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润玲 任晓娥 高坐仓 薛秦芬(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61)
侯燕芳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 陕西 西安 710065)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图书馆界对于文献存量增长效率的探讨和剖析从未间断过,但大多数研究成果都是质性探讨,进行量性分析的不多[1],而且多数研究仅是静态分析[2-4],鲜有动态的实证分析。从动态、均衡的角度分析我国图书馆文献存量追求的效率、反思文献存量追求的长期作用、认识文献存量追求的现状、剖析文献存量追求的原因、转变单纯依赖文献存量提高服务能力的管理理念,是非常现实、重大而且需要中国图书馆界认真思考的问题。
图书馆通过文献资源建设提供文献资源服务,文献资源建设追求规模化几乎成为图书馆显示服务实力的最重要指标,我国图书馆普遍以此为标志彰显自身的服务能力,因此形成对文献存量不懈追求的现象。
1.1.1 “成倍增长”现象
大型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增长非常快,许多图书馆文献存量甚至成倍增长。例如,国家图书馆在建国初期只有馆藏140万册,截至2008年底已增至2 700万册,增长了19.2倍[5]; 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在建国初期只有馆藏33万册,现已增至500多万册,增长了14.2倍[5];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图书馆的藏书也都在以较快的速度增加,近几年增长了8-10倍[6]。
1.1.2 “达标至上”现象
近年来,图书馆评估对文献存量提出具体要求,有些地区的评估甚至以文献存量作为唯一评估标准,这迫使图书馆采取“达标至上”的对策,追求文献存量,不重视文献质量,使文献资源建设存在“滥竽充数”等问题。例如,有些图书馆因生均册数远离合格标准,为了评估只采购3折以下的图书[7]。
1.1.3 “忽视剔旧”现象
在我国,文献存量一直是衡量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标志,不少图书馆为了充数,在馆舍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不剔除废旧、利用率低的书刊。一般情况下,40%~50%的科技文献的寿命在3 年以内,80 %~90 %的科技文献寿命在5 年以内[6]。这些“死亡”文献如果继续留在架位上,不仅占用图书馆空间和设备,而且浪费读者检索时间。
1.2.1 空间紧张
图书馆文献存量的增长使书库饱和,书架超载,大量文献因无法上架而打捆堆放,不能被读者所利用。近几年来,各省市纷纷新建、扩建馆舍,就是为了解决“书满为患”的问题,但是新建、扩建馆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文献规模追求造成的空间紧张问题。例如,美国大学图书馆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掀起了图书馆扩建高潮,共投资19亿美元,当时预计新建、扩建书库可容纳1.6亿册图书,但是就在其建馆期间,馆藏图书的净增加量就超过了1.66亿册[8]。
1.2.2 设备短缺
随着文献存量的增加特别是文献存量超常规发展,图书馆理应相应增添文献存放、检索和保护设备,而且设备购置费与维护费理应按比例列入图书馆经费预算中,但是由于图书馆对文献存量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对设备的重视程度,以致设备增添滞后,图书馆文献资源因设备短缺或陈旧而无法得到有效利用。例如,武汉工程大学图书馆从2001 年开始增加了藏书经费的投入,购书量超常规增长,特别是2001-2003年间购书量平均涨幅达223.5%,但同时由于书架等库存设备陈旧、短缺而无法正常开展服务[9]。
1.2.3 人力不足
新文献数量的快速增长与“死亡”文献的留架保存加大了图书馆员的工作强度,图书馆人员不足与文献数量激增的矛盾日益凸显。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的合并,高校学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图书馆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需要、达到生均藏书的指标要求,一方面扩大阅览面积、延长开馆时间;另一方面,实行阅览室全天候开放,所有书库图书对读者开架借阅。这导致图书馆的工作量成倍增加,管理人员严重不足[10]。
1.2.4 馆藏利用率低
由于文献存量增长过快,图书馆只补充新文献、不剔除旧文献,使得新、旧文献,流通率高和流通率低的文献混放在一起,造成书库拥塞、文献检索困难、文献利用率降低。例如,河南工业大学图书馆2006年9月设立经济类图书分库,截至2008年7月,经济类图书分库新增图书已占总藏书量的36%,但其藏书利用率低于20%[11]。
