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编辑部
“中国柠檬之都四川安岳数万吨柠檬求销路。金色柠都合作社,预计产量3.5万吨,果质好;金牛合作社,产量750吨,果质好,价格可谈。”近日成都商报社记者姚永忠帮助四川安岳的合作社在新浪网发布了这样一条微博。
今年以来我国多宗农产品都陷入了“价跌、滞销、卖难”的困境。5月份,江苏省的白菜、萝卜、蒜薹滞销在田;7月份,海南省大批香蕉无人问津;9月份,广西等省区的香蕉、红提葡萄、荔枝等遭遇销售难;覆盖全国15个省区、涉及6000万农民的马铃薯不少产区出现薯价暴跌、薯农受损的现象,价格比去年同期下跌30%至50%。比单体农民抗风险能力和市场话语权都要强得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很多最终也难以从这次大范围“卖难”中取得胜利,经营非常被动。
据国家工商总局统计表明,截至2011年上半年,我国实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已达44.6万个,在各类市场主体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长最快,比上年底增长17.66%,出资总额0.57万亿元,比上年底增长26.12%。诚然,这种迅猛的增长速度,正是源于合作社确实能够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能够解决单体农民不能解决的具体问题,有效增强了农民的市场话语权。但是,在今年“卖难”问题大范围发生的时候,很显然,合作社的市场话语权还远远不能达到我们心目中期望的份量。
合作社在正常的市场供需秩序下可以有效帮助农民开拓市场,但却难以在“卖难”的大环境下发挥作用,究其根本原因是目前我国大多数的合作社规模较小,管理也比较松散,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经不起较大市场压力的考验;同时,因为不少合作社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并不具备足够的市场分析和预判能力,存在一哄而上、盲目跟风扩大种植面积的现象。
合作社的迅猛发展近几年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也对合作社在助农增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作了报道,但是我们过多地看到和强调了合作社给农民带来的利益,而忽视了其羸弱的一面。因此,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不允许合作社社员申请低保的现象。
合作社虽然呈蓬勃发展之势,但还只是一片嫩芽,而非参天大树,帮助农民解决“卖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各界的支持。袁隆平院士在湖南省委“三问于民”的书面建议中也提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深受农民欢迎的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但当前农业合作社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瓶颈问题,建议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以利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毋庸置疑,现已成熟起来的部分专业合作社在解决“农民”卖难问题中发挥的作用更加积极、有力,我们呼吁通过政府的扶持和社会各界的呵护,有更多的合作社成熟起来,带领更多的农民走出“卖难”困境,避免“卖难”问题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