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

2011-02-21 17:03杜彦霖屈正良
职教论坛 2011年7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职业院校理论

□杜彦霖 屈正良

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教育的题中之义

□杜彦霖 屈正良

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学说始于20世纪60年代,并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欧美国家传入中国,它是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方各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方法。自20世纪60年代末引入教育领域后,对学校开展职业指导产生了巨大影响,文章通过梳理有关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旨在探讨职业院校如何开展有针对性、高效率的职业生涯指导工作。

职业生涯规划;综述;职业学院;建议

职业教育是一种能力本位的职前教育,职业技术院校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理应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体现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对职业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显示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可以有效地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互动,可以提升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吸引力。所以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技术院校贴近企业、面向社会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题中之义。

一、职业生涯研究综述

(一)职业生涯及其规划的研究综述

20世纪初叶,为了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西方教育者提出了“生涯教育”,旨在引导青少年从“升学主义”转向个人生计与未来发展,生涯规划也逐渐取代职业辅导的地位。[1]20世纪80年代,生涯规划理论又有了新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学校教育与心理辅导的一个重要部分,学生接受生涯教育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技能,更多的是对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寻。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从欧美传入中国。目前,在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有待拓展和实践的新课题。下面将从职业生涯及其规划的概念界定、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介绍和职业生涯阶段分析三个方面对相关理论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1.职业生涯及其规划的概念界定。美国理论专家萨珀认为:“生涯是指生活里各种事件方向,它统合了个人一生中各种职业和生活的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它也是人生从青春期至退休所有有报酬或无报酬职位的综合,除了职位之外还包括与工作有关的各种角色。”萨珀认为生涯由时间、广度或范围和深度三个层面构成。时间是指一个人的年龄或生命的时程,可细分为成长、试探、建立、维持、衰退等具体阶段;广度或范围是指每个人一生中所扮演的各种不同的角色;深度则是指个人投入的程度。[2]

职业生涯一词译自英文单词“career”,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原有“道路之意”,是指个人在工作中所经历的职业或职位的总称,是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指出:“职业生涯就是个人结合自身情况以及眼前制约因素,为自己实现职业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3]也有学者认为,职业生涯是有关工作经历的过程或结果。[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职业生涯的认识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职业生涯时间界限的拓展、职业生涯内容的丰富、职业生涯的视角多样化和职业生涯的变化性。综上所述,可以将职业生涯定义为:从广义的角度讲,指个体一生所有的经历与活动,包括生活经历、工作(职业)经历、情感经历等,综合涵盖个体所扮演的各种角色;从狭义的角度讲,职业生涯指从个体有意识地进行职业准备开始到完全退出职业世界期间,所经历的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事件与角色的总和,包括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家庭生活、公民生活等的部分事件与角色。本研究采用狭义的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指针对职业生涯所做的设计。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看,董平等学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即在社会需求下力求实现“我想做的事情”与“我能做的事情”的有机结合;从教育的个人功能来看,程文义等学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也有学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对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与任务的计划或预期性安排,它涉及到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个人对于人生理想、职业价值观、兴趣爱好、个性特征、能力状况等主体方面的认识;第二是个人对其一生中职业发展、职位变迁及工作理想实现过程的设计。从上述几种有代表性的含义中可以看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明显的个人化色彩、与日常生活目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时间跨度比较大、考虑的因素比较复杂多变。

根据上述对“职业生涯规划”解释的关键词中,笔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个人对自身和社会科学合理的认识基础上,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具体到职业领域的一种全方位立体的人生设计,其中既包括个人对自身显能和潜能的客观认识与挖掘,又包括对于现在和潜在社会需求的判断与分析;既包括社会对个人应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包括个人成长所必需的条件和平台;既包括对于现在自身能力范围之内职业的选择,也包括随着时代发展自己对新职业的适应性调控。所以说,一份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可行性、适时性、适应性和持续性的统一体;是个人兼顾内在需求和外在条件的基础上,将自我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身优势的职位上,选择最符合自身综合因素的事业去追求;是“让理想成为现实,让未来更加理想”的最优途径。

