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曙晖
(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浙江 诸暨 311825)
试析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郭曙晖
(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 浙江 诸暨 311825)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职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中职教育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因素,致使中职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此,应从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影响中职生就业能力提高的因素、转变政府职能、改革学校教学及加强对学生的培养等方面探讨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做法。
中职生;就业能力;经验;做法
如今,全球已经步入新经济时代,经济全球化、市场一体化、资本证券化不断发展,知识经济成为主导。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岗位大幅减少,就业门槛提高,大学生和中职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更关注中职学生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等现象和问题。固然,中职生就业难、就业稳定性差的状况可以归因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我国正处于转型阶段、就业机制不完善、就业人口多等外部因素,但也有中职教育的特点、中职生本身的特点和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因素。在政府相关部门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促进中职生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为中职生更好地就业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破解中职生就业难题的外部条件正在逐步改善的情况下,笔者认为,从中职生内在因素出发,大力提升中职生的就业能力,仍是解决中职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中职生只有在正确处理好就业期望、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式之外,努力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才能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顺利就业。
(一)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源于就业,根据国内外常见的几种定义描述,所谓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也有人认为是指人们从事某种职业所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基本就业能力与特殊能力。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关于就业能力的定义是: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用人单位所组织的毕业生招聘录用工作,系统比较用人单位的需求,笔者将中职生应当具备的就业能力和评价标准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从心理上表现出的自尊和成就动机;(2)对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3)思考和学习的能力;(4)人际交往技能。
(二)就业能力的构成
尽管就业能力的定义各不相同,但可以确定的是,就业能力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综合能力,是中职生在校期间通过学习和实践获得的一种能力。具体而言,中职生就业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基本工作能力 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外语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及从事实际工作所必需的思想素质和心理素质,如爱岗敬业、敢于吃苦、乐观自信、诚实守信等。基本的工作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是中职生作为社会人和单位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是用人单位挑选中职生的首要标准。
专业技能 中职生经过严格的专业训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够用于指导实践的能力就是专业技能,包括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它是中职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中职生实现就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也是用人单位挑选中职生的关键。
求职技能 求职不仅需要实力,更需要勇气和智慧。中职生掌握了求职技巧和方法,就能使求职活动更加有效,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求职能力包括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的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自我推销能力、自我保护能力等,这是决定中职生能否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达到人职匹配的重要因素。
因此,中职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对专业以及相关知识的学习、积累,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和理想,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在社会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的综合性素质。
在明确了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内涵和构成之后,对于中职生就业能力不高的现状就可以有个清晰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明确导致中职生就业能力不高的原因。排除个体诸如智力、受教育背景、性别等方面的差异,淡化经济发展快慢所导致的地域差异,忽略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笔者认为,一般情况下,导致中职生就业能力不高的主要原因有 “结构性因素”与“主观性因素”,包括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
从政府管理体制和中职学校教学结构管理的客观方面来看,教育管理部门对于学籍的管理较为僵化,通常规定要三年毕业,而且提前或延迟完成学业几乎不可能。教育部门、人事部门、劳动部门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促进学生就业缺乏协调,各自为政。从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方面看,在教育结构上,学校未能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中职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在中职教育过程中,知识教育占了相当大的比重,中职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实践经验的培养仍然极为薄弱,直接导致中职生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在中职生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缺乏学校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导致中职生或许拥有专业能力,但缺乏市场就业能力。
从中职生的主观方面来看,在中职毕业生就业能力培养方面存在局限性,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用人单位在劳动力市场上通过“任职资格模型”等价格机制选用合适的人才,但很多中职生并不能很好地满足相关条件,中职生拥有的知识、技能与择业态度等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偏差。中职生缺乏提升就业能力的主动意识,依靠政府和学校解决就业问题的思想较为严重;同时中职生在学习期间社会实践偏少,缺乏对职业发展的了解,不懂得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存在较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学生个体就业目标的实现。
在分析了影响中职生就业能力因素的基础上,政府部门、学校和学生各方面应该多管齐下,政府应从就业机制、促进中职生就业制度改革等外部条件上下工夫;学校应从教学改革着手,尽快使专业教学与市场接轨,在强化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应增强提高自身就业能力的意识,从入学开始就应系统考虑自己的职业规划,在学习和社会实践等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笔者认为,可采取以下途径和做法。
(一)政府应转变职能,为提高中职生就业能力服务
一是要培育统一、开放、有序的中职生就业市场,建立人才市场信息网,定期发布供需信息;建立健全法规体系,实现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衔接,构筑中职生就业市场价格指导体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录用标准,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和中职生的择业行为,维护市场信誉。二是要发挥政府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调控功能,为中职生职前培训、职业发展服务。三是要建立中职生就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培育并不断完善教育市场中介组织。中介组织是联系政府、学校与市场的桥梁,是学校走向市场的向导,是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纽带。目前,我国教育市场中介组织数量不多,服务面不广,服务质量不高,需要加强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其服务、咨询、协调、评价、监督等功能。
