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永利
当今素质教育下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变革带动课堂教学改革。过去的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今天的师生互动的大课堂;过去的以知识为中心转变成今天的能力立意;过去的只强调科学观念转变成今天的综合素养的培养;过去课上的一支笔、一本书转变成今天的多媒体。这些变化对教师的思维品质提出新的要求,尤其对当今语文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高,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将他们培养成为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优秀人才。这就必然要求语文教师不仅思维方式上突破原来的封闭性、求同性、稳定性、习惯性,而达到开放性、求异性、多变性、多维性、逆向性,即立体型的全方位思考,纵横交错地放出思维线,还必须具有一个良好的思维品质。那么,当今的语文教师要具备哪些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无论是治学、授课还是搞活动,都应该严谨求实,不搭花架子,不上那种只开花不结果、哗众取宠的课,因为传授给学生的应是知识和本领,而不是一些形式主义的东西。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课课有所得,而当这些“得”一一联系起来的时候,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已初具立体形态,而且学生也逐渐学会整体地、多思维地思考几年来的所得。
就是善于应付各种情况,包括意想不到的情况,诸如:课前发生突然事故而影响课堂教学秩序;本来估计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他们却不理解;原来以为学生会感到困难的地方,他们却顺利地通过;学生提出教师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等等。这是语文教师应该有的修养,因为不管何时何地何人,这些情况总是会有的,教师须能灵活变通,当机立断。
语文教师要慎重对待学生作出的答案或提问,千万不能武断地否定学生的一些意外之问或答。因为语文的答案不像数学那样整齐划一,应该进一步去探索学生得出这种结论或产生这种想法的思路。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集思广益。和学生相互切磋,互相启发,共同研究,决不要急于下结论。这样会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学生兴趣,增长学生智能。
这是融洽各方关系、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一环。一是同行之间应坦诚相见,乐于交谈教学心得,乐于交流“绝招”,不作假态,不“留一手”,团结协作,共同探讨教学新路子。更要乐于帮助在教学上有困难的同志,悉心扶持新上岗的同志。二是对待学生应和蔼可亲,关心爱护,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应呵斥、责骂。尤其对待差生,更应热情鼓励,多微笑,少板脸,促其上进。
谦逊是人的美德,而语文教师尤其应该具备它。大凡学语文的人都知道,语文这东西是最无边的,知识浩如烟海,由于一个人的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影响,本身所学所用的只能是沧海一粟,所以要虚心好学,不断地充实武装自己。不仅要向书本学、同行学,广泛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汲取别人的经验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程序、方式;也可以向学生学。现在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宣传工具遍及城乡,学生从中接收的信息、知识可能比教师要快、多。这样,教师要有不耻下问的精神才行。
语文教师应该有个冷静的头脑。不论是对学术,还是搞科研,决不要一哄而起地照搬外地经验或这个“法”那个“法”的。面对各“法”,教师应冷静思考,仔细分析本地本班学生的实际及设备、条件等,看看哪些经验最值得学习,最有可行性,然后在广、博的基础上设计出一套实用、独特、有自己特点的东西来。
一是要勇于进行科学研究。许多语文教师总把科研工作看成可望而不可即的事,这是不对的。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只有按科学规律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克服各种困难,包括领导的偏见、时间的紧张等,下定决心,敢想敢干,一干到底。二是敢于向传统认识和传统经验发起挑战。语文教学中有不少传统的观念和方法,这些对于今天来说仍有不少是适用的,而有些已经不再适用。对此,教师必须敢于取舍。三是敢于在新的科学理论面前否定自己违反科学规律的所谓“成果”。从教多年,积累许多宝贵的经验,创造一些“成果”,这是很好的,但如果经不起时代及科学的检验,那就要敢于推翻它,从头再开始。
语文教师搞科研,搞课改,有其特殊性,不像理科那样能速效,而是周期长、见效慢,少则二三年,多则五六年、数十年。如果没有一定的恒心、一股子韧劲,是难以做到的。所以一定要咬牙坚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总之,这几方面是现代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平时要加强学习,刻苦训练,努力提高自己的这些思维品质,以适应现代化语文教学的需要,培养出符合现代化要求的合格人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