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探索

2011-02-21 22:44□王
职教论坛 2011年36期
关键词:职教技能中职

□王 川

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探索

□王 川

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教师队伍素质成为提高职教吸引力的关键因素。尽管政府在“十一五”期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职教师资培训工作,但由于许多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不了解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不明确中职教师培训的目的、不研究职教学生心理特点、不转变职教培训观念,致使中职教师培训缺乏有效性。转变培训观念,落实培训措施、改进培训方法,是提高中职教师培训有效性的重要内容。

终身学习;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学;专业素质;专业态度

“十一五”期间,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约3万人,参加“省培计划”的教师约15万人,参加地方培训和校本培训的教师更是不计其数。根据收集的培训反馈意见,参培教师尽管在知识、技能、教学法、职业修养等方面获益匪浅,但以学科专业知识为中心的培训内容、以讲授为主的培训方法和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培训形式,距离职教教师教学工作实践需求相去甚远。如何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恐怕是“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教师培训工作亟待研究、探索和解决的课题。

一、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与目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制定教师培训规划,对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业务培训”的要求,中职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按照每年参加各种培训不低于40学时左右的要求,积极参加教育部、省级和地市级教育主管部门等组织安排的各种培训活动。

(一)中职教师培训的内涵

“培训”,按照《教育大辞典》的解释,“指在职、在业人员的专门训练或短期再教育”,如工人岗位培训、农业技术培训、师资培训等。“教师培训”过去常常与“教师在职学习或进修”等同,现在经常用“教师专业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teacher)来指代。专业发展意指教师在知识、技能、教学法、职业态度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要比培训更有积极性和明确目的。广义的教师培训,包括教师个人的正式或非正式的专业成长活动,狭义的教师培训仅指“在培训机构里接受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促进个人专业成长的学习活动”。本文探讨的中职教师培训是指在培训机构里参加的可以评估其专业成长和工作绩效的狭义培训。

目前,教育部认定的“全国重点建设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大约有60个左右,包括了高等院校、中职学校、大型企业、专门培训机构等。由于这些基地的性质、任务、单位属性、日常工作内容和工作对象的不同,对中职教师培训的理解有较大出入。全日制重点本科院校往往把中职教师培训理解为该专业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趋势”等前沿科技信息的介绍、梳理、猎奇;一般本科院校则认为培训就是该专业的教授讲授“系统理论知识”、开设“科学专业课程”、写出“规范学术论文”;中职学校则强调“专业技能操作”实训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大型企业和一些专门培训机构则 “百花齐放”,培训要么等同于工人上岗之前的岗前教育、要么是在生产现场或企业车间走马观花地浏览参观,对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内涵、意义和目的认识不清。

概括而言,过去几年中职教师培训实践的共同问题,一是内涵认识不明确,将职教师资培训等同于普通中小学教师培训,囿于“培训就是上课”的传统“知识教育”观念,认为“培训”就是讲本专业的“新知识”、本专业的“前沿”理论和所谓发展的“新趋势”,将以教学技能和岗位操作技能提高为主的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混同于大学学历提高和研究能力提高为主的“学术”培训。二是职教特色不鲜明,很多培训机构参与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培训热情很高,但由于不重视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不总结中职教师实践经验,一些培训机构和培训专家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和特点、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等不了解、不研究,一味强调培训的“知识专业性”、“学科前沿性”、“师德普适性”,致使培训过程混同于“专业学科”训练,既没有“师范性”,更没有“职业性”。

(二)中职教师培训的目的

过去五年间,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数量有了爆炸性增长,从2005年末的1600.05万人增加到2010年末的2238.50万人,5年增加约638万人;同期,专任教师从71万人左右增加到85万人左右,5年增加约14万人①。大量新人涌入职教师资队伍,一方面带来了年龄结构的年轻化、学历结构的高端化,充实、补充了教师队伍数量的匮乏,改善和提高了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他们从学校到学校,没有行业企业实践经历、不了解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模糊、偏好学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只会从理论到理论的课堂讲授。其实中职学校相当一部分老教师都习惯了普通教育 (精英教育)模式,强调知识教学的理论性、系统性、完整性,忽略操作技能训练和动手能力培养,强调教学方法的灌输、接受、死记硬背,忽略讨论、实操、实践,强调教学评估的笔试、背诵、一卷定终身,忽略知识技能之外的综合素质评估。

根据中职教师队伍现状和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培训机构要明确培训的主要目的:

1.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念。中职学校绝大部分教师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在精英教育模式下度过的学习生涯,他们的价值观、思考模式、评价标准都根深蒂固、不容易改变。如教学就是上课、上课就是传授知识、考试分数是评价学生优劣的准绳、职校学生是差生,这些观念极大地影响了中职学校日常的管理、教学和德育工作的氛围。

2.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随着职业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规模的日益壮大,中职教师整体素质必须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培训中职“双师型”教师的一个重要抓手就是向“专业化”方向发展。纵观当前中职教师培训活动,基本上还是处于沿袭普通教育教师培训模式,在知识、能力、品德、教学法等方面以课堂讲授为主、以证书颁发或书面证明提供为宗旨的培训阶段。这样的实施定位是把教师固化为一个静态的培养目标,以单向度的“传授输出-接受储存”形式来完成的,忽略了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及其职业专业化的生成过程。

3.改进教师的教学表现。在过去五年的培训中,我们对来自全国22个省份17个班约500多位参培中职教师进行了座谈和个别访谈,目的是了解当前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现状和效果。绝大多数教师认为中职学生难教、课堂教学难搞、专业知识难懂、技能训练敷衍、学业评价糊涂。一句话,教师在工作中常常感到无能为力。原因何在?这是参培教师都想了解、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是培训工作需要重点探讨的内容之一。

4.推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类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教育,其培养目标与人才评价标准、教学活动规律与特点、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形式和环节都与教师们长期耳濡目染、熏陶固化的教育教学完全不同。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教学路径和操作方法,必须经过个人的理论学习积累、同事的经验交流研讨、同行的思维碰撞启发,最终落实到自己日常的教学教改活动中,这应该是中职专业骨干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培训的落脚点。

二、中职教师培训的理论基础

传统中职教师培训比较注重知识本位(knowledge-based)、专业技能本位(skill-based)和单向度输出的教学本位(teaching-based)。一本书可以教十年,一种操作技能可以通吃所有专业,灌输式教学天经地义。很多领导和教师认为,除了学历提高培训和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及考证十分必要外,教师的职业教育观念、职业教学规律特点、职校学生心理特征和群体特征、中职学校课堂教学技能技巧、教学氛围营造和掌控等等,都是无所谓的。为了加强中职教师培训的有效性,树立正确的培训指导思想是十分必要的。

(一)终身学习的理念

自从上个世纪60年代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概念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成人教育促进委员会讨论、肯定、赞同并广为流传以来,教师继续教育和培训就成为各国教师成长的理论基石之一。中职教师走上工作岗位后,过去的学习经历仅仅是一个起点,一个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教学实践结合的开始,随着影响教育教学的各种因素(政治的、经济的、社会学、家庭的、学生个人的、教师的)发展和教育环境变化,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观念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那种本科或研究生毕业,拿到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就可以应付一辈子的教书生涯的观念,完全落伍于教学实践的需求。中职教师(特别是领导)一定要树立不断进修、不断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实操技能教学方法及职业态度的观念,与学生同成长、与专业同发展、与社会同进步。

(二)专业化发展理论

自国际劳工组织 (ILO)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66年10月通过《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Recommendation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以来,教师职业是专业性职业,或者应该看作是一个专业性职业,逐渐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教育工作应被视为一种专业。这种专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且持续不断地研究,才能获得并维持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从而提供公共服务;教育工作还要求教师对其教导之学生的教育和福祉具有个人的和共同的责任感。”(第三章第六条)教师职业生涯应该从“职业的”(Vocational)向“专业的”(Professional)转化。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动态角度说,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从静态角度讲,是指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一种专业,教师成为专业人员得到社会承认这一发展结果。教师专业化的标准主要包括两大方面:教师自身素质与客观环境。在教师专业化发展中,其内外两方面标准都必不可少,仅强调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或仅创设良好的外界环境都不可能真正实现教师专业化。只有这两方面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才能为教师专业化创造良好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反思型教学实践

反思型教学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是1987年由舍恩(Schǒn,D.)所提出,原意是通过个人的不断反思,在专业导师指导下,将个体经验运用于某个艺术或技艺的特定训练的强化过程中,最终能够将知识应用到实践中(Schǒn,1996)。奥斯特曼和克特尔坎普(Osterman&Kotterkamp(1993)将反思型教学界定为实践工作者对于自身工作表现所能够察觉水准高低优劣的直觉能力,其基本假设是:(1)人人都需要专业发展机会;(2)所有的专业都需要改进;(3)所有的专业都能学习;(4)所有专业能够负起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责任;(5)教师需要并渴望掌握自己表现的资讯;(6)合作能够强化专业发展。反思型教学实践观认为,教育实践和教育情景具有生成性特点,每堂课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技能技巧可以套用,所以教师必须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包括课程内容、教授方法、学生特点、组织形式)的理解和领悟,对灵活多变的情景创造性地做出自主判断和选择。因而,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在“行动中反思”得来的“默会知识”是教师发展的基础。

