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艳芳
音乐教育不仅是专指某种音乐艺术技巧的教育,也是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的教育,是完美人格形成的基础。音乐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人的基本素质的作用,它通过艺术形式来完成其塑造人的灵魂、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的目标,它是中学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智能、德育、审美等素质的形成,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审美表现特征,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这就要求教师给学生提供各种类型、风格多样的音乐体验,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培养具有音乐审美能力的听众。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充分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因而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情感世界的渗透和影响很大。如欣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作品由10个乐段组成:先是琵琶奏出引子,将欣赏者带进一种“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的静谧、清澈的月夜境界中;然后分8个乐章逐步展示,加深音乐形象,让其充分感受领略意境美,似听淙淙流水之声,似见蓬蓬远春之色,似闻悠悠花香之气;而尾声由近而远,若断若续,余味无穷,像一轴淡淡的水墨画,使欣赏者的音乐情感体验充分升华。在音乐艺术教育氛围里,师生双方情感沟通,哀乐与共,学生在共鸣中得到体验,从而愉快地接受音乐艺术教育。教学双方不仅可以达到信息的传递和反馈,而且可以实现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实现教育的最佳状态或最优化。
音乐课程标准荟萃音乐教育的许多精华,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而使音乐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把构建学生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健全人格更新为新的教育价值观。人文性的基石是人性,它关注人的自然发展、生命的健康成长和健康个性的发展。音乐课标要求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相互尊重、共同合作和集体主义精神,使学生在音乐世界中感受真、善、美。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表现个人情感的可能性,如要求学生能够当众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学生在表演过程中不仅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培养了对音乐的喜爱。通过齐唱、齐奏、合唱、合奏等形式的活动,有助于学生培养共同参与的合作精神,更有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
荀子认为音乐可以“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的确如此,优美高尚的音乐,蕴含着潜移默化的高尚情操、声情并茂的音乐艺术,是塑造中学生灵魂的有力手段,对中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提高分辨“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的能力,使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性格、情操、修养等各方面发生变化,培养一种爱憎分明的道德情感和自觉的道德信念。
素质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与应试教育相比,素质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便是注重学生整体人格的塑造,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教育。
个性化行为,不仅表明音乐学习是学生个体的行为,而且表明音乐学习是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体验与感悟的历程。音乐课程标准把注重个性发展、鼓励音乐创作作为两大基本理念,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学生。
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乐曲中伴着雷鸣电闪的场面。在该曲的欣赏课上,笔者为学生准备很多打击乐器,使音乐气氛变得更加热烈,学生也兴高采烈地融入乐曲中。但这还不够,笔者为学生准备另一种情境——夏天宁静的夜晚,两种音乐情绪反差很大,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快进入角色,使音乐课堂上又充满诗情画意、情趣昂然的场面。在艺术实践中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在学习中有所体验、有所感悟。在这样的培养下,学生会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有内涵、有个性的人。
总之,音乐教育不是为了培养音乐专业人才,更不是培养音乐家,其宗旨是为了育人,在统一培养的基础上发展个人专长,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美的滋润。整个教育应围绕以人为本的主题,以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宗旨。在音乐课堂中,用音乐带去更多的人文关怀,培养造就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具有高尚审美情趣的高素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