动态效率是相对于静态效率而言的,是指在较长的时期里实现的效率的总和。静态效率在一个比较短的时期内容易实现,而动态效率是一个跨期的概念,需要长期的积累与验证。文献存量效率就是一种动态效率,只有在长期、动态、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较为准确的测算。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我国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快速增长,公共图书馆文献存量从1989年的28 368万册(件)增长到2006年的52 053万册(件),18年间增长了1.83倍[12]。其间,图书馆服务能力随着文献存量的增长也在快速增强,公共图书馆读者数量由1989年的591.9万增长到2007年的1 273万,18年间增长了2.15倍[12]。静态地看,图书馆文献存量追求的确能够增加读者数量,提升服务能力,但是其服务效率的增长不确定。因此,只有对文献存量进行动态分析,才能够知道图书馆文献存量追求是否有效。
当图书馆的有效文献存量(S)使得服务增长率恰好等于文献增长率时,图书馆的服务就处于最优均衡增长。由于图书馆服务增长率很难直接进行计算,所以本文选择流通人次(C)、外借册次(L)进行计算,用R代表增长率,进而反映服务增长率情况。
当流通人次增长率(CR)、外借册次增长率(LR)分别与文献存量增长率(SR)关系相等(即CR=SR或LR=SR)时,图书馆文献存量处于均衡状态,也就是最佳状态;当流通人次增长率(CR)、外借册次增长率(LR)分别大于文献存量增长率(SR)(即CR>SR或LR>SR)时,图书馆文献存量处于有效状态;当流通人次增长率(CR)、外借册次增长率(LR)分别小于文献存量增长率(SR)(即CR<SR或LR<SR)时,图书馆文献存量处于无效状态。
文献资源建设的目的是为了使文献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掌握文献存量增长对服务增长的关联与影响是改变文献存量追求理念的根本前提。根据动态效率简化计算方法,笔者以公共图书馆为计算对象,以《中国统计年鉴》[12]为数据来源,分别从流通人次和外借册次两方面计算了我国1990-2007年公共图书馆文献存量效率状况,结果见下页表1、表2。
表1的比较结果表明:从流通人次来看,1990-2007年间公共图书馆的文献存量虽然9年是有效的、9年是无效的,但总体来看是动态无效的。这说明图书馆文献资源在吸引读者利用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过程中有必要改善和变更文献存量结构,使文献的学科结构、等级结构、时间结构、文种结构及类型结构与读者需求相一致,吸引读者到馆借阅,从而改变文献资源建设的动态无效现象。
表2结果表明:从外借服务角度来看,公共图书馆1990-2007年文献存量只有7年是有效的,11年都处于无效状态,总体来说是动态无效的。
文献存量追求的动态无效意味着公共图书馆服务过程中低效用的文献积累过度,是文献存量过分追求的直接结果。分析公共图书馆文献存量增长对服务增长造成的动态无效结果、充分认识单纯追求文献存量导致的服务动态无效,是我国图书馆走出文献存量过分追求误区的关键。
表1 1990—2007年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增长率与文献存量增长率比较
表2 1990—2007年公共图书馆外借册次增长率与文献存量增长率比较
2.3.1 流通人次效率分析
图1是表1 结果的重新表达,从中可以比较直观、清晰地看出,2004年以后,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存量虽然在有效和无效之间波动,但是波动幅度却越来越小。这说明基于流通人次效率分析的文献存量趋于均衡,渐近“最佳状态”。由此可见,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存量趋向适度,到馆读者人数增长与文献存量增长相匹配。
图1 1990—2007年公共图书馆流通人次增长率和文献存量增长率
2.3.2 外借服务效率分析
图2是表2结果的重新表达,从中同样可以比较直观、清晰地看出,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存量持续增长, 2007年外借服务却下降很多,形成离散状态。图书馆外借册次的下降或大幅度下降与文献存量的增长不匹配,这说明我国公共图书馆普遍存在存量过大、低效甚至无效等问题。
图2 1990—2007年公共图书馆外借册次增长率和文献存量增长率
2.3.3 综合效率分析
1990—2007年,我国公共图书馆文献存量无论是流通人次效率还是外借服务效率,都是动态无效的,这表明图书馆文献存量总体上积累过度。其中,流通人次无效率幅度趋于合理状态,表明馆舍环境等因素相对合理;外借册次无效率幅度处于背离状态,表明需要对文献质量等影响外借服务的因素加以调整和重视。因此,图书馆有必要在文献资源建设规模追求方面加强控制,通过调整文献结构、改善文献质量、加大文献揭示深度、扩大文献宣传力度等方式提高文献利用率,进而改变和扭转文献存量动态无效现象。
首先,文献存量动态无效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相对于服务增长来说,有效服务与文献存量之比过低。在正常情况下,有效服务增长应该与文献存量增长呈同步增长,如果有效服务增长跟不上文献存量增长,就会导致文献存量处于无效状态。
其次,文献存量动态无效只是对文献存量追求动态效率的简化计算结果,关于图书馆的服务增长只考虑了流通人次和外借册次因素,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可能带来的服务增长。
再次,本次分析中,文献存量(总藏量)增长、流通人次增长、外借册次增长都是以《中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依据的,对于年鉴未覆盖的内容(如数字文献的存量、流通、外借等)未计算在内。