2.职业生涯及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介绍。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的起始阶段可以将职业生涯理论的发展分为前职业生涯、后职业生涯以及整合的职业生涯三个阶段,前职业生涯研究将参加工作前的准备作为重点,以“就职前的个体特征基本决定了其适应什么样的职业”为研究假设。所以,在前职业生涯阶段关注点主要是:预测什么样的职业更适合个体,而不是个体如何适应职业,相应理论有人职匹配理论和环境理论;后职业生涯理论开始聚焦到参加工作后更为丰富的职业发展与变化中,主要分支有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转变理论以及社会化与角色理论;整合的职业生涯理论则是前职业生涯研究和后职业生涯研究的结合,强调前职业与后职业的整合;个体特征和社会、家庭、工作情境、团队和组织的整合;职业发展全过程与过程中的交互作用整合,是目前研究的主流。[5]有学者认为金兹伯格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舒伯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格林豪斯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霍兰德提出的职业性向理论和施恩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是职业生涯及其规划的理论基础。[6]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职业生涯和职业生涯规划虽然兴起的时间不长,但由于其巨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正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学者们也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助于个人理清自己的人生目标,平衡个人爱好与工作之间的需求,有助于个人更好地选择职业,恰当地调整工作需求、环境变化与个人需求的关系,更加有计划有目的地发展个人职业生涯。

3.职业生涯阶段分析。(1)国外学者的阶段划分。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研究起步较早,己形成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活动以及职业选择活动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最初的实践来源,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则为各种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7]比较有代表性的国外学者对于职业生涯划分主要有四种:施恩的九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理论、萨帕的五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格林豪斯的五阶段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和爱德华·沙因的十阶段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从对国外学者生涯理论内容的梳理过程中会发现,国外学者对于职业的认识是一个持续、不间断的时空概念。主要有三方面特点:从时间上来说,贯穿人从出生到退休的一生;从年龄划分来看,更加具体、细致,体现了职业的阶段性;从内容上看,包括职前指导、职中培训和职业之间更换的培训等。(2)国内学者的阶段划分。国内学者对于职业生涯的划分主要分为职业发展的四阶段论和五阶段论两种。与国外学者不同的是,在时间上,国内学者侧重于对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到退休之前这段时间职业发展的探讨,体现了职业是一个接受一定教育之后个体的社会选择这一特点;在指导内容方面,主要集中于如何基于自身情况选择自己能够胜任的职业,即职前生涯规划部分;在年龄划分方面,比较笼统宽泛,时间跨度较大。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职业生涯的划分阶段和名称有所不同,但其都遵循了基本的对于职业的认识规律,即对职业的接触、认识和判断三个阶段。在认识职业的同时,也都包括了对处于各自时期自身能力的认识,是一个在自我评估与职业评估过程中不断找寻切合点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及研究起步较早,并己形成一系列较为系统的理论。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指导活动以及职业选择活动是职业生涯规划理论最初的实践来源,而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则为各种职业生涯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经历了人职匹配理论和职业类型匹配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发展,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研究时至今日,已经比较成熟,研究的范围涉及到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管理模型、家庭职业的平衡、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等方面,这将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与实施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相比国外而言,我国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直至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才开始“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新就业模式。为了保证毕业生的就业率,各个高校开展了一些就业指导活动,但就业指导的对象仅限于毕业班学生,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内容简单、曾经一度被思想政治教育所取代。如今,我国部分高校也开始引入西方的大学生生涯指导,开始将指导对象扩充到大学全体学生中,通过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指导课程,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提供建议。但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尚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和尝试研究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国的应用也并不理想。同时,我国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较晚,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实践经验供借鉴。它主要是从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素质既定前提下的人职匹配问题,集中在学生大学毕业前夕的求职阶段,缺乏动态性和持续性,忽视了职业生涯规划应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在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研究方面,有学者将目前的研究现状总结为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的研究和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策的研究两方面,并对其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研究要点进行了总结。[8]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研究

1.职业生涯规划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由于我国引入和发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理论上的不完善反映到实践方面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淡薄,重视不够;自我分析不足,不能准确审视自己;方法不明,如何规划不清;规划盲目,短视行为倾向明显;实践环节薄弱,职业环境不熟悉等方面。从学校的教学管理方面来看,有学者分析认为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滞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相关机构和人员队伍建设落后和大学生职业指导方法存在缺陷三方面。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当代大学生的职业观念、职业理想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何引入并利用好世界先进的职业生涯理论和方法更好地满足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消费需求,是接下来一个阶段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2.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就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而言,大多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就业指导的环节上。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比较简单,多采用在毕业班中开展讲座、政策咨询、谈话等形式;内容也多是一些就业政策法规、求职技巧、求职心理辅导等等。但在“如何结合本专业、本人实际、以及本地经济发展形势、就业形势;如何从专业特点出发,加强实践能力,加强对社会的认识,提高思想准备和心理承受能力,加强学生气质类型的分析,让毕业生明白自己所适合的工作类型及方向”等方面的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9]

就学生群体而言,庞少红认为,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主要存在自我评价和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学生的择业目标不确定、学生自我分析不准确和对职业缺乏感性认识等四方面的突出问题。[10]所以说,如何建立一个符合职业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兼顾社会与个人要求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

