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以江苏省宜兴市的实践为例

2011-02-21 18:48唐建君韩冬华
职教论坛 2011年31期
关键词:校企学校企业

□唐建君 韩冬华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
——以江苏省宜兴市的实践为例

□唐建君 韩冬华

文章指出了某市中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叙述了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着重在理论层面上,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历史趋势与合作的优势,同时就校企合作的原则、机制的保障及合作环境的营造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模式;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教学模式。它的基本内涵是产学研结合,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课堂与车间融合,定点定岗实践;其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内涵的需要。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教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破解中职教育弊端的一剂良方,是职教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江苏省职业学校教学管理规范(试行)》,深入了解各职业学校在就业导向下推进产学结合、工学交替、专业建设、基地建设等教学机制改革的有关现状,提升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笔者于今年上半年对全市7所职业学校开展了校企合作教育的专项调研。调研组通过听学校汇报、查合作资料、看合作现场、举行师生座谈与问卷等形式,就各校的校企合作教育及专业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综述如下:

一、合作模式:体现多样化

校企合作是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它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上,更应渗透到教学与生产的方方面面。

(一)冠名班——校企合作领域“高级蓝领”的打造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积极与市内相关知名企业协商,开展“订单式”培养,按照企业订单的要求量身订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A学院组建了“江旭”班,D学校组建了“乐祺班”、“方正班”、“博尔班”等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冠名班”。这些班级由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共同推进教学改革、共同承担教学及实习实训任务,并对学生的学习、技能进行共同考核,考核合格后直接进企业就业。同时,这些企业每年为冠名班提供一定的金额用于资助贫困学生、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及其他如设备添置等教育支出。此举促进了校企双方更加紧密地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学校、企业、学生”的三赢,同时加强了与企业、行业的交流合作。企业“冠名班”的成立,已成为毕业生直接就业的“绿色直通车道”,真正实现了校企的“零距离”对接。

(二)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领域的高层拓展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单位之间的整体联姻,因此必须要有一个基本组织来统筹规划,才能做到有目的、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工作。各校在实践过程中认为,最为有效的方式是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学校聘请与办学专业对口、合作密切的多家企业的经理、主管、相关政府部门领导、技术专家组成,对学校专业建设、教学改革进行有效的指导。该组织有专门的章程,明确立意、规范、职责与义务等,规定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一些活动,让他们共同研讨学校的重要教学改革方案,评估教学某一环节,建立学校、企业、劳动部门的考证领导小组,评估学生综合技能,变过去的单一工种考核为现在的岗位技能考核,反馈对实习生的评价,向教师或学生作专题报告等。该组织的建立,对学校和企业来说,都是一种机制的约束和保障。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引领下,各校制订实施性教学计划的时候,将教学规范与企业需求通过三个“衔接”来保证,即:①培养规格与用人标准相衔接;②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衔接;③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衔接。

(三)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领域的产学研尝试

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的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生产、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是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有效方式。各校借助于宜兴地区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为学生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服务理念指导下,开创性地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校企合作”,把实习工场搬进企业车间,进行教学实习与教研基地建设,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A学院尝试“前店后厂”式的实践教学和小班化管理形式,以“1+1+1”的“江缆模式”为依托,进一步扩大校企合作的规模,成为该校又一个大型实习培训基地;B学校自办了陶艺实训工场,E学校自办幼儿园,F学校自办实体——宇通汽车维修公司,G学校自办天健宾馆。以上职业学校用自己的企业给学生提供直接的实践场所,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双赢;D学校与新雪竹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设立了“雪竹工作室”,主动参与公司的新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活动,2004年该校服装专业教研组、计算机专业教研组与无锡市文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服装工艺CAD教学应用系统”。这一软件试用下来,具有针对性强、适用性广、技术优势明显等特点,已被该校广泛应用于学校教学和服装企业员工培训。各校逐步引入“教学工厂”的管理模式,为学生与实际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从课堂走向车间,在实际操作环境中学习,将理论学习和生产劳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完成专业技能实训,而且还能使学生见识或直接参与实际产品的生产过程,使原有的消耗性实习真正转化为生产性实习,有效地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通过基地建设,学生在实训中做到 “六个合一”,即车间与教室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育人与创收合一。实习基地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实习问题,对于教师的专业生产实践能力的提高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双师型”教师成为可能。在解决好涉及企业技术保密事宜的前提下,企业是教师和学生的最好学习基地。