(四)成人学习特点

中职教师培训的对象是成年人,其认知特点和动机特征不同于成长发展中的青少年。在认知特点上,成人的个性化直接经验和实践知识丰富、感性认识服从于理性认识,认知结构中既有以科学形态存在的成分,又有以经验形态存在的成分。培训中,他是以承担的社会角色(中职教师)的发展性任务作为学习的目标、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学习契机、以即时性的探讨和参与为学习组织。在学习动机上,成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大都与自己工作的发展、学习的提高、生活的改善、自身的完善以及服务社会等联系在一起的,学习动机更为实际、明确,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因而成人学习表现出很强的实用性,更重视知识的实用性而非学术性,重视应用性而非理论性,重视技能而非信息。一项在美国的调查表明,出于职业进展这一类动机的成人学习者占在职和非在职调查总人数的48.7%,另一项中国在职人员中的调查显示,有80%以上的成人学习者出于职业发展这类动机而参与学习活动。可以说,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最大动机是自己的专业化发展,最迫切的目标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各种困惑和问题。

三、中职教师培训的有效内容

中职教师培训通常都专注于学科专业知识、专业操作技能、中职生心理特点、专业教学教法等,尤其是知识和技能,成为目前中职教师培训的重中之重。根据我国《教师法》第十条第四款规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资格,应当具备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或者其他大学本科毕业及其以上学历”。概言之,按照中职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现状,本科毕业的中职教师在知识储备上,应付教学工作绰绰有余,不足之处在于有效教学技能和态度、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技巧,以及对职业教育的认识等。根据我们的认识,当前中职教师培训应该抓紧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专业素质

教师的专业素质 (professional quality of teachers)包括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有效教学技能技巧、学生心理特点和中职生群体特点等。

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中比较,中职学校的主要职能,不是承担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的任务,而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产业企业,主要培养目标是掌握初级技能的操作工、劳动者。因此,中职生的主要任务是掌握技能、学会操作、了解生产流程和认识企业文化。学科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是他们在学校学习的重点。但是目前中职教师的培训内容基本上与普通中学教师培训一样,以学科的新知识、新理论、新趋势学习为主,以讲授、静听、默记形式为主,教学中仍然要求学生 “了解”、“懂得”、“理解”、“明白”、“掌握”等等为课堂教学目标,而“会做”这一基本要求往往被忽视。一句话,职业学校的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掌握技能、会“做”什么还是视而不见。

(二)专业态度

教师专业态度重点是指教师的职业伦理道德,国外的教师研究常常用“专业伦理”这个词(professional ethics), 如美国 “全美教育协会”(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早在1929年就制订了“教师专业伦理准则”(The Code of Ethics for the Education Profession),英国“全国教师联合会”(National Union of Teachers)制订了“全英教师联合会会员伦理准则”(The Code of Ethics for NUT members),台湾地区教师协会也制订了“台湾教师自律公约”(2000年)作为教师专业伦理的准则[1]。

专业态度大体上应该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对职业教育事业的态度。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是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时期引自西方国家,是产生于工业化大机器生产对劳动力培训需求基础上的,相对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而言,历史积淀不深、社会地位不高,故职校教师也似乎低人一头。如何正确认识职教事业、认识劳动力培养的价值与作用、认识以实践知识传授和操作技能培训为主的职校地位,是中职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其次是对学生和家长的态度。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失利者,在现行教育评估体系中往往被划入“差生”行列,他们对教师的言行十分敏感,对他人的看法十分在意。中职教师大多是在精英教育体系中成长起来的,对不喜欢数理化、不喜欢语数英的学生十分头疼,他们往往用自己读书期间的经验来教育学生,用空洞的说教和宏大的叙事来“矫正”学生,但事与愿违,学生反感,自己也疲惫,成效寥寥。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和学生观,做一个会夸奖、鼓励、激发学生的人,一个宽容、仁爱、坦诚的人,你的工作会有意思的多。