(二)中职学校应加快职业教育改革进程,促进中职生就业能力的提升
中职学校教学改革应以职业适应为依据 中职学校在不断地进行着教学改革,但是某些改革忽略了对职业适应至关重要的应用技术和操作技能的培养,以及更为重要的工作执行力的培养。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应注意通才与专才的结合,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结合,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的结合,学习能力与社交能力的结合。在学校的学科和专业设置上也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的真正需要。
中职学校教学应大力强化社会实践环节 中职生社会实践是青年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提高执行能力的重要途径。用人单位越来越看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学校应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产学结合、工学交替,强化校内技能训练与校外见习实习的紧密结合,形成“认识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的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中职学校应对就业指导工作做必要调整 中职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在学生就业指导及其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方面,就业指导部门的教育与指导还应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应从学生入学之初开始,使学生从一进校门就树立择业意识,做好整体规划,尽早开始必要的择业准备。
(三)中职生应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各方面加强综合素质及技能培养,全面提升自身的就业能力
中职生应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职业生涯规划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基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一旦确定了自己理想的职业,就要依据职业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并为获得理想的职业积极准备相关事宜。其次,要正确进行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自我分析即通过科学认知的方法和手段,对自己的兴趣、气质、性格和能力等进行全面分析,认识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职业分析是指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充分考虑职业的区域性、行业性和岗位性等特性,了解职业所在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对求职者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等。再次,要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最后,要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除了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需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工作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与适应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具体实施来看,职业生涯规划应从入学做起,根据自己的长期目标,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计划。一年级为试探期,中职学生在选择专业后,这一时期要初步了解职业,特别是自己未来希望从事的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但由于学习任务繁重,不宜过多参加实践活动。二年级为定向期和冲刺期,要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力,最好能在课余时间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技能,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更重要的是加强专业学习,将目标锁定在与实现自己的目标有关的各种信息上。三年级为分化期,根据国家关于中职教育的相关规定,三年级时学生应该到社会上的企业和工厂进行顶岗实习,这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出路都应该有了明确的定位,学生就业安排部门也会根据学生相应的专业,通过就业洽谈会等双向选择的方式为学生安排好实习单位,可以说学生从此开始走入就业阶段。
中职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培养自身的实践能力 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和增强中职生实践能力的途径,通常是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和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社会性实践两个基本途径实现的。首先,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强中职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相对于理论性与知识性密集的课堂教学而言,是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或课堂教学在新的层次上的延伸。实践性教学有助于深入拓展认知领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质量,是增强中职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其次,通过社会性实践培养和增强中职生的实践能力。社会性实践是学校为克服教育脱离社会实际而力求与社会发展相联系,使人才培养具有时代气息和时代特征而选择的育人育才的途径,是学校发展的本质要求。社会性实践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因为学生不是社会实践主体,而是以受教育者身分参加的。社会性实践具有立体、生动、形象、感染力和说服力强的特点,有利于中职生实践能力的增强和稳定。学生参加社会性实践与社会主体(工人、农民、军人、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及其他阶层群体)直接接触、通力配合,完成某一项任务,所受到的影响是多方位、多层次、多频率的,因此,有助于中职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增强,中职生应积极参加实践教学,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能力。
中职生应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使其成为提升就业能力的重要保证 一要加强人格品质修养。一个优秀的毕业生应该具备忠诚、敬业、勤奋、坚韧、好学、执着、自律、自强、有修养、有正气、有理想、有追求、有团队精神和全局观念等基本品质。越来越多的企业领导认同这样的观点:能力可以在工作中不断锻炼,品质却需要较长时间加以塑造。所以,中职生应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人格品质修养。二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中职生应当培养良好的择业心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就业观,培养主动经营人生的信心,培养应对挫折的能力,培养爱岗敬业的心理素质。据调查,中职生因职业选择而引发的心理障碍位居心理问题的第四位。所以,中职生应多读一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案例,并从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加以及时改正。中职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不应该太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把第一份工作作为择业的起点,而不可期望一步到位。
中职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是全方位的,需要社会、学校、个人的共同努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的。提高中职生的就业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纷纷制定相应的政策,采取有效的措施,旨在破解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随着各级政府的重视,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中职生就业能力的不断增强,中职生成功就业的渠道必将进一步拓宽。
[1]王自强.论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1(1).
[2]郭志文,宋俊虹.就业能力研究:回顾与展望[J].湖北大学学报,2007,(11):86-91.
[3]徐亚翠.职校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科教探索,2008,(10).
(本栏责任编辑:王恒)
G715
A
1672-5727(2011)05-0074-03
郭曙晖(1975—),男,浙江绍兴人,诸暨市职业教育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学生就业和职业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