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秀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ESP研究路径探讨*
冯秀红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运用人力资本理论、成本效益理论、需求分析理论以及ESP教学研究理论,提出了ESP的研究框架:从微观(学校)和宏观(社会)两个方面研究ESP教育投资的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济效益。宏观层面包含ESP政策的制定和发展规划,微观层面研究ESP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教师培训等,研究路径则沿着理论提升与借鉴—实证调查—教改实践—对策建议的技术路线。
语言经济学;ESP;研究路径
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即专门用途英语或专业英语),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和学科相关的英语。ESP往往根据某一特定专业设计相关的英语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专业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随着国家经济和科技事业日益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急需大量的专业能力较强又精通ESP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加强ESP教学与研究是当前高校英语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和热点。笔者拟在语言经济学的视野下探讨ESP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ESP研究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目前在西方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理论和教学体系。由于历史原因,国内的ESP研究晚了一二十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理论与实践都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
缺乏宏观的语言教育政策和发展规划,教学研究力量分散 开展ESP教学与研究的多为个别ESP教师和个别开设ESP课程的高校,没有宏观的国家地区语言政策、发展规划和评估体系,没有从国家层面对国内ESP课程的开设情况做大范围的调查研究,建立合理的适合我国国情的ESP课程体系,而是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各自为政,没有系统性、普适性的研究。另外,ESP教学研究的资料匮乏,国内唯一的刊物 《中国ESP研究》2010年4月才面世。
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方法单一 无论是经济界还是ESP界,都把ESP仅仅看成狭义的语言,研究也局限在传统的语言学和ESP理论范围内,没有将ESP作为一个经济因素来分析,缺乏对ESP人才需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和细分,没有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进行需求分析和成本效益分析。
实证研究不足,缺乏对ESP人才的动态需求分析 ESP教学是一种实践活动,采用实证性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将会更加客观,所取得的结果也更有说服力,因此,对于ESP教学方法进行实证性研究非常必要。但是,目前大量的文章还停留在从理论的角度来探讨ESP教学的各个环节,局限于描述性的定性分析和静态比较分析,缺乏实证性研究。ESP人才需求调查分析缺乏,更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进行课程动态需求分析。
对于ESP教学各环节存在问题的对策研究不足 许多研究都指出现阶段ESP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方法、教学评估等各个环节上存在的问题,但并没有深入研究这些问题的对策,或者只是粗略地提出一些笼统的思路。
语言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该理论认为,语言作为人类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具有与其他资源一样的经济特性,即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对这四个方面的分析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成为语言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语言与收入的关系、语言与经济发展、语言的动态发展及语言的政策制定等方面。其主要观点为:(1)语言本身是一种人力资本;(2)学习ESP是一种经济投资;(3)语言的使用体现经济价值;(4)语言的经济效用取决于诸多因素;(5)ESP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在两者的协调中,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干预和市场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基于语言经济学的ESP研究具有以下理据:
语言与经济密切相关 语言交际和经济活动可以说是同出一源,都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经济活动是人类的主要活动之一,它决定了人类的生存和进化,而语言交际活动几乎是伴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产生的。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把语言学系统的价值与经济学里货币的价值等同,认为货币和语言都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研究语言与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有利于教育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语言学研究;另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经济学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横向研究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趋势 语言经济学是跨教育学、经济学、语言学的新型交叉学科,体现了新世纪里语言学研究与相关学科研究紧密联系的趋势,扩大了语言学的研究视野和范围,促进了语言学多层次、多方位的宏观研究。
根据语言经济学的观点,我们可以把ESP教育投资看成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从微观(学校)和宏观(社会)两个方面研究ESP教育投资的内部经济效益和外部经济效益。ESP教育投资的内部效益包括从学制、管理、课程设置、教师培训、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探索如何按照经济规律实现投资效果的最优化。ESP教育投资的外部经济效益则着重研究ESP教育与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运用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分析研究我国ESP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评价国家或地区的ESP教育政策,提出适应国家或地区经济建设的ESP教育政策与发展规划。具体说来,语言经济学视野下的ESP包括以下内容:
研究内容 (1)ESP市场需求、ESP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现状调查。首先,进行ESP人才市场需求调查与分析,进而确定培养规模和培养规格;其次,对高校现有的ESP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现状和教学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再次,调查ESP教育的政策和发展规划。(2)ESP应用经济价值调查。基于语言经济学的理论和调查数据,研究ESP现实与潜在的宏观语言经济价值,即ESP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以及社会对ESP的评价。(3)现有ESP语言教育政策及发展规划的评估与构建建议 (宏观层面)。基于语言经济学中的宏观经济价值论评估现有的ESP教育政策与发展规划,并提出相关语言政策与构建建议。(4)ESP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建议 (微观层面)。基于语言经济学中的微观语言经济价值、市场需求理论以及成本效益分析,从学校层面研究ESP教育,进行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确定ESP师资规模和结构,实现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培训、教材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同时构建ESP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方法 ESP研究应遵循语言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动态研究与静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同时采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以理论指导实践,又以实践丰富理论。受财力、人力、时间等因素限制,研究时应选择某个地区作为典型,以ESP中的一门或两门课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包括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含教师、学生、课程等)、教育文件等。教改实践可以选择某几所院校的相关专业。
研究路径 研究路径沿着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实践研究—对策研究的线索。(1)通过文献研究与规范研究提炼相关的理论和方法。(2)调查ESP人才的动态需求、ESP教育现状 (培养模式、课程体系)、ESP在经济发展中的经济价值、现有的相关政策等;将教育现状与社会需求结构进行特性对比分析,分析出ESP教育课程体系、教育规划的成本效益。(3)根据市场需求和成本分析结果,在高校进行实践研究。(4)构建ESP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ESP教育对策建议以指导ESP教育与教改。
基于语言经济学的ESP研究,对专门用途英语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提出建议,对ESP人才的政策与发展规划、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师资状况、教材建设等教改中的主要问题进行研究,对专门用途英语人才的需求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细分,对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进行需求分析与成本效益分析,可以为英语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广阔的研究前景。
[1]许其潮.语言与经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7).
[2]张德富.关于ESP经济学研究路径的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莫再树.基于语言经济学的商务英语教育研究[J].外语界,2008,(7).
[4]陈钢.大学英语教育的经济效益浅析——来自语言经济学的启示[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5]王恒.国内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研究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8,(4).
[6]袁俏玲.语言与经济关系探微[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7,(6).
G712
A
1672-5727(2011)08-0132-02
冯秀红(1969—),女,硕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外语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经济学、应用语言学。
2010~2011年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科研规划课题《长三角高职专门用途英语(ESP)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基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课题编号:25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