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华
(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 广东 揭阳 522021)
比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杨丹华
(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 广东 揭阳 522021)
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却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忽视了对文章总体的把握和意会。在教学过程中,应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中比较教学法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中,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比较教学法;中职;语文;背影
传统的语文教学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课堂以教师为主,学生的主动性与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传统的语文教学重视对学生习题的训练,语文这门人文性、思想性较强的学科的优势发挥不出来;传统的语文教学注重对语文书本知识的深入解读,把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而忽视了对文章总体的把握和意会。所以,学生学得被动,学得苦闷,学得乏味。中职语文教育所面对的是一些思想比较活跃,探究能力较强,不拘泥于形式的学生。课堂上,他们不能长时间、认真地听教师的“一言堂”,总是心不在焉,提不起精神。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发现比较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比较受学生欢迎,例如,在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笔者把三毛的同名作品《背影》发给学生。它们属同名作品,而且内容都是通过描写父亲或母亲的背影来抒发对伟大亲情的感恩。当今的学生,在与父母的沟通上存在着一些隔膜,对父爱、母爱的感受不深,认为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合理应该的,受之无愧。因此,笔者在组织教学时运用了比较教学法,要求学生对这两篇作品进行反复阅读,品味来自不同性别、不同时空、不同环境的亲情感受,让学生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中更能体会父爱、母爱的深沉和博大,给学生深刻的感恩教育。
(一)两篇都以父辈的背影来凸显亲情的伟大,显现人性
朱自清的《背影》是以其父亲为主人公,写作者年少离家时父亲到火车站送别的情景。“背影”是在父亲为“我”攀爬翻越铁路线去买桔子产生的,“我”被父亲浓浓的爱子之情感动了,本来为父亲迂腐的唠叨所厌烦的“我”霎那间“泪很快地流下来”。
三毛的《背影》是以其父母亲两人为主人公,写作者在丧夫之时父母亲到岛上照顾她的情景。三毛眼里父母亲的“背影”,一是父母亲一同要到荷西的坟上献花,二是母亲孤身到菜市场买日用品走在沿海堤防上。两幕当中,三毛都突出了父母的脆弱形象,“花被父母紧紧地握在手里,父亲弯着身好像又似在掏手帕揩汗,耀眼的阳光下,哀伤,那么明显地压垮了他们的两肩,那么沉重的拖住了他们的步伐。”“这个憔悴而沉默的妇人的身体,不必说一句话,便河也似的奔流出来了她自己的灵魂,在她的里面,那么深的悲哀,委屈,顺命和眼泪像一本摊开的故事书,向人说了个明明白白。”“她的双手,被那些东西拖得好似要掉到了地上,可是她仍是一步又一步在那里走下去。”这些描写流露着三毛作为女儿的悲痛,对年老双亲所承受的苦难抱以的悔恨。目睹他们的背影,除了悲痛,还有对他们付出的爱的感动。父母的爱终于把她从万分痛苦的深渊里拉了回来。
(二)两位作者对父母的爱都有相同的感悟过程
朱自清和三毛在《背影》里都有着从冷漠到感动的感悟过程,朱自清从一开始对父亲为自己打点行李,嘱托茶座照顾自己等一系列言行无动于衷,觉得厌烦,不屑,甚至有点瞧不起落泊的父亲。但当他目睹父亲为自己买桔子的动作之后,深深地感动并流下眼泪。相同的,失去荷西的三毛一开始只行尸走肉在自己的黑暗世界里,对父母的痛苦无助漠不关心,甚至残酷地把父母的关爱拒之千里之外,直到在去给荷西扫墓的路上和去超市买东西的路上发现了父母的背影是那样的孤独,那样的瘦弱时,她的心灵才开始苏醒,才慢慢地从地狱回到人间。“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时,也好似恰好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背影”,针对这一相同点,笔者同学生展开讨论:父辈们的爱太平凡了,平凡得子女体会不到,甚至遗忘,直到看到父母离去的背影才唤起子女沉睡的感动,而这些感动又是否来得太迟了?所以在日常的生活中,作为晚辈,要大胆地向长辈表达自己的尊敬和爱戴,坦诚地向长辈陈述自己的观点和心事,要让亲情在有限的生命里绽放温情的花朵,温暖彼此的心灵。
(三)对人物形象的刻画细致入微,准确把握人物的动作
朱自清的《背影》对父亲的描写是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来刻画的。文中父亲的寥寥几句“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去吧,里面没人”,言语简短但蕴含深情,勾画了一个平凡而又慈祥的父亲形象。而最独到的还是作者对父亲去买桔子的动作描写,“走、探、攀、缩、抱、散、放、爬”这一系列的动作描写,把笨拙的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刻画得入木三分,生动而形象,让读者回味文章时就会想到那个“肥胖的、布棉袍、黑布马褂”攀爬月台的背影。
