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海河流域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1-03-10 03:49毛慧慧李木山
海河水利 2011年1期
关键词:海河用水量经济社会

毛慧慧,李木山,董 琳

(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 300170)

海河流域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经济发达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我国经济腾飞的总体形势下,海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出现超常规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天津滨海新区、河北省曹妃甸工业区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成为我国北方地区的重点经济增长极。海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但与之对应的水资源保障形势日趋严峻,水资源短缺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更加突出,与水相关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深入分析流域与区域发展面临的新形势,从流域和区域的高度研究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问题,对流域水利发展和区域经济产业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1 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子系统的相互关系

水资源与社会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相互耦合组成水资源复合系统[1],其中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相互作用、互相影响,形成闭合的环状结构,如图1所示。生态环境和水资源是社会经济系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在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中,任一个系统出现问题都会危及另外两个系统的发展,而且会通过反馈作用加以放大和扩展,最终导致复合大系统的衰退[2]。

2 海河流域水利及水环境系统现状

2.1 供需水

2007年,流域总需水量456亿m3,可供水量403亿m3,缺水53亿m3,缺水率11.7%;除辽宁和河南省外,其他省份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缺水。长系列(1956—2000年)水资源供需分析表明,海河流域现状多年平均缺水量达96.5亿m3,缺水率达21%。其中,滦河及冀东沿海诸河缺水率14%,海河北系缺水率9%,海河南系缺水率28%,徒骇马颊河缺水率20%。

2.2 水生态环境

海河流域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已大大超过了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加之1980年以来流域年均降水量减少,引起了河道干涸、湿地萎缩、河口生态恶化、地下水水位下降、水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衰退等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影响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2.3 防洪标准

近年来,流域防汛指挥、水文监测等非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堤防及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不断推进,海河流域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流域防洪能力得到提高。但是,仍存在骨干河道的现状防洪能力距离设计的防洪标准差距较大;有防洪要求的大中型城市除北京和天津外其他各市的防洪标准均低于规划要求;蓄滞洪区启用难度大,非工程措施滞后等问题。

2.4 综合管理

流域水资源管理制度需要进一步健全,多数省际河流缺少水量分配方案,以定额管理和耗水管理为中心的水资源利用效率管理急需加强,入河污染物限排总量控制制度急需建立和落实;水生态修复的政策机制有待探索;洪水管理刚刚起步;涉水事务管理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水利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亟待加强;水利应急机制有待完善,应对突发水事矛盾和突发水事件的应急能力还有待提高;水利信息化和水利管理的现代化水平还不高。

图1 社会经济、水资源、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关系

综合供需水、生态环境、防洪标准和综合管理四方面得出,流域水利发展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3 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由于国家发展战略支持和政策倾斜,流域经济社会呈现非均衡发展模式,区域发展定位逐步明确,致使城市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得到不断调整,进而供需水结构发生变化。

3.1 城市化进程

自1980年以来,海河流域城镇人口稳步增加,农村人口数则呈下降趋势,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增大,预计到2010年左右城镇人口同农村人口的数量将会相当,预计近几十年内城镇人口的数量将持续增加,而农村人口的数量将持续减少,如图2所示。城镇用水量及比重持续增加,从1980年的55亿m3增加到2007年的104亿m3,占流域总用水量的比重从14%增加到26%,如图3所示。从图2-3可以看出,城镇用水量(含城镇生态用水)的总体趋势是持续增加的,短期的波动与流域降水的丰枯有一定关系。此外,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致使城市资产迅速增加,城市防洪压力增大。

图2 1980年以来海河流域人口增长

3.2 产业结构调整

海河流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GDP中“三产”所占比例由1980年的26∶45∶29调整为2007年的8∶48∶44。1980年以来,海河流域第一、二、三产业的用水量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截至2007年,海河流域第一产业的用水量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用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用水量不断增加,从1980年的45.7亿m3增加到2007年的60.4亿m3,占总用水量的比重由12%上升到15%。工业重复利用率提高,流域节水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工业用水中火(核)电用水比例从1980年的26%降至2007年的16.4%,目前新上火电机组百万千瓦耗水量已由原来的0.4~0.8 m3/s降至0.1~0.4 m3/s、空冷机组降到0.1~0.15 m3/s。1980年以来的火电用水量占工业用水量比重及火电累计装机容量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1980年以来火电总装机容量增加,但其用水量占工业用水量的比重呈下降趋势。

图3 1980年以来海河流域城镇用水量

3.3 供用水结构变化

海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的调整,特别是新兴经济区的迅猛发展,致使各行业用水量和各区域不同时间段内的年均用水量增长速度有所不同,即区域用水增量非均衡增加,从而导致流域水资源配置量的时空变化。

