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西真
教其“所以练” 然后教其“练”
□庄西真
我自己是一个动手能力比较差的人,所以对所有的能工巧匠都打心眼里佩服,不管是菜市场门口拉二胡的盲人、离我家不远建筑工地上的塔吊工人,还是早晨公园里抖空竹的老人,我都很佩服,更别说中央一套正在播出的“我们有一套”节目中各行各业的奇人异士了。见到这样的人我都会不自觉地停下来观察他们的动作,我很想弄明白他们是怎么掌握这些技能的,这个“熟能生巧”(在我看来,这个词代表了一个人技能水平的两个阶段,“熟”只是代表会了,是技能的初级阶段,而“巧”才是技能的最高阶段)的过程有没有规律呢?如果问他们,他们大都说“多练就行了”。看来,多练确实是一个技能学习的不二法门,这一点也被我最近看的由美国人写的三本书的内容所证明,这三本书分别是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季丽娜译)、丹尼尔·科伊尔的《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张科丽译)和杰夫·科尔文的《哪来的天才?练习中的平凡与伟大》(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张磊译)。作者们在书中不约而同地肯定了不间断地练习的重要性,同时提到了“一万小时”定律,这个定律是在研究了很多功成名就者的经历之后得出的,意思是要想做好任何事情,比如写文章、绘画、拉琴、打高尔夫、玩篮球、踢足球、开飞机等等,都需要操练至少一万小时,即使使用计算机也不例外。比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在他写的书中举了比尔·盖茨的例子,在我过往的阅读经历中,比尔·盖茨常被当作倚仗天赋成功的例子。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他的父亲是富有的著名律师,母亲是银行家的女儿,比尔·盖茨小时候读的是贵族私立学校。1968年,由学生妈妈组成的“妈妈俱乐部”捐款,为学校买了一套计算机终端——即使对于美国的中学,这在当时也是稀罕事。那时,甚至很多大学都没有计算机,终端要接入西雅图市的计算中心。当时使用计算机的费用很高,母亲们捐的钱很快被盖茨他们用完了。正好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有几位教授开办了一家公司,其中有位教授是该校学生家长,他让盖茨他们免费使用公司的机器。盖茨家离华盛顿大学很近,他也常在半夜溜出门,去大学的医学中心或物理系,趁着人少,使用那里的计算机。根据能够查到的资料,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和比尔·盖茨一起算他上机的时间,在1971年,盖茨他们接入某公司电脑的联线时间为1575小时——按这数字类推,当盖茨在大学二年级从哈佛退学时,在七年(中学六年加大学一学)时间里,他在计算机上花的时间已经超过一万小时。盖茨后来为IBM的个人电脑编写操作程序,硬是把整套DOS指令强行塞入容量仅为64K的记忆之中,办到了IBM那些经验丰富的程序员没能办到的事。每部电脑都需要操作程序,你想这个业务量得有多大,盖茨的小公司立马腾飞,财源滚滚了。但是,没有那一万小时的操练,平常人一看就头晕的专门喂计算机的汇编程序,盖茨怎么可能用得如此巧夺电脑功?书中还讲了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此使人不得不信,要想成功就要经过一万小时的练习。
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我同意上述的结论,但是,现实当中有一些虽经千练万练也不成功的事例又使我们怀疑上述结论的普遍性。当然,人家在书中也提到了成功的“一万小时”练习定律绝不是说一味的瞎练,只要熬上一万小时就自然成功了,而是讲究“苦练加巧练”。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巧练”呢?我觉得掌握相关原理对于练习的成效很重要。这一点我想讲一个“物理学与芭蕾舞”的故事来说明。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有一个名叫肯尼思·洛斯(Kenneth Laws)的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他40岁那年,小女儿嚷着要学芭蕾舞,小儿子也表示很有兴趣。于是他便和儿女们一同参加宾夕法尼亚州青年芭蕾舞中心的舞蹈班。儿子一年半后退出,女儿练了七年后最终还是宣告放弃。出乎意料的是肯尼思却坚持下来了,不曾落下一节课,一周练习15个小时,有一次还在《睡美人》中扮演王子。只是,他对老师的教法很不满意,他开始尝试运用物理学知识来学甩鞭转和其他芭蕾舞动作。1986年,他出版了一本《舞蹈的物理学》著作,再后来他干脆自己做了一个芭蕾舞教师。和一般的芭蕾舞教师总会让学生练习练习再练习不同,肯尼斯首先为学生详尽解释原理,尤其是芭蕾动作的物理学原理,然后再指导学生练习,效果出奇的好。他还经常会现身说法,让一位芭蕾舞者和他合作为观众讲解知识,听得观众啧啧称奇。
我讲这些并不是号召每个人都要练 “一万小时”,也不是号召大家都学芭蕾舞,而是以此为借鉴,提醒职业教育有关各方应该加强职业学校里的原理学习,教学生“所以练”,然后再教其“练”。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