(四)劳动力培训——校企合作领域的技术示范

各校依托专业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师资条件和设施设备,积极开展以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农村剩余劳动力及下岗失业职工再就业为重点的各类短期培训,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深受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好评。同时我市还探索出了一条“招工—技能培训—职业资格鉴定—持证上岗—跟踪服务”一条龙服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的新路子,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的业务技能,确保了社会的稳定,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较好地体现了我市各校在校企合作中的示范辐射作用。

(五)校本教材——校企合作领域的理论深化

目前职业学校所使用的专业课程教材绝大多数是教育部门所编写,我们不能全盘否定它的使用价值,但是有理由说其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有待商榷。校企合作可以使得专业教师能够经常深入生产一线,直接接触具体的新技术、新工艺,返回课堂进行教学一定能够“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我市学校现在所使用的一些讲义、补充教材均是企业资深技术员与教师在实践中的体会与心得的反映,他们在实践中提炼,在使用中修改,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校本教材体系。其中,尤其是C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已编写了24本校本教材,其中有3本已通过审定并可正式发行。

二、合作现状:走向规范化

(一)由自发到自觉

校企合作虽然经过了长期的发展,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处于自发的合作阶段。近几年来,随着全社会对技能人才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校企合作在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而这种高质高效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也得到了学校、企业、政府、社会、学生和家长的认可,成为各方对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自觉要求。校企合作也由初期的自发行为逐步发展到有计划的自觉行为。

(二)由单一到多元

初始阶段的校企合作,大多是一企一校的合作。现在,我市较多企业及大多数职业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企多校、一校多企的合作网络,同时在合作模式上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

(三)由简单到全面

随着对技能人才需求标准的提高,合作紧密度的增强,职业学校办学理念的转变,校企合作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目前的校企合作已经从简到繁、由低到高、由点到面、由单环节向全方位过度,其深度和广度都是空前的。

(四)由无序到规范

绝大多数的校企合作已由初期随意性较大的约定,发展到细节上的规范,大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规定双方的责、权、利,有了基本的法律保障,逐步趋向规范化和程序化。

三、存在问题

从校企合作的现状与模式分析,校企合作仍然存在着缺乏深度性、不对等性、脆弱性、风险性、缺乏体制、机制的保障。从校企双方来看,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到位,突出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一)学校方面

教学的过程具有相对完整性、系统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企业的变化瞬息万变,如何将这两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学校目前仍未找到一个平衡点;中职学校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弱,无论是校企合作方面还是校办产业实业方面都难以达到高水平。因此,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科研能力,提高校企合作的层次等方面都须有新的突破口;冠名办班为学生就业开辟了“绿色通道”,是件好事,但被圈定的学生,如何更全面地学习专业知识,增强迁移能力,不因此出现“跛腿学科”,以防万一企业出现变故,由于学得过窄无业可就的情况。从目前的各模式来看,校企合作更多地还是集中于毕业生的培训与安置上,停留在学校借助相关企业进行实习实训,且主要为预就业模式;虽然有订单式培养,但规模所占比例偏小。

(二)企业方面

认识有误区,企业认为教育是政府的事,是学校的事,与企业无关;企业对校企合作热情不高,其主要原因是企业对采用创新成果的利益动力不足,企业的短期行为严重。

(三)政府方面

政府没有健全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用以负责设计、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对开展校企合作成效显著的职业学校和企业、,政府在资金投入、政策倾斜、表彰奖励和舆论宣传上都未能给予充分肯定和有力支持。

四、突破瓶颈:提高认识,遵循原则,追求合作和谐性

(一)要加强校企合作的认识

美国学者整合营销传播之父舒尔茨指出,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质资本投资的效益;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关键内容。可见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中等职业教育是塑造人力资本特别重要的方式,其发展中与企业合作的必要性与必然性是显而易见的。

1.校企合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但可以拓展学校的职能,使学校由经济社会的边缘机构逐步成为社会的“轴心”机构,而且可以缩短技术工人成长的周期,有利于教学成果的转化。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往往与社会需求有很大距离,而校企合作使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同时可为学校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提供稳定的基地。