再次是对同事和他人的态度。卓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必须是教师团队共同努力完成的,一个学历再高、能力再强、知识再渊博的教师,都是在同事支持、配合下做出成绩的,所以,在教师专业态度培训中,团结友爱、尊重体谅、互帮互让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另外,专业骨干教师对专业教学团队的形成、打造至关重要,对年轻教师的指导、对实习指导教师的理解与尊重,是专业带头人培训的重要内容。

最后是对自己的态度。中职教师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教育对象完全不同于普通中学,学科专业变化快、工作量(周学时)超载、评比考核活动多、升职压力(外语和论文要求)大、职业倦怠现象普遍。但是,诚实、自律、涵咏、宽厚,应该是做人的要求。不可否认,在当前社会价值观扭曲、人的心态浮躁、理想憧憬未来幻灭的大环境下,编造学历、注水文凭、抄袭论文、冒名替考等现象并不鲜见。中职教师培训应该在专业态度上加强指导,与师德师风教育结合起来,不能因为老生常谈就不谈、做人常识就不识。

(三)专业知识与技能

在过去的中职教师培训中,注重的是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及策略的传授,培训目的是通过专业或行业的标准规范,批量训练具有教学能力的人,培训形式是让教师被动地接受各种与专业有关的现成知识。这样的培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的增量,却未能将教师通过体验、理解、感悟所形成的个体经验总结、提炼、升华。机械的培训模式和学术性的培训内容难以融合到教师个人的实践经验中去,中职教师培训仿佛又回到了大学课堂上的 “讲解→记录→背诵→考试(或论文)”的路径上去了。

中职教师培训应该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专业知识和技能应该界定为“实践知识”和“直接经验”,培训应该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架构上来,重视教师的个人知识,即教师通过亲身体验、感悟、尝试、纠错所形成的“实践性知识”(艾尔贝兹,1983)。实践性知识包括了个体经验,又超越了个人局限而走向对自身实践行为的反思。教师的学科知识同教师具有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一样,也是实践知识,它是由一定的实践情境塑造的,也为这一实践情境服务[2]。这里的实践性知识更像是波兰尼(Polanyi) 讨论过的 “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和“隐形(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的关系,前者通常被描述为能够用书面文字、地图、数学公式等来展示的“知识”,后者是未被作为“焦点意识”而感知的、未被精确化的、不能被系统表述的、在行动中起“支援意识”作用的知识。波兰尼认为,后者事实上支配着人的整个认识活动,为人的认识活动提供了最终的解释性框架乃至知识信念,构成了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必要基础[3]。

教师培训需要一种实践智慧,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来不断检验个人的教育理念,包括他对职教的认识、自我的认识、学生的认识、人际沟通知识、教学情境知识、方法论和技能技巧掌握以及批判反思的意识。中职教师培训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指向实践性知识,并不表明理论性的书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不重要,相反,在培训中更多关注隐形知识、默会知识前提条件下,中职教师才会关注、理解显性知识的意义,才能在培训时寻找“他者”的过程中,更多地意识到“我”的意义,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及价值。这样,中职教师培训才不会成为教师被动地听、被动地记、被动地消费专家生产的知识而自己处于“失语”的境地,他们同样可以生产知识,而且可以每时每刻在生产着他们自己的实践性知识。

尽管中职教师培训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于教师素质、职教改革、劳动力培养的意义是多么重大,但在具体培训中却存在许多无效的现象,培训的重大意义与培训的现状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第一轮中职学校专业骨干教师的国培、省培结束后,许多学者和参培者都觉察到当前中职教师培训的低效问题,认为培训还是停留在简单复制普通教育师资培训的套路上,穿职教“鞋”走普教“路”,培训的实效性不强,参培的实际收获与预期期望差距较大。所以,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是“十二五”期间中职教师培训工作亟待解决的课题。

注释:

①根据教育部2005年至2010年历年的 “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整理统计。

[1]吴清山.师资培训研究[M].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246.

[2]Free ma Elbaz.Teacher Thinking:A study of practical know ledge.London:Croom Holm New York:Nicholspub.co.,1983:55.

[3]王川.论职业教育学的“实践性”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09).

王川,男,四川成都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师资培训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教师资培养培训。

课题项目: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校级科研课题“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的有效性研究”,主持人:王川。

G712

A

1001-7518(2011)36-0040-05

责任编辑 徐惠军

猜你喜欢
职教技能中职
关于构建铁路职教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应用多媒体技术 创新中职德育课
劳动技能up up!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关于中职土木工程测量教学改革的实践和探索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画唇技能轻松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