(一)特殊性分析

与普通教育学生相比,职业院校学生具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大都存在着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对专业学习兴趣不大、对毕业就业问题茫然无措等问题,这些都使得他们将面临着更大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职业院校的学生面对着更多的转变:学习生活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并面临职业竞争日益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等。正是由于这些多重的复杂性,所以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应有别于普通学校。在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的讲授,注重对学生所选专业与其个性特点和社会需求之间匹配程度的分析,然后不断地创设具体的实践环境,让学生在环境中自我探索。同时还应该建立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成才评判标准。根据职业教育“培养在某一领域专才”的教育目标,应该扬长避短,早一点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尽量在某个技术领域学通、学精,做一名出色的“专门人才”,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二)可行性分析

与普通教育相比,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备更广阔的可行性空间。从职业教育自身性质来说,其课程的开设、教学环节的设计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开展的形式都是紧密围绕学生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进行的,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职业教育就是面向未来职业的教育”,所以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职业院校办学宗旨来说,职业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培育出适应市场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育出能解决某个领域技术问题的高手,强调的是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本身就给职业院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可行性;从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角度来说,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认可度,直接体现于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层次的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技术院校可以引领学生进行就业观的理性定位,增强学生针对就业岗位完善自身知识能力素质的主观意愿,从而增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提高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就业率和就业满意度,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在职业院校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可行的而且是意义深远的。

(三)必要性分析

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学者认为其意义表现在四个有利于:有利于凸显职业技术院校的特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利于加强院校与企业的互动和有利于推动职业技术院校的改革。[11]结合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受教育者个人和社会两方面:

对受教育者个人来说,现今人们眼中的“职业”已远远超乎了生存手段,更倾向于把职业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途径。所以,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也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以职业为载体,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找到自身特点、优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激发内心深处源源不断的内在学习动机,引导自我积极探索;引导个人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调整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自身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提高职业选择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等。因此,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十分必要。

对社会来说,在职业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利于在科学分析学生和社会双方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多主体、多渠道、多方式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职业院校就业率的提高,保证学校提供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保证学生所从事的职业是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的最佳结合,保证职业院校办学效益和吸引力的提升;有利于职业院校根据目前社会的职业需求情况,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师资结构,推进职业学校教育改革。

三、如何开展针对职业教育的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职业生涯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和归宿。通过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三方面开展针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

(一)多主体共同参与

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学校、老师、学生和企业的通力合作。

1.职业院校。第一,学校要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包括先进的教学设施、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教学管理、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良好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在一个宽松、自由、民主、真实的“微型社会”中探索自己的职业定位;第二,学校应该积极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面对风云变化的职业生活领域,学校必须站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个人功能 “双赢”的角度,大量地掌握就业信息和就业政策,密切关注社会形势的变化发展;第三,要组建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管理机构,比如可建立由学校领导、就业办专业工作者、各班专兼职辅导员、班主任和政治教师等组成的学生职业发展指导中心,在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及时为全体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咨询;第四,学校还应延伸职业生涯辅导的范围,如建立学生数据库、用人单位数据库,便于学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双向选择;建立学生生涯档案,记录学生在校四年的成长轨迹。同时,也可将生涯服务延伸到已经毕业的学生,对已经毕业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获取毕业生生涯发展资料、必要时提供追踪服务、了解毕业生对学校工作的意见、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便于学校根据市场需要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为学校办学提供参考。[12]

2.教师。首先,要求教师要比平时付出更多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在深入了解学生个性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其次,要将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兼职教师相结合,学校必须培养专门从事职业生涯辅导工作的教师,督促他们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使其成为职业生涯辅导方面的行家和学校职业生涯辅导队伍的中坚力量。同时,学校也应加强职业生涯辅导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可由企业的人事部门人员担任。这将对帮助学生了解职业、培养其职业意识等起到积极作用;最后,部分职业技术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师资队伍情况,适当地建立导师制,实施对学生面对面的个性化辅助,在制订职业生涯计划程序中,通过双向选择确立学生导师,导师要辅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条件、发展潜能、发展方向与环境给予的机遇与制约条件相比较,最终达到“认识自我”,从而使职业定位准确,设计方案科学,增强指导的针对性。

3.职业院校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主体,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要充分发挥主体性,在认真、系统地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知识之后,有意识、自觉地将其应用于实践,不断地进行自我剖析与自我定位以更好地把握自我各方面的特征,包括自己的价值观、兴趣、爱好特长、学识、技能以及协调、组织管理、社交活动能力等各个方面,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才能更好地设计自己的职业历程,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职业类型。同时,还要求职业学院学生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提高自我约束的能力,一步一步地努力实现制定的目标。

