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创新思维

2011-02-21 11:29郭林森
职教论坛 2011年17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意识思维

□曹 治 郭林森

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创新思维

□曹 治 郭林森

创新思维的特性表现为同一性与变化性的统一,两者既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创新思维与自然界的事物一样需要新陈代谢,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活动过程。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艺术设计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包括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

创新思维;新陈代谢;艺术设计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人类一门最广泛、最精彩、最鲜活、最丰富的“精神现象学”,马克思称之为“人类心理学的打开之书”。它是人类生存理想的诉求和无限创造力的发挥,又是构建人类生存方式的抉择行为,因而最能体现人的本质和思维的魅力。这种精神和智慧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最高法则—对生存的理解和整个时代“设计灵魂”的把握。

创新思维是一种以创造性思维为主的思维方式,它在本质上高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是人类思维的高级阶段。它的形式包括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收敛思维、逆向思维、联想思维、灵感思维、模糊思维、直觉思维等。创新思维的过程与情感、意志、心态等非智力因素密切相关,它往往并不严格遵循逻辑程式,其思维过程是相对发散的。它通过形象化的、跳跃的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特性,极具创造性,但又具有不确定性。

二、创新思维的特性

(一)同一性与变化性

创新思维最大的特性在于同一性与变化性。关于同一性与变化性的哲学思辨,中国古代哲学中早有提及。古人认为世界起源于混沌—“无”的状态,由这一状态不断催化诞生出生命最朴素的太极生发形式:构成“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的生命发展观以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2]宋代理学家朱熹说:“综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老子也说:“道者万物之奥。”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将天地之间各种事物的运动综合起来作“太极”与“道”的概括认识,这种认识也构成艺术设计思维同一性的哲学基础。

创新思维的同一性,是指设计思维的意识形成具有同一性。透过设计形式的诸多表象,深入到内在、主体、本质概念的思考,使设计思维从感性、具象的表现形式,上升到抽象、概念的认识理解[3]。在此过程中,创新思维将其中的同一性进行归纳,将复杂、凌乱的事物化为统一。这种将设计个体纳入到设计整体规律的认识思考,构成创新思维同一性的特质。

创新思维的变化性,是指创新思维发展观的意识形成具有变化性。设计是围绕人的服务,通过服务于人的各种不同的需求,表现其形式存在的设计价值。人是复杂的生命主体,有着性格、文化、修养等诸多方面的差异,造就出设计服务于人的多层性、多样性形式。创新思维变化性的发展,建立在同一性对设计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将同一性的认识原理,转化为变化性的具体的设计活动,从而创造出适合人类需求的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这种创造性的设计形式,构成创新思维的变化性特征。

创新思维同一性的认识理念,是求同、统一的思维规范过程;创新思维变化性的认识理念,是求新、求异的思维创造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事物发展的原因在于其内部的矛盾性。创新思维是同一性和变化性矛盾的载体,两者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正如自然界的发展是万事万物不断自我更新的过程一样,创新思维也是不断更新的活动过程,可以称之为创新思维的新陈代谢。

(二)理性与非理性

创新思维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矛盾综合体,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结构方式、加工方法和表现形式。理性是创新思维的坚实基础,非理性则是创新思维腾飞的翅膀。它们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补充,在理性和非理性的整合中,共同构成创新思维的本质规律。创新思维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具体表现为意识与无意识、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的相互促进。

在创新思维中,意识与无意识是相互联系和统一的,但意识与无意识的整合,并不意味着它们之间就没有矛盾和冲突。相反,由于它们的特征和反映的方式不同,意识总是要压抑无意识,把它纳入自己的支配和控制之下,而无意识又总是要打破意识的秩序性和逻辑性,从而产生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并共同推动创新思维的发展。

具有创新性的思维成果往往是在思维的逻辑中断和思维的跳跃中产生的,而思维的逻辑中断和思维的跳跃又往往来源于直觉。同样,直觉能打破思维的程序和刻板性,使思维具有活力和弹性,从而激发人的创造性。只有把逻辑和直觉整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揭示艺术设计的思维过程。

