无法发挥作用。

“五一”期间,武汉三镇的闹市街头,多出来一组独特的景观。“主角”是《长江日报》近期宣传报道的近百位武汉著名企业家和为企业服务的优秀公务员,把他们制作成每幅3米高、1.8米宽的巨型公益路牌广告,冠以“城市英雄”的名称,树立在武汉主干道上。另据《长江日报》介绍,随着报道的推进,会有更多“城市英雄”在街头亮相。

本刊记者在武汉采访时获悉,“以企业为主体、以企业家为主体”,从2009年开始,逐渐成为湖北省、武汉市推动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共识。据介绍,这是湖北省近年来在谋划经济发展推动力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对武汉来说,不管复兴的路有多长,大武汉的核心始终是人,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观念解放的干部队伍,二是企业家群体,三是高素质的市民。他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不同群体。

一流的城市需要一流的产业支撑,一流的产业由一流的企业集聚形成,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企业家引领。因此,大武汉回归的首要在于企业家群体的突起。

向企业家鞠躬

4月18日,“武汉市企业家活动日”举行,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亲自参加。活动一开始,阮成发主动站起身,向所有与会的企业家鞠躬。记者梳理《长江日报》上公布的企业家名单发现,真正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企业家数量,还是相对较少。这是武汉多年来的一个客观事实。

其实,不仅武汉如此,所有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面临企业家资源稀缺的短板。正因如此,在采访中,所有受访者在分析武汉如何实现真正复兴时,都不约而同地重点强调企业家的作用。

从纵向来梳理,虽然大武汉在近现代历史上拥有很高的城市地位,但那些为民族经济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大企业家之中,似乎很难发现武汉人的名字。从横向对比会发现,当前正活跃在中国经济舞台上的一大批重量级领军型企业家,我们还是很难找到武汉人的身影。

“在东湖高新区,只有一家产值超百亿的企业,但是作为一家国有企业,董事长贡献再大也不能说是自己的。”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光分析说,深圳、青岛、宁波、无锡、苏州、大连、佛山等新兴经济城市崛起和赶超武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企业家的兴起。比如青岛有名扬海内的“五朵金花”,深圳有华为、中兴、招商、平安、万科、腾讯,每个企业都有一个响当当的企业家领袖。

实际上不用看太远,这样的企业家明星,在武汉周围各省市中,都可以找到。

武汉的南边邻居长沙,其工程机械制造产业的原有基础,远不如武汉雄厚。但长沙有梁稳根、詹纯新、何新华,以及向文波等一批领军型人物,引领长沙向“工程机械制造之都”挺进。

一个简单的数字对比,就能说明一流企业与一流企业家的重要性。武汉原有的著名企业武重、武锅、长动3家企业重组成为武汉重工集团,合并起来2010年的销售额才30多亿元。同为中部的长沙三一重工、中联重科,2010年销售收入双双突破500亿元,武重与它们完全不在一个重量级上。

同样是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者比较后会发现,武汉东湖一方面不像北京中关村那样,有联想、方正、紫光、百度、搜狐、新浪等知名企业;另一方面,也不像上海张江那样,有200多家世界500强研发中心。湖北当地学者和媒体调研后发现,虽然武汉每年培养的高科技人才高于上海,但进驻武汉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却很少,这明显是一种悖论。

因此,有专家称,武汉就像是一个企业的“围城”。城外的企业可以冲进来,城内的企业难以冲出去。对此,“点子大王”何阳道出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事实:由于武汉夏天出了名的热,武汉的饮料销售额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按此推理,武汉发展空调业的条件似乎很充分。但是,武汉的空调品牌却没有走向全国市场,武汉至今还找不出一家与海尔、格力、美的并驾齐驱的空调企业航母。

