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仂
关于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专业为例
□徐 仂
校企合作是培养应用型人才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日益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下,为培养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新型人才,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提出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介绍了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专业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较为成功的合作模式,并对校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服装;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服装专业校企合作是当前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较为流行的模式,国内外许多服装院校都在进行各种校企合作模式的探讨;让学生下到服装企业进行服装生产实习,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服装校企合作是各院校普遍认为培养服装专业人才一种较为成功的模式,但在具体的合作过程中还没有找到一种成功的模式,尤其是服装企业在合作过程的角色定位还没有定好。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2003年开办服装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和服装企业的合作。先后和南昌银志纺织服装城有限公司、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和江西乐意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等服装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为学院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产品开发都起到了很好作用。
校企结合,是高校和企业开展充分合作、互利共赢的一个有效途径。一方面,利用高校雄厚的学术研究资源,为企业技术合作提供开放的窗口;结合高校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建立新型培养体系,为企业提供全面、系统、量身定制的人才培训。另一方面,利用企业过硬的技术、设备、人才、管理等资源,为高校教学——特别是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服务。
服装专业的校企合作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人才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即是通过对学生理论教学与实训有机结合,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使学生能在较短学习时间内熟练掌握工作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工作技能。
服装专业的校企合作,也是利用学校和行业、企业的各自独特资源,而彼此间的资源恰恰就是对方所希望拥有或得到的。对于服装企业而言,服装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其思维具有一定的创新性,比如服装企业可以和学校合作,将每季新产品设计作为学校一个教学活动或设计大赛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企业的设计环节,通过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为企业提供一定的设计创意;对于学校服装专业而言,企业也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场地、设备等实践资源、实习岗位,行业中的专家可以被定期邀请到学校作讲座或指导,把新工艺、新流程、新技术、新知识及时地传授给学生等形式,对企业与行业知识的更新,亲身的工厂实践锻炼经验,帮助他们缩短毕业后与企业的磨和期。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时候就突出了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加强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有相当大的比例只能在实际的工作场所才能获得,而不是仅靠学校教育获得的,我们在开始创办服装专业之初就意识到了这点。过去的几年里,我们和企业的合作是成功的,是有成效的,这也正是我们的办学特色所在。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专业在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过程中,作了许多有益的实践和探索,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效益。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专业在制订校企合作培养方案过程中,围绕社会对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突出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突出校企共建教学实践基地;采取的主要方式包括在学校建立专业教学工作室、阶段性下厂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基地等模式,为学生的实践教学和实习提供了多个平台。
(一)校企合作共建“服装设计工作室”。“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动手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于2006年9月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联合成立“青蓝服饰开发研究中心”;2007年9月和南昌银志纺织服装城实业有限公司签订协议,联合成立“银志服装产品开发中心”。这两个设计中心的设计师都是来自服装专业的老师和服装专业高年级的的学生,他们在工作室根据企业的性质和要求,为企业进行服装产品流行提案的制作、服装产品的设计和服装产品推广方案的制作。在过去的几年里,工作室先后为合作企业进行了多个季度的服装新产品开发,产品投放市场后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企业也较满意我们设计的产品;同时工作室也为一些缺少设计的服装企业进行新产品开发设计。
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学》课程为先导,包括服装造型基础、服装绘画、服装色彩学,以及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设计配套的一些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传统的、单一的、一味传播知识型的教学方法,力求在设计理念、设计方式、服装文化及流行趋势各方面融会贯通,把设计理论与市场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以主题性服装设计为主线,将服装设计理论运用于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整合上,把所以专业课程的规划与安排纳入到工作室的统筹管理,对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学科前沿内容,同时把企业服装产品开发模式引入工作室,与实际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
(二)校企合作共建“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服装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是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二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单纯的依靠学校的课堂教学很难解决学生的动手能力;服装生产企业则在《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环节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于是我们和服装生产企业进行合作,共建“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来解决学生在《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环节中的动手能力。
“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服装结构、服装工艺、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质量等课程,改变以往重设计轻结构轻工艺的倾向,加大实践技能课程时数,以求所学课程与服装行业的现代化生产趋于同步。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服装企业现代化的生产设备和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师资,同时保证了《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三年不断线,强化了服装生产技术,加强了计算机在服装设计、放码、服装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实践教学,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的实现都是通过下到服装企业来解决的。
