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后语

2011-02-19 00:17
中国发展观察 2011年7期
关键词:农技技术推广供给

中央一号文件2月初下发,自然成为我们本期重点关注的内容。一批权威专家应约为我们进行深入解读,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发挥农业科技引领作用成为集中探讨的两个方面。

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事关13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闪失,也不容有丝毫的侥幸。立足自己,国际调节,是安全之道。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历史罕见的“八连增”,达到1.1万亿斤,可喜可贺。但是,在这样高的基点上能否实现“九连增”,人们既期待又倍感压力。

赵阳分析,这一压力主要来自未来如何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还面临多重约束:资源和基础设施面临约束尤其是土地和水资源问题突出;农村主要生产要素土地、资金和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对外开放形势越来越复杂;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协调推进是一个有待破解的难题。

涂圣伟还补充分析说,城乡要素交换关系不平等严重侵蚀农业现代化的基础,稀缺要素资源的流失,使农业发展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对推进农业现代化构成严峻挑战。农村社会组织动员机制式微造成农业组织化进程深化受阻,导致农业水利设施“无钱组织、无人组织”,老化破损严重,给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带来隐患。

对此,赵阳提出,在上述多重约束条件下,结合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需要着力做好五方面工作: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不出现滑坡;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建好菜园子、管好菜摊子;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政策,保障好农民的土地权益。

董忠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必须下决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幅度增加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科技的创新步伐,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十大政策方向: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引导科研教育机构开展农技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郑风田提出,要通过机制改革破解科研生产“两张皮”问题,建立完善农业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公益性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破解“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科技培训,破解农村“谁来种地”、“谁来养猪”问题;建立健全机制,解决涉农奖金的“跑、冒、滴、漏”问题。

蒋和平则提出,应选择符合中国特色、低成本、高效率的技术路径,实施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建立以政府为主,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根据农业技术推广的不同类型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构建各种形式的技术推广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推广应用;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机制体制改革;健全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与信息服务机制;加强人才培养,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积极推进农业科技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涂圣伟也提出,应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机制;创新农业生产组织制度;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重建农村社会组织动员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以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进程。

专家们建议的最终指向是解决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确保粮食安全的大问题。

本刊观察家认为,落实文件精神是关键,并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一是耕地保护措施需要统筹考虑,尽快划定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区,以最严格的法律保护红线不被突破,形成刚性约束,否则入刑。唯有如此,良田才能留与子孙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确保粮食的安全有效供给。二是在当前粮食丰收的情况下,理性看待耕地抛荒弃耕现象,在某种意义上这就如同土地休耕轮作,恢复土壤肥力,权当作为后备资源储备着,急时再动员启用。三是围湖造田虽为丰收助力,实为饮鸩止渴,其长远的环境代价远不是这点粮食能抵消的。四是维持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平衡,略有盈余,是一种比较恰当的选择。粮食并不是库存越多越安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确保生产不滑坡就行。关键是要把耕地资源保护好,因为储地比储粮更安全。

猜你喜欢
农技技术推广供给
关于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思考与探究
有一种坚守叫农技推广
智能制造技术推广服务与实践
“秋冬种及冬季农业开发农技行动”启动实施
新形势下如何搞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运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