2.校企合作是双方共同发展的需要。从培养目标上讲,学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能与企业合作,不但让学生的实战训练得到了保障,而且畅通了“出口”渠道,保证了“进口”顺畅,从而确保了学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设施设备上讲,虽然学校的理论水平强于企业,但当今世界,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不断涌现,学校事实上不可能每年更新设施设备,而企业因生产发展需要添置的设备可以切实地实行资源共享;同时,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社会,技术工人的快速流动已成了不争的事实,企业劳动力资源的极不稳定性对企业的经济效益造成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为此,怎样使自身的企业能储备有大量的、形成梯队式的、能适应该工作岗位的技术劳动力这一问题就迫切地摆在了企业家的面前。跟中职学校合作,这是目光长远的企业家所具有的共识。这一合作,不但保证了劳动力数量的大容量,形成了梯队的循环性,更保证了梯队技术的可靠性。

3.校企合作是专业发展的需要。专业现代化是中职学校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这种需求不但要顾及到近期的需要,而且还必须要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使专业教学计划建立在现代和未来的基础上,工作的重点应在中期和长期的专业计划上,使专业的发展能动地适应经济发展,适应职业结构和就业市场的变化,这就要求必须突破传统的决策水平,加强深入调查研究,综合考虑学校内部、外部各方面错综复杂的制约因素,制定现代化专业教学计划。这时,必须吸收产业管理机构、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部门、生产管理第一线的专家参与,对经济发展形势、科技发展形势、专业发展趋势、专业培训成本、专业就业形势进行分析研究,与学校一起对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岗位知识要求、专业技能要求等等进行论证,做出决策。

可见,不论是学校还是企业,不论是学生个体还是社会整体,在当今倡导和谐社会的时刻,合作是必然的,更是永恒的,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多赢”!

(二)要遵循校企合作的原则

校企合作不应流于一种形式,一句口号,更不应有隆重的签约而无实质的进展。它的开展,应是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企业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更应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和谐发展。在这四个“有利于”的前提下,校企合作应遵循以下合作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造的生活教育理论提倡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指出教育必须和生活实践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主张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而作为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其培养的目标就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如果脱离了实践,就偏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更改变了职业学校的性质。可见,理论与实践结合是校企合作的首要原则。

2.平等互利协调发展的原则。企业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而学校追求的是办学效益的最佳化。这两者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协调统一的。校企合作不能只建立在一方利益的基础上,它更应综合双方的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寻找到相互合作的“融合点”,并以此为起点促进双方的协调同步发展。这个“融合点”,既是双方利益的交会点,又是双方共同发展的支撑点,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保证“双赢”。

3.区域与地方相结合的原则。职业教育最大的特点是其区域性和地方性,为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始终是中职学校的办学宗旨。因此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形式,是教育和经济的交汇点。作为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中等职教来说,既要保持与区域经济的同向,更要保持与地方经济的同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等职教在新形势下走向市场,并能成为有本之木,有源之水,健康、高速发展。同时,各级政府也要对校企合作进行有效的引导、干预、协调,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合作的和谐性。

(三)要健全合作的保障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与相关企业能否长期合作,取决于双方利益平衡点的寻找与把握,而能否使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则取决于长期合作中双方逐步探索建立的各种保障机制,其中,法律法规的保障是最重要的因子;同时要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企业要参与质量监控;此外,要建立并不断健全校企双方的管理协调机构,负责处理合作中的有关问题。

(四)要营造合作的良好环境

校企合作的推进,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要推崇技术教育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使人们以成为技术人才为荣;要加大资金投入,形成中职多元化的资金来源;要建立具有标准齐备和运行规范的人才市场和培训市场;要鼓励校企双方更新观念,在发展学校或企业时有长远眼光;此外,还要努力营造有利于合作的政策环境、企业环境、教学环境、管理环境等。

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相信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甚至是文化层面互相交融与互相依恋的出现,必定能让和谐合作成为可能,主动地、理智地、创新性地、全方位地开展合作与交流,必定能让校企共同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必定能让校企携手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1]尹长源,张锋.实行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文教资料,2007(04).

[2]孙元政,闫世杰.校企合作办学的实践[J].辽宁高职学报,2005(08).

[3]颜莉芝.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探索与实践,2007(05).

[4]刘晓明,杨如顺.高职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及模式选择[J].职教论坛,2003(14).

唐建君,中学一级教师,无锡市教学能手,江苏省宜兴市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研究室教研员,研究方向为职教教研;韩冬华,中学高级教师,硕士学历,江苏省宜兴市教育局职社科副科长,研究方向为职教管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创新的案例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BJA100088,主持人:庄西真。

G710

A

1001-7518(2011)31-0074-04

责任编辑 刘扬军

猜你喜欢
校企学校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学校推介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
校企合作五反思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