在创新思维中,情感和理智是一对矛盾。情感的本质在于感受和体验,它具有热烈和自发的特点,而理智具有冷静和自觉的特点。情感易露于外表,而理智深藏于内心。情感需要理智的控制,理智也需要情感的激化,两者互有联系。

三、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面广的专业,是艺术与技术交叉的综合性学科。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成立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发展的速度非常之快,年轻而且有活力。该专业自成立以来,一直注重实践教学,始终把实践教学体系作为本专业非常重要的补充,这也是该专业的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环节包括课程设计、专题设计、写生、市场调查、毕业设计等,所有的环节以创新为核心,以实用为纽带,对专业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

(一)创新意识的培养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基于创新的教学设计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学习只有通过积极主动的方式才能获得,学生主体本身的创新意识是至关重要的。创新意识是设计思维培养的前提,因为创新思维不仅将设计对象外化为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发明创造以及应用层面,而且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优秀的心理品质,对开发人的潜能有很大的帮助。

创新意识和智力一样,虽然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一般说来,它主要是后天形成的。不同的人,只要是正常的,就必定存在创造力,只是不同的人创造力的强弱有所差别。对于如何提高创新能力,美国的布朗尼科夫斯基认为应遵循如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首先要树立创造的自信心。从探讨一个问题开始就要确信你一定能用某种方法解决它,不要让自我怀疑遏制自己的想像力。

第二步,打开想像力的大门,做个好奇和好问的人,凡事多问“为什么”寻找意外的相似性和不寻常的解决方法能开启想像力的大门并使之永远开放。

第三步,要持之以恒。所谓持久性是指即使一时新的想法很少也不要灰心,而要有韧性地为得到答案而不断工作。

第四步,保持虚心,虚心能使人容纳来自各方面的思想,不管它是权威专家的思想,还是普通人的启示。

第五步,把批判暂时悬搁起来,即在产生“妙主意”时,不要马上做出“是”、“否”、“对”、“错”、“行”、“不行”的判断和评价,这在解决问题的开始阶段显得更重要。

第六步,确定问题的范围,排列问题“清单”,这样做可使造创力更加集中,并保持必要的压力。

第七步,发掘下意识,就是要使工作有张有弛,在紧张之后适当使精神放松,有利于下意识闪现思想火花,这往往是开启创造之门的前奏。

上述各步骤并非一成不变的,只要在处理问题是能自觉地体现这些步骤,将有利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心理学家认为,创新意识的培养没有捷径,它是知识、技能和策略几方面同时发展的结果。

(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保证。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积极营造自主学习的氛围,提供尽可能充足的、能够反映设计主题的信息资源,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意义建构,并注意对设计过程进行引导。教师应对设计目标、设计的内容、设计的初始能力和认知结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对一些疑难问题,要注重引导和启发,让学生通独立思维构建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意识是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志,而创造不是少数人的事情,每一个智力正常的人都具有创造能力,都可以进行发明创造。人的各种能力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通过创造性活动才能得到发展和提高。所以,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鼓励学生的各种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行为和成果,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创作欲望,最终提高他们创新的能力。

(三)知识的运用能力

知识是生产力,它的前提在于合理运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过于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有时候甚至表现为填鸭式教学。现代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要重视知识的积累,更应该重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比如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重视学生的意见,倾听学生的看法,并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分析知识的特点,对新知识进行检验和批判,并努力寻求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因为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往往是创意的源泉。

艺术设计思维与自然界的事物一样需要新陈代谢,是一个不断更新的活动过程。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包括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四个方面。

[1]张善文注译.《周易》系辞[M].广州: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

[2]沙少海,徐子宏译注.老子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3]班石.设计思维的“趋同性”与“趋变性”[J].美术研究,2007(8).

曹治(1970-),男,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及其理论;郭林森(1979-),男,江西南昌人,南昌航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设计艺术及其理论。

课题项目:本论文系2008年江西省高校省级教改立项项目(编号:JXJG-08-7-34)研究成果之一。

G712

A

1001-7518(2011)17-0055-02

责任编辑 何颖萍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意识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星.云.海》
《花月夜》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