1980年以来海河流域的供用水组成如图6所示。从图6可以看出:①由于采取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强化节水措施,海河流域1980—2007年总供用水量总体保持稳定,在400亿m3左右波动;②供水来源有地表水、地下淡水、外调水、非常规水源,其中地下水供水量最大,而且由于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加大,深层地下水所占比重逐渐提高,海河流域范围内形成多个漏斗,部分地下水超采区还引发了环境地质问题;③灌溉用水呈减少态势,大生活用水、河湖用水、农村人畜用水、林牧渔用水呈增加态势,工业用水呈先略微增加后略微减少态势。

海河流域空间用水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流域内各省级行政区用水量的变化上。海河流域2000、2005和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人口、GDP和用水量及年均用水量增长速度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2000—2007年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和GDP呈增加态势,但相同时间段内的用水量却有增有减,且年均用水量增长速度不同。

3.4 生态环境保护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环境修复工作刻不容缓。生态环境修复工作主要依靠现有工程体系进行,同时根据生态环境修复对象对原有工程进行改建,并增建相应的拦蓄、引水补源、泉水和地下水恢复、大中城市的河湖环境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的综合治理工程及配套工程。海河流域的水资源系统和水生态系统已不属于天然状态,已成为人工干预下的人造系统。因此,在黄河和长江丰水年份,充分利用外调水总干渠的调水能力,相机向海河流域多调水,科学配置水资源,以补充流域河道内生态用水、回补地下水,并间接向农业供水,促进生态环境朝着人与自然和谐的方向发展,是今后生态环境保护对水利的基本要求。

表1 海河流域各省级行政区人口、GDP和用水量

4 海河流域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4.1 水利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通过水利发展,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的需求。既要满足一系列重大经济发展战略对水资源的需求,又要满足人民群众对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特别是水利工程移民对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既要提高供水能力,缓解水资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保障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又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和谐相处,把保障人的发展需求与维护河流健康内在统一起来,把公平与效率有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生态脆弱流域和区域的水利发展,更加重视社会弱势群体的水利需求,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既要满足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对防洪安全、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改善的要求;又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善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满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3]。

4.2 转变水利发展模式,推动经济增长

在经济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有所不同、有所侧重。进入21世纪,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我国对水利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4],水利事业面临一系列重大历史转变,水利需要改变传统模式、调整发展思路、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因此,必须抓住中央继续实施扩大内需政策措施的良好机遇,加快水利发展,巩固经济发展回升良好的态势[5],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4.3 水利要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优化

传统的产业布局,对于水资源的约束考虑较少,不仅加重水资源危机,而且对水环境造成严重威胁。目前,水资源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利用水资源总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个地区产业结构、布局和技术的发展方向。同时,水利发展模式和发展思路影响产业结构和布局,如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将限制高耗水性行业规模,促进节水型农业、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服务业等发展;水生态环境的治理,要求逐步淘汰高污染性行业等。因此,产业布局应与水资源、水环境相匹配、相协调,水资源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应成为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6]。此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大建设项目必须依法进行水资源论证,对水资源过度开发的地区要停止审批新增取水[7]。

5 结语

随着流域沿海新兴经济区(特别是天津市滨海新区和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的发展、中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西部能源基地振兴,海河流域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与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比,流域水利发展滞后;同时,由于气候变化、下垫面因素等影响,未来(特别是南水北调通水前)流域水资源情势不容乐观。因此,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以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为主线,大力推进民生水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转变水利发展模式,强化社会管理,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轨道。

[1]冯宝平.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应用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4.

[2]夏军,王中根,穆宏强.可持续水资源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一)[J].长江职工大学学报,2000,17(2):1-7.

[3]汪恕诚.中国水资源问题及对策 [EB/OL].http://www1. china.com.cn/chinese/zhuanti/xxsb/1121100.htm,2004-03-25/2010-09-20.

[4]王浩,秦大庸,汪党献,等.水利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5]陈雷.深入贯彻中央水利工作新要求 全面推进民生水利新发展 [EB/OL].http://www.mwr.gov.cn/slzx/slyw/201001/ t20100117_167457.html,2010-01-17/2010-09-20.

[6]中华环保联合会.首届九寨天堂国际环境论坛:关于水环境战略建议书 [EB/OL].http://www.acef.com.cn/html/ltbk/ 939.html,2009-05-26/2010-09-18.

[7]陈雷.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EB/OL].http://sw.daqing.gov.cn/shuiwujv/ 216456456113750016/20090323/333347.shtml,2009-03-23/2010-09-10.

猜你喜欢
海河用水量经济社会
《海河水利》2021年总目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某师用水水平分析与评价
你的用水量是多少?
一种临近海河的超深地下室新型防水体系
澳大利亚研发出新型农业传感器可预测农作物用水量
邢台市生态环境用水量变化特征分析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破冰开河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