4.企业。由于职业技术院校目前要着力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的进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以更好更快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必须主动加强同企业之间的密切联系与沟通,实现合作双方的“共赢”。首先,职业学院可以将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大胆引入校园,鼓励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人事部门走进学校,用企业对人才的实际要求明确学生自身的职业定位,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社会,进而更好地制定出具有可操作性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终身教育实践的开展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企业非常重视职工的继续教育和培训,长期的实践经验使企业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措施,积累了较多的经验,所以在与企业开展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从中受到启示,提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水平;最后,在合作中,企业又会把对人才需求的规格反馈给学校,职业技术院校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增强所培养人才的针对性,从而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突出有效性、适切性,提高学校培养人才的岗位针对性。

(二)多方式共同作用

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入学教育、专题讲座以及参观考察等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在个人成长和成才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自觉地把它作为自身综合素质的重要要求来认真对待,作为实现自己职业目标的必要工具来落实,以提高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效性。比如说,有关学者认为可以在学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引入检查学生的能力、喜好和职业机会的有效工具——SWOT分析模式,通过自我条件分析、职业机会分析、外界环境评估,从而做出初步职业选择;[13]有学者认为可以将个别辅导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在一起,通过精心设计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创设真实、信任的环境,让学生在团体中、在活动中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成长和自我定位的过程,自主地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生活这一载体,开展一系列动静结合的生涯教育活动,比如说以各类资料展示为基础,展示不同阶段个人所扮演的不同职业角色以及成功职业生涯规划人士的成长历程;组织各类讲座、各种竞赛、主题班会、模拟人才市场、模拟人才招聘活动以及学生家长座谈会,在讨论中深化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认识。

(三)多维度共同开展

1.理论维度。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之前必须调动多方主体的积极性,共同学习和探讨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理论。通过学习,职业技术院校的领导、老师可以深刻领会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精神实质,以便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院校的学生可以通过课堂和各种渠道对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的理论进行学习,进而提高自身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有意识地掌握并应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来规划、设计自己未来的职业。

2.时间维度。面向职业学校全体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分阶段进行,开展关于职业生涯规划的系统工程。在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目标,并选择恰当的培养方式和途径,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可结合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为制定目标、确立职业理想阶段,就业准备、能力提高阶段,就业冲刺、实践运用阶段,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全方位指导。比如说,有关专家认为:一年级主要进行“专业教育”,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明确社会和职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二年级主要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学习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交礼仪教育和挫折教育等;三年级主要进行“就业咨询和指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目标,掌握求职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进行简历准备,模拟面试等。[14]

3.校园文化维度。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一方面,学校要从自身条件出发,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中去,渗透到各种校园文化生活中去,可以鼓励学生自发性社团的建立,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探索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社会上的成功人士和毕业校友与学生进行交流;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性的职业生涯实践活动;在学生中开展职业兴趣测验;鼓励学生创业;定期向学生传递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方面的信息;重视并做好实训等教学环节。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去,到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中亲自体验职场的竞争和就业形势;鼓励学生参与各项与职业生涯有关的比赛;鼓励学生在人才招聘市场的环境中寻找与自己专业相匹配的兼职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参与关于职业生涯的讨论活动,在讨论中加深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在实际的企业人员运作中感受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提高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可行性。

职业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一部分,在扮演“教书”角色外,更重要的是“育人”。笔者认为,所谓“育人”是一种发展性的活动,是一个旨在提高受教育者生命质量的过程,是一个促进受教育者不断成长进步的过程。而如何实现这些“育人”的目标呢?其关键就在于“授人以渔”,通过职业教育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开设,“授人以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开设,“授人以渔”,在保证学生具备生存能力的同时,明确人生和职业发展方向,在职业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所以,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必须灵活应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关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大胆探索新形势下职业技术院校高素质学生的培养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从而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我国的职业教育健康、顺利发展。

[1]董平,石爱勤.主编.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第 1 版.

[2][5][7][8]刘咏宝.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王一敏.当代青年的职业选择与指导[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陈璧辉.职业生涯理论述评[J].应用心理学,2003(2).

[6]赵英兰.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以南宁机电工程学校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论文,2008.

[9]陈友义.职业技术学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11).

[10]庞少红.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的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育,2009(3).

[11]吴传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技术院校的新使命[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6).

[12]高丽.中职学生“活动本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3).

[13]孙志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与规划[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0).

[14]单永娟.浅析职业技术院校的职业规划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4).

杜彦霖(1986-),女,内蒙古乌海人,湖南农业大学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技术教育学研究生;屈正良(1965-),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心理学。

G71

A

1001-7518(2011)07-0042-06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职业院校理论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曼巴传奇 KOBE20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