三毛的《背影》中对父母亲人物形象的刻画也十分成功,同样以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语言饱含了伤感、担忧、恳求;动作突显了疲惫、痛苦、坚持,勾勒出虽然遭受到打击但依然死死守护自己女儿的父母形象。只要女儿能坚强一点,好过一点,他们再苦再累也毫无怨言,默默地守护是天下父母最彻底的爱。
(一)背景不同,立意也有区别
朱自清的《背影》写于1917年,当时,军阀割据,帝国主义势力明争暗斗,广大农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作者作为一名正直、善良、敦厚的知识分子,感到社会的压迫,产生了一种落寞凄凉的情绪。而当时作者的父亲,先是“赋闲”后为找差事而“东奔西走”,乃至“老境颓唐”。在这些灰暗的基调上,作者写出的真挚、深沉、感人至深的父子之爱,不仅是符合传统的纯真而高尚的感情,而且父子之间互相体恤,在厄运面前冰释前嫌,隐含了对人性淡薄的旧世道的抨击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也引起了人们的同情、叹惋乃至强烈的共鸣。
三毛的《背影》写于三毛失去荷西的一段哀痛的日子里,父母亲千里迢迢赶来照顾她,两位心力交瘁的老人,既承受着失去女婿的痛苦,更为没能帮助女儿而感到深深的自责。在失去丈夫的歇斯底里中,三毛撕碎了父母的心。他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脆弱无助的身影和默默付出的执著表露中国父母含蓄的爱。
中国人崇尚“中庸”之道,所以即使是真情的表达,也是这样含蓄而深沉。三毛希望天下的父母与孩子能够不再隐藏,彼此真诚相对,把心中对彼此的爱与关怀在有限的生命里交代清楚。
(二)性别不同,文风也有区别
朱自清的《背影》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全用白描手法记叙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文中除了夹入一些文言词语以外,没有华丽的辞藻、生僻的词语,都是质朴自然的家常语,生活气息浓厚。
作为女性,三毛的《背影》感情热烈,真情横溢、语言华丽铺陈。如果说朱自清的《背影》勾勒出的是一幅素描的父亲背影,线条简洁但立体感强,那么三毛的《背影》则应该是一幅凝重的水彩画。三毛用女性特有的笔触,通过环境的烘托,为父母的背影增添上“浪花飞溅的堤防,灰色的老木房子,风、雾,弯弯的山路”,使父母的形象更加突出,文中的悲情色彩更浓烈。
通过比较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两篇作品的篇章结构,而且对两位作家的思想境界有了深刻了解。这种方法相比教师把朱自清的《背影》独自讲解更详尽,更透彻。学生在分析比较中主动地投入到教学中,课堂互动气氛浓厚。
上述比较教学法在其他课文和作品也同样能够得到运用。(1)古代作品与古代作品的比较。例如,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苏轼的《前赤壁赋》放在一起比较,欧阳修文风平易自然、条理畅达、委婉含蓄、偏于阴柔美;苏东坡文风汪洋恣肆、姿态横生、文理自然、偏于阳刚之美。但无论是《醉翁亭记》的小桥流水,还是《前赤壁赋》的一泻千里,都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令人陶醉神往。(2)古代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比较。例如,讲授舒婷的《致橡树》时,可以采用唐诗人王昌龄的《闺怨》,让学生穿越时空比较现代女子形象和古代女子形象的不同,从中凸显舒婷诗歌作品的时代性。(3)现代作品与古代作品的比较。例如,讲授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时,教师可选取清代作家姚鼐的《登泰山记》,让学生领略古今文人用不同的文体和语言对泰山美景的描绘,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4)同一个文人不同时期的比较。文人自少至老,阅历不同,心境不同,风格有别,这是很自然的现象。通过对他们不同时期的作品比较,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心路历程,如李清照、杜甫等。
乌申斯基曾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一切的。”运用比较教学法能使学生在同样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能让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比较中评论,使课堂气氛更活跃。
[1]张广宏.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尝试[J].天津教育, 2005,(9).
[2]周慧君.中学语文的比较法教学[J].试题与研究,2010,(8).
[3]熊赟.尝试教学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8).
[4]张树祥.浅谈比较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0,(20).
G712
A
1672-5727(2011)08-0114-02
杨丹华(1975—),女,广东揭阳人,揭阳市综合中等专业学校讲师,主要从事语文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张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