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素霞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要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设计,3个方面要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3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来认识三维教学目标?又如何将其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科性质上看,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区别很大,学语文不是像其他学科那样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而是在己知己会的基础上不断加工、不断生成的过程。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不同的教师可能有各种不同的教法,教出来的学生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这种种不同也使得语文学科更加复杂。认识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属性和语文学科教学的复杂性,就必须广泛地学习和吸收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思想,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根据学生的实际随时调整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比例。这样就会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地精讲多练,讲在要害的地方,练到实在的程度,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关键是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的天地。自主、合作、探究三者相辅相成,水乳交融,有机结合。学生采取这样的学习方式,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情感地投入,能获得有效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良好的价值观的形成,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能力,使知识、文化得到积累。例如在讲文言文《核舟记》时,对于“船头坐三人”这一段笔者没有把古今词义一一对号入座,而是让3位学生根据书中的内容对三人的描写进行表演,课堂上不仅有了欢声笑语,而且大段的文字也很快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可以说是当堂成诵,学生真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潜能得到开发,主体地位得以真正体现,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传统的教学观把教学理解成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陶冶品德的过程。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师生之间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是假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彻底改变在课堂上的角色,放下“师道尊严”,应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教学过程中的主要认识者,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由知识的传递者变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把自己看做学生中的一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随时随地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及课时安排等征求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他们的心态和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计划,在师生的互动中即兴创造,超越预定的目标要求。因为某节课的教学任务的完成与否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在民主、信任、合作的气氛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与自主精神。
在高考这根指挥棒下,人们更加看重的是知识与技能。毕竟,知识和技能是硬性的、显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隐性的、长期性的。实际上应该把三者当成一个整体而不是把它们割裂开来,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目标。
笔者在教学《我的母亲》这一课时,没有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课文加以分析,而是把这一课设计成一堂综合实践课,提前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母亲的歌曲、格言、故事等。出乎意料的是,在活动课上学生不仅搜集大量关于母亲的资料,甚至自编自演一些小品,虽然表演显得很稚嫩,但每个学生都是那样的投入。在学生展示的时候,笔者惊奇地发现很多学生眼中都满含晶莹的泪花。胆小的学生施展了歌喉,班中的捣蛋大王偷偷地擦去眼泪,每个学生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主题——母爱。学生当晚就把自己内心的感受写入自己的日记,这样一来,不仅学到书本上的知识,也学到书本以外知识,对于自己的成长也迈出坚实的一步。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紧密相连,不能泛泛而谈,纸上谈兵,让学生感到许多事物是空洞的,而是要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提高学生的生活经验。这就要求教师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把语文学习的背景扩大到学生整个的生活世界。如在学习了《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等课文后,布置学生对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类似这样的活动,把语文课堂学习和社会生活直接联系在一起,扩大了语文学习和实际运用的范围,新课标所要求的对学生实施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教育才能落到实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还能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强烈的震撼,很好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再如教学《掌声》这一课,笔者在导入时提问:“同学们,你们接受过别人的掌声吗?当时你的心里有些什么感受?”(回归生活)在新授中,当学生对第二次掌声的响起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设计教学情景:“上中学后,英子来信了(课件展示),快来读读吧!从这封信中你有什么体会呢?”学生交流,并要求回去后给英子写封回信(体验文章情感,与自身情感价值取得联系,产生碰撞,体现过程与方法)。结束时又设计提问:“学了这篇课文,你对掌声有没有新的认识呢?”(体现情感、价值观并优化)诗人诺瓦利斯说:“人必须以活生生的个体去感受世界,而不是通过理性逻辑去分析认识世界。”所以,语文课堂要走向生活,走向学生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以此来实践三维目标,落实三维目标,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得到发展,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语言的激励性和导向性,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表现突出、富有创意的学生时,要突出肯定他的过人之处,并予以激励,促进其产生更高的需求;评价需要改进的学生时,要在表扬的同时委婉地提出新的要求,使学生在被充分肯定的同时轻松愉快地接受改进的建议;对于失败的学生,评价时更应设法予以宽松的心态,帮助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让错的学生“悟”出自己的不足,明确改进的方向,使他们乐于改进。课堂教学中,既反对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而面无表情的僵冷状况,也反对不论好坏的一片叫好声。教师应善于运用恰当而充满激情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总之,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三维目标构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底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支撑起人的智慧和素养。单单有了知识、技能不等于形成智慧和素养,而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是可以独立传授的,而是只有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融为一体才是有生命力的。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让课堂再一次充满生机,那就要求有效地把三维目标真正落实到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