动态均衡分析方法的特点是将时间作为连续变量,研究各种变量在两种均衡状态之间的运动或调整过程。现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运用这种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更加接近于现实[13]。运用动态均衡分析方法计算图书馆文献存量追求效率,正是为了“更加接近于现实”地认识文献存量追求结果,了解我国图书馆文献积累过程中非理性因素造成的异化现象,并引起图书馆同仁对文献存量追求问题的关注与重视。
数量达标是图书馆管理部门衡量图书馆最重要的刚性指标。绝大多数图书馆为了追求数量,不进行文献剔旧,有的图书馆甚至购买低价图书或积压图书以提高文献存量。在文献建设过程中,在这种一味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片面数量观”的驱使下,文献质量往往难以顾及,读者需求时常难以得到满足。长此以往,必然直接造成文献资源增长呈动态无效状态。因此,图书馆应改变评估标准,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估倾向,减少文献存量追求的外在环境影响。
文献资源增长的动态无效就是文献存量追求中出现了文献的过度积累,导致服务增长率低于文献增长率。近年来我国图书馆发展过程中,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和图书馆馆长是文献资源建设经费的主要决策者。虽然财政预算对于文献资源采购经费比例作出了硬性规定,但是图书馆馆长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进行文献资源建设决策,难免重数量、轻质量。甚至有些基层图书馆为表明地方政府“注重公众文化事业发展”、扩大政绩,文献资源建设不以利用为目的,使文献资源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经费体制不完善是导致我国图书馆文献存量增长动态无效的根本原因。
对于具体图书馆来说,文献结构不符合读者需要、无法满足读者正常的文献需求,是导致文献存量增长的微观原因。图书馆只有从文献的主题结构、文种结构、学科结构、载体结构、水平结构、出版类型结构等方面对文献进行全面结构控制,才能够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文献资源与图书馆服务。目前我国图书馆在无法保证服务内容创新、制度效率控制、服务要素供给的情况下,新的服务增长动力将主要来自于文献结构的变动。因此,图书馆应调整文献结构,提高服务能力,改善文献存量增长动态无效的被动局面。
政府在图书馆评估中对文献资源数量作出要求,直接强化了图书馆对文献存量的非理性追求,弱化了图书馆对文献结构的重视程度。因此,政府在制定图书馆评估标准时应制订有利于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理性评价指标,从根本上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能力,改善文献存量增长动态无效的状况,进一步澄清政府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角色定位,改进政府对图书馆的管理方式。
[1]雷润玲. 中国图书馆服务效率损失的近似估算与宏观分析[J]. 图书馆管理, 2008(1):25-34.
[2]马旭东, 唐来华. 图书馆藏书“量”问题浅议[J]. 图书馆学研究,1994(1):38-39.
[3]梅 玫. 图书馆藏书的数量与质量[J]. 图书馆界,1993(2):34-37,48.
[4]李朝庆. 论控制藏书的发展[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1992 (5):16-19.
[5]黄加佳. 国家图书馆迎来百岁生日[N]. 人民日报, 2009-09-10(2).
[6]何祝兰. 高校图书馆藏书剔除问题研究[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2):125-126.
[7]黄权才. 藏书建设的零增长与负增长理论[J]. 图书馆界, 2002(3):1-3.
[8]徐恩元. 零增长理论研究[J]. 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5(4):9-13.
[9]黄克文. 关于高校图书馆藏书量急增问题的思考[J]. 农业网络信息, 2007(5):134-135,130.
[10]王 敏, 颜中玉. 高校图书馆对勤工俭学学生管理模式初探[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8(2):189-191.
[11]张玮一. 从图书利用率谈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8(30): 25-2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0-2008.
[13]中国百科网. 动态均衡[EB/OL].[2010-08-01].http://www.chinabaike.com/article/baike/1011/ 2008/20080621150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