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莉
农村小学语文新课改实施中的问题探析
■郭晓莉
新课改实施以来,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改革的方向,使教师对课改的认识由抽象、粗浅到具体、深入,变革了教师的教育思想。语文改革的重点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建设开放而有创新能力的语文课程。但是农村小学语文新课改在具体教学中遇到较多的问题和困惑。
教学是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发挥积极作用,教学才能得以有效实施。因此,教师应该认清自己的角色——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师应该给学生思考和探究的足够时间、发展和表现自我的广阔空间,创造一种宽松、和谐、自由的氛围。有句话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给学生时间、空间和自由就是让学生自己做事情,学会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讨论探究,这样习得的知识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并且在讨论探究中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精神,对自身的发展是终生受益的。而课堂上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会造成“中等学生会一耳朵听一耳朵溜,差等学生干脆会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优等生也只会当时记一会过后就忘了”的结果,教师受累不讨好。所以广大农村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和自由,让自己的教学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师生互动是上课时教师为增加课堂气氛常用的一种方式,通常是教师先发起,之后教师邀请学生与自己合作做出某种东西、某一道题,或是帮自己完成某个事情。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就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参加互动,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师生互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与教师合作完成某个事情,从而调动学生思维。
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将课改理解为教学形式的改革,为活动而活动,为感性和兴趣而活动。课堂表面显得热热闹闹,活动一个接一个,一节课下来,学生玩得很开心,实质上忽略了教学最本质的东西,并没有掌握应学的知识,明显弱化了教学目标。比如在语文教学中,课堂表演这种常见的教学互动方式也无法达到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效果。课堂表演是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情感达到一定程度的基础上的即兴发挥,是文中某一情境的再现、情感的升华。而所看到的表演,大多并非即兴,要么是事先彩排好的,要么课堂上给学生一定时间小组合作,但时间又过短,学生还未进戏,便草草收场。
所谓课堂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使课堂呈现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特点。因而生成性已经是一种课堂教学行为,即在课堂中除了关注课前备课所制定学习目标外,还应特别注意预设之外的一些课堂表现,诸如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提问与回答、教学思路、教学程序等。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的角色要转化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方式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创造性地安排教学方式,以创造性的教来带动学生创造性的学。而有些教师虽然设置了让学生“质疑问难”的教学环节,但没有发挥出实际作用。学生问题与教师引导分离,问题的最终提出者仍是教师,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落在教师身上。当新的问题出现时,教师为了教学设计不被打乱和冲击,“果断”地采取避开的原则。学生怎么学、怎样读、怎样理解,得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路线走,亦步亦趋,不敢想自己所想,说自己心声。这种缺乏民主和自由度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形成。这样的选择也就把学生的创造性全抹杀了。在口口声声呼唤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今天,教师却硬生生地在浇灭学生创新的火花,这无疑是与现在的教学改革方向相冲突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在学习了新课标以后,在“平等对话”精神的感召下,都积极地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激励用语贯穿课堂的始终,处处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洋溢着亲切和活力。但是也随处可见评价不当的种种现象,严重影响课堂教学目标的达成。
积极的表扬是肯定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进心、自尊心。但在课堂评价中,过多的笼统的表扬会大大削弱教学评价的导向功能,随意的激励是无法对学生产生促进作用的,还有可能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学生只能听进表扬而不能听批评,认识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盲目乐观。因此,评价语的使用要把握一个“度”。很多教师只是单一地用简单词语来评价学生,无法达到课堂评价的效果。
新课改的全面推开,给农村教育提出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使得本来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村小学面临更艰难的处境。尤其在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素质上,农村小学的不利形势更为明显。比如,小学语文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多种技能,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探究学习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方式。这对改变一直以来语文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状态无疑是大有裨益的,但学生主动探究,需要学生通过现有手段或途径获得所探究问题的相关信息,通过自己或是群体的努力加工整合信息从而得出结论,所以探究必须以丰富的信息来源为依托。这就要求必须有相应的硬件设施,比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互联网等,还需要有先进的生产环境和人文环境,而我国农村小学的实际却距离这样的条件很远。教师在设计这样的课时也绞尽脑汁而无所适从,在对新课改的信心上也表示出明显不足。
农村课程资源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条件性课程资源短缺。农村课程改革缺少资金,很多学校反映教学设施无法满足新课程要求,尤其缺少实验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农村学生的计算机配备数与在校学生数的比例低,多媒体教室配置几乎为零;教学资料、学习资料不足,一些学生认为学习遇到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合适的学习资料。2)素材性资源开发不足,教师不会利用、开发课程资源。学生获取学习资料的来源主要还是教材和教师,但是教师对课程资源认识不清,已有的课程资源利用不好,又不会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同时,学科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意识和掌握信息技能水平差。■
10.3969/j.issn.1671-489X.2011.14.069
(作者单位:河北省巨鹿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