企业家的缺失,直接导致武汉众多优势只能体制内循环,无法发挥作用。一个典型例子是武汉的科技优势无法与当地产业进行配套转化。李光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武汉纺织大学的徐卫林教授发明了一项全新的纺织技术,被誉为是“纺织行业的一次革命”,但在武汉竟然找不到一家企业能够将其转化成产品,最后被山东如意集团买过去,仅用3天时间就拿出转化的成果,创造了几十亿的产值。更具意味的是,如意集团反过来再回到武汉,把自己生产的全世界最轻薄的纱巾,捐赠给武汉纺织博物馆。

冲破“天花板”

“为什么我们留不住马云?”曾成为上海的热门问题,武汉需要同样的反思

汉正街曾经诞生过中国第一批商贸流通领域的小老板,但是武汉没有像南京那样,生长出中国商贸流通领域的大哥大——苏宁集团。汉正街更是没有成为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并驾齐驱的交易中心。虽然现在有汉口北商贸流通枢纽的崛起,但是其真正的操盘手,却是浙江人,是义乌人。

实际上,不管是本土能人型企业家还是外来植入型企业家,武汉都很少。而且在企业数量或是体量上,都与武汉这座城市本身的体量不相称。

武汉为什么企业家资源不足?只有找到制约的天花板,才能打破阻碍企业家竞相涌现的瓶颈。

首先,在国有企业一枝独秀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在利益左右搏弈中艰难推进,在上升中还有体制困境。这在武汉已经成为一个长久的话题,其背后隐藏着有形或无形的多种制约。

其次,是企业家能够支配的资源少尤其是具有一定技能和团队精神的员工队伍少。其主要原因是武汉每年的人才流失严重,根据《湖北发展研究报告2010》中公布的数字显示,2009年与2010年,武汉市高校毕业生连续两年都是25万人,位居全国第一,其中每年大约只有1%的博士生、4%的硕士生和11%的本科生留在武汉创业就业。“这与武汉的产业结构有直接关系,武汉的知识型就业明显不足,高科技服务业水平低,武汉的高技术还是集中在高技术制造业上。”李光分析说。

第三个关键方面,是企业和企业家成长的环境问题。武汉复兴需要打造一批产业“航母”,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汇集一片承载航母的“海洋”,这个海洋就是环境。

在4月6日的会议上,播出了一段投资环境案例的采访录像,让会议厅内近百位武汉市各部门“掌门人”如坐针毡:在一份反映审批难问题的报告上,市领导写下感叹,从审批到完工最后要花上29个月,真是难于上青天!武汉邮科院准备盖一栋研发大楼,但跑了多个部门,审批一头雾水,最后一算账,从审批到拿到备案证,要花518个工作日、过77道关。而同样在南京,该院建大楼只花一个多月就审批完毕。

还是在这次会议上,武汉市市长唐良智围绕环境问题举例说,武汉有13家五星级酒店,但组织稍微大一点的国际会议会展,就捉襟见肘,写字楼也没有一座真正能对接全球化经营要求和全天候服务要求的。在市级政务网上随机选择内资企业注册登记,成都承诺是5个工作日,杭州是3-5个工作日,武汉是25个工作日。

当时公开播放的全是武汉投资审批时限长、政府官员违法乱纪、承诺不兑现等“黑镜头”,这些都更加印证了新华社调研报告中的问题。“投资环境不优,已成为我市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障碍!”阮成发大声疾呼,“我们必须痛下决心,大刀阔斧,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努力将武汉打造成全国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程序最便捷、收费最低、效率最高的城市,让投资者和企业家安心、开心、快乐。”

《长江日报》曾专门撰文称“作为历史重商之都,武汉为什么缺少全国闻名的一流企业和企业家,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首先要反思”。4月27日的《湖北日报》上,在综述湖北省党政代表团赴湖南学习考察时,着重分析认为“湖南速度”是从不断改善的投资环境中内生出来,并提出“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投资环境;要像每天洗脸一样,及时清除环境中的污垢。”

由此可见,阮成发向企业家鞠躬的一幕,意味深长,含义深刻。

猜你喜欢
短板一流企业家
关注一流学科
执行“强制休假”还需“补齐三个短板”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DCT的优势与短板并存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补齐短板 建好“四好农村路”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
从打工妹到女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