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爱军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电脑及多媒体网络技术越来越多地渗入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
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其好奇心显得极为必要。现代信息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等传播媒体于一身,可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为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巨大作用。
首先,它可以帮助教师运用生动活泼、富于变化的动态形象,动听、悦耳的声音,渗透着饱满情感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比如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化学课件时可以根据教学要求,设置形式多样的板书,如设置多样的字体、字号,对重点语句进行字体变形、变色,配置背景音乐、设置文字出现形式等。可见,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可节省单调乏味的板书时间,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它可以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比如,化学课程中很多内容与化工生产有关,例如,H2SO4、氨、钢铁的生产等,即使有条件让学生去工厂参观,学生也未必能看清楚。借助电脑信息技术,利用课件播放给学生看工厂的生产流程,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不仅能提高教学的效率,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再次,它可以化静为动,化繁为简,化虚为实,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微观的事物直观化。化学课程中涉及的微观问题很多,例如,分子、原子、离子、同分异构体等,都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学生也不好理解。但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做好动画,让学生观看,这样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与掌握。
信息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教师从繁琐而耗时的课前实验准备、课上板书和实验操作中解脱出来成为可能。比如,对一些较复杂、有危险、要求高、时间长的实验,课堂直观演示有难度,教师可以在课前拍成录像,在课堂上播放。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又提高了课堂密度。比如,在复习教学中,运用电脑信息技术,充分发挥它的直观、系统、容量大的优点,与传统教学印点资料、抄点题目相比,不仅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还有利于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1)实现学生自主探究。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运用信息技术教学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由,为他们提供自由探索、尝试和创造的条件。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酸雨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酸雨产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可通过因特网获取有关国内外酸雨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各种信息,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自学。同时通过电子邮件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请示教师的指导。使学生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培养他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完成了搜集相关资料、进行社会调查、处理相关信息、进行自我判决、建立自我观点等任务,实现自主学习与探究。
2)帮助学生学会合作。在新课程理念下,大力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现代信息技术赋予教学信息传播与交互式功能。它改变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方式。
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教师与多名学生同时互动,也有利于学生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以便教师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生进行辅导,提高教学效率。信息技术还可以实现师生的远距离联系、互动,超越时间与空间进行交流、合作。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及时实现了自我反馈,学习起来往往更有方向和动力。师生之间也会形成一种民主平等的伙伴关系,成为合作的伙伴、讨论的对手和知心的朋友。
此外,学生之间还可以通过网上聊天室、BBS论坛、E-mail、班级校友录论坛等,甚至可以用上通讯工具如电话、手机短信等,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可以把网上学到的知识输入电脑,与全班同学共享。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关心,增进友爱,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做人。
首先,不可削弱教师的作用。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视了自己还有一支粉笔和一张嘴,同时也忽视教师自身拥有的资源。教师的自身作用隐蔽了,教学过程不再是由教师引导,而为机器所主宰。殊不知,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来讲是大量的重复感受,原本教学过程中的优势随着多媒体过多使用而逐渐丧失,多媒体本身的刺激也变得麻木,学习效果自然而然要大打折扣。多媒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能起一种辅助作用,它的存在是为了增强老师的作用,加强师生互动,而不是要削弱或代替教师的作用,让学生一味地接受。
其次,不能代替可做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不管课件做得怎么好,都无法代替实验在学生心目中的真实感受。如果只用播放课件的方式,来代替化学实验,就会失去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机会,更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再次,不能取代黑板的功能。有的教师总认为,有了多媒体就可以不用板书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的确,显示屏能代替黑板的部分功能,但不是全部取代。教师在课堂上的板书,不仅能归纳知识点,最重要的是板书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
首先,运用信息技术要适时,防止随意性。信息技术图文声像并茂,形象生动,但只有适时使用,才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教师要清楚化学学科教学的需求,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最能提高学习效果,最能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做不好的事。
其次,运用信息技术要适度,防止过多过滥。一味地利用信息技术,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表面上看整堂课图文声色并茂,信息量大,热热闹闹,但学生并没有多少真正的思考。 因此,运用信息技术,一定要依据教学目标、学生年龄层次和文化水平,充分考虑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以较小的代价取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