2007年9月,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签订共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学实习基地”,将基地设在服装企业;2009年8月,双方进一步加强合作,就“服装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合作。根据协议内容,服装专业的学生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到大三下学期,每学期有一定的时间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将《服装结构》和《服装工艺制作》的大部分内容放在下厂实习的时候去教授学生;同时企业也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了生产流程的重新设计,使其更加适应学生的特点。这种模式通过近二年的实践,学生的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得到的很大的提高。
(三)校企合作共建“毕业实习基地”。毕业实习环节也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但学校在组织毕业实习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困难,找不到可以接纳这么多学生实习的企业或者学生在实习企业没有实质的实习内容,所以很多高校就不组织学生毕业实习,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实习企业,这样使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
2009年上半年,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先后和江西乐意服装贸易公司、深圳合太文化有限公司、上海赛润羊绒有限公司、广州维尼熊童装设计公司等多家省内外服装设计企业或公司签订了共建“服装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为了更好的安排好毕业生的毕业实习,为次我们对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方案进行了重新的修订。我们过去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半程,第八学期安排学生作毕业设计;毕业设计题目大都由指导教师根据专业情况拟订,由学生在校内完成,或是毕业设计题目几年不变,与往届毕业生雷同,这与合作企业用人情况不相符合。为此,我们调整了教学安排,所有的课程到第七学期全部前半程全部完成,第七学期后半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毕业生实习基地”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要可以初步拟订毕业设计题目及大纲,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毕业设计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指导,在“毕业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完成,毕业生只要在学校规定的答辩和作品展示的日期将作品带回学校答辩和展示。通过这一个阶段的毕业实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直接进入该企业工作,也为学生的就业打开了一个直接的通道,同时也得到了实习单位的好评。
实践证明,对于服装专业来说,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通过第一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服装行业,特别是服装企业的支持,而且服装专业的毕业生也大多集中在服装企业就业,因此服装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服装企业;服务于服装行业,赢得企业支持,是寻求服装专业自身发展的必要途径。
通过几年对服装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得到这样几点体会:
(一)互惠互利是校企合作的基础。经过对该校几年来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和研究,我们充分认识到校企合作是提升学生实践性能力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应用型服装人才的成功模式。只有开展校企合作,学生才有与企业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同时企业也才会有在工作实践中挑选人才的机会,也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选择提供了一个机会。
要使校企合作的模式走上良性的发展轨道,校企双方之间做到互惠互利是合作的基础,利用双方在各自优势上的互补性,做到双赢。学校可以在为企业提供优秀人才支持的同时,也可以为利用自身的智力优势,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和服装产品开发等方面的技术支持,使校企双方都得到了实惠,因此,开展校企合作要能够实现双赢,这是校企合作的基础。
(二)调动企业的积极性是保障校企合作的重要前提。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不高,主要原因是:企业认为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影响生产,或者为了规避安全风险,不愿意接纳学生实习。虽然学校在校企合作上通过各种途径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运作的过程中仍然面临一些尴尬。这主要是校企合作还处于民间自主运作状态,国家的相关法律和税收等优惠政策,还没有具体的落实,从而使企业的积极性不高。
经过几年校企合作的尝试,我们认为做好校企合作,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要注意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的主导地位;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给予企业一定的优惠措施,让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政府和行业协会要积极为企业和学校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提供保障措施,从而调动服装企业的积极,让企业主动参与到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来。
(三)学校转变传统的办学思想是促进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为了做好校企合作,作为学校要转变办学思想,树立主动为行业和企业服务的思想,根据行业和企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此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专业对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体系做了许多调整,对服装专业的三个实践性环节: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等环节的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的安排,使三个环节更好地衔接起来;同时结合“实践性教学基地”的特点,制定不同的实习计划,使学生在不同的实习基地实习的过程中,使其动手能力可以得到最大的提高。
改变传统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结合服装行业、企业和专业特点,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并通过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使校企合作达到最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院校正在蓬勃发展的一项新事物。通过校企结合,构建新的办学模式,突出办学特色,深化教学改革,达到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能力,使学生熟悉科研、生产过程,提高实践创造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熔铸金领人才,既受学生及用人单位的欢迎,又拓展了就业空间,缓解了就业压力,并产生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在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校企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法还可以更加灵活、多样化,这将是我们继续思考和探索的方向。
[1]张蓓蓓.刍议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大舞台,2008(6).
[2]孙东方.地方院校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的实践与思考—以惠州学院服装专业为例[J].教育探索,2009(11).
[3]冯宇楠.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思考[J].职业技术,2008(11).
徐仂(197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服装色彩学、服装史以及服装专业教学改革等。
本文系2008年江西省教改立项项目“服装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编号:JXGX-08-80-1)的研究成果。
G715
A
1001-7518(2011)17-0089-02
责任编辑 夏焕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