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泓奇
“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非博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风水实践,堪天舆地,神秘玄学,既有物质需求,又有精神需求。故实践者,应是博明贤者,也即备具高超技术水准,还应具备广博人文学识,更须具备崇高道德修为。“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人宅相扶,感通天地”,强调人之本体,贤德为先。自知修德,人宅交融,感通天地。“天人合一”博明悟道。
下面,以“风水过白”为例,略谈己见。
在中国古建中,常见“风水过白”。“过白”,乃建筑群落中,留有一线带状天空,所见之天空称之为“白”。“过白”有“框景”、“夹景”。框景,即利用近景建筑或其他景物,在视线方向上的中景或远景画面周边,形成完整围合的画框或景框,并留出适当的天地空间,使画面构图完美,亚洲中心牌楼、凉亭均有之运用。夹景,即画框或景框不完全闭合的框景形成,一般呈U字型构图,空缺的一边往往使天际。亚洲中心外放收之南入口,加之东西双翼建筑中间的广场,及北高大建筑,会同地面,围合而成,即夹景构成及运用。
风水过白,匠心独到之艺术处理,是经验产物。它集文化和科学于一炉。其一,可视天空光线,使人通过神灵于天上对话的空间通道,具宗教意蕴。其二,有效地调整和控制建筑物的间距,形成丰富多样的“完形”框景,构成了建筑景物层次,远近对比,内外虚实的美妙画境,实现了“近相住形,虽为端而未已”,“远以观势,虽略为真”,使建筑环境中近形的丰姿与远势的所概,巧妙融汇,相得相济,出神入化,予人丰富的视觉艺术感受。具景观意义。其三,实现“阴阳平衡”,依风水学,“气”是“光”“场”“波”,即“白”,过白即围合空间内“积聚”“气”,具体通过对建筑物的功能、朝向,标高的调整或控制,达到阴阳转化平衡,改善光、热环境,具风水意义。
风水过白,是宗教、景观、风水诸多意义,非博明贤者,反却夸大宗教意义之人天对话,故弄玄虚,流于大迷,诈示神灵,失却其贵。处当今商业大潮之下,失德沉沦,种种流弊,不得不警省。呼唤博明贤者,绝圣弃智,见素抱朴,切入人本,贴近生活,返朴归真,不能不说尤为重大现实意义。
下面再就风水信仰之奠基礼仪,谈谈我的浅见。
2000年5月18日,这是一个吉祥而有意义的日子。亚洲中心奠基典礼在布达佩斯亚洲中心工地隆重举行。整个奠基典礼,依照中国传统的奠基仪式进行,充满了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奠基,意味开始,就像新生儿诞生的那一时刻,是时间的定位。中国古代礼仪因各民族习俗,地理环境,文化背景的不同,其表现多种多样各有所异。然而尽管表现形式呈现出多元化,其内涵无外乎对“万有有灵”的崇敬,是一种朴素的流露,表达出人们感情的寄托及欢娱的内心。(即使今天,重大庆典的由来,同样如此)究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类发自原始信仰。及至孔、孟,提出“礼”之后,这种始自于民间的活动才为重大祭奠活动所沿用。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又融入了中国深层的文化,体现出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观念。使这种礼仪活动既有深邃的文化内涵,又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仪式结束,我接受媒体采访,有老外问道:“中国风水,诸多祭祀,令人不解,如采石时拜石神,如伐木时拜树神。”中国风水“天人合一”“万有有灵”,体现人们对自然物之崇敬,人们的活动,无不依礼择吉,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定。在风水看来,自然界一草一木,一土一石,均有灵性,人欲取之,为我所用,均应怀崇敬感念之心,诚惶诚恐。随意掠夺毁坏,触怒神,会遭天谴。古代中国,青山绿水,自然生态得以保护,无不与之有着密切之关系。中国诸多祭祀,或多或少体现了“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精神内质。
抚今追昔,当今时代,科技猛进,生产发展,社会变革,实现人类前所未有之梦想,同时伴随自然无可估量之劫难。为此,人们不得不反思,现代人们,每时每刻,生活或可沦为拜金或商业的奴仆。为此,掠夺自然,破坏文脉,惨不忍睹!因此,当我们面对环境污染,资源枯竭,人口爆炸之危机时,是不是应未雨绸缪,防范未然。只顾发展,无视破坏,灭绝之虞,绝非危言耸听!警钟长鸣,志士仁人,奋起反思,谋寻良策,蒙尘已久之“天人合一”之思想,重为瞩目,重放异彩!
在新世纪里,这不能不说对学易者是机遇也是挑战。在此,我们重提“非博明贤者,未能悟斯道也”不能不说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谈到“博明悟道”,往事的记忆,跃然纸上。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海外求学。有一次,拉家常,导师笑道:凭你的素质,你该生长在文化人的家庭吧?”“NO,我是农家孩子,父母地道农民,目不识丁”,导师听后,摊开双手,做了一个不可理解的姿势。过了一会儿,又问:“那你父母给你什么?”我沉思良久,说:“父母给我生命,我虽历贫困,但也磨炼出坚韧进取的性格,我身上永远脱不去农家那种土味泥土的气息。”导师有点不明白,我接着说:“农家孩子吃苦、耐劳、朴实、自强”。导师微微一笑,连连点头,并伸出大拇指说:“OK!OK!”。
聊以至此,我还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思绪万千。1965年,我出生于中国南方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美丽泉州,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尤其遗留大量有关风水的胜迹。孩童时代,恰逢中国十年浩劫。朴实农家,苦不堪言,然也不失儿时耳濡目染很多有关风水的美丽传说。十年动乱,文化遭劫,中国农村毁林成风,但有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深:邻近两村,为了一株所谓的“风水树”之去留,大动干戈。那时的我,百思不解,唯对神奇风水而生敬畏!暗自立志长大弄懂它。八十年代初,我到离家几公里镇上读高中去了,家至镇上必经一桥,据说以前时石板桥,后改建为水泥桥。那时年近六旬的老父亲,每天要把所种之蔬菜用人力板车拉进城去卖。刚好,我也骑车上学,常在这桥,远望老父亲过桥坡背影,菜车是那样的沉重,拱桥是那样的陡,老父亲拉车是那样吃力!此情此景,好不心酸,难禁泪流。我心里总是愤愤不平,建桥时,为何不把桥坡造缓些,好让“老父亲”免遭此苦。三年高中,几乎天天重复这样的感受。后来上大学去了。然老父亲过桥的背景,还时时涌现在眼前。大学期间我开始接触风水,常找些有关风水书来学。慢慢地了解风水,当我明白风水学是综汇性极高的一门学问,我更是情有独钟,如饥似渴,博学求知,对风水典籍,极尽所能,潜心研究。大学毕业后,更是寻师访道,虚心求教,仍然不懈。然刚执教鞭不久,因缘巧合,留学海外,时至今日,值得一提的是,时代进步了,机动车代之人力车,然老父亲拉车过桥之背景,始终未敢忘怀。它时刻提醒我:要时时处处为人—“老父亲”着想。聊说至此,感慨万分。当今人们若能以饱满的感情去关怀、回应我们的“老父亲”,我坚信“以人为本”的理念,决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真正正地对自然人生的关注。果真如此,就能博明悟道,感通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