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淑英刘淑香
挖掘教材之美 引导学生感悟
■马淑英1刘淑香2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它是一切知识、经验推广、传承的载体,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的基础。优化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率,让学生学得会、记得快,而且能够消化吸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追求的最终目标和永无止境的研究课题。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如笔者设计的朱自清的著名散文《春》的导语:“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墨客描绘过春天,赞颂过春天。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古代诗人描写春天的佳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春》。‘冬天离我们远去,春姑娘姗姗而来,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片阳光明媚、和风吹送、郁郁葱葱的美丽景色,这景色给大地注满了无限生机,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力量!’”这段导语感情真挚,既有知识性,又有启发性,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使学生睁大了求知的双眼,恨不得马上闯入春天的大自然中去尽情地浏览、享受。接着,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地教学新课了。
教师应当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不断改变授课方法,并在变中求新,以新颖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例在教学《岳阳楼记》时,笔者抛开古文串讲的方式,用逐步提问题的方法展开教学。学生为了找准找全答案,就会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去研读课文。这样做不但可以激发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兴趣,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综合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效果非常明显。
用好教材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
课文中的矛盾点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精妙之笔。教学中,如能引导学生抓住这些矛盾点质疑,可创设愤悱情境,从而训练思维,以统一认识,求得正确而深入的理解。例如,《孔乙己》结尾处有这么一句话:“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很显然,句中的“大约”与“的确”是一组矛盾词语,准确理解这对矛盾词语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的重点。因此,可抓住这一对矛盾词语进行质疑——议疑——析疑——解疑:孔乙己既然是个可有可无的小人物,没有人关心他,谁能确切地知道他是死了还是活着,只能说“大约”;孔乙己又是一个好喝懒做的人,只要有一口气,就是爬也要爬到咸亨酒店来喝上一口的,然而从初冬到年关,到第二年的端午,再到中秋,又到年关,始终没见孔乙己来,看来孔乙己并非“许是死了”,而是“的确死了”,这是很合乎逻辑的。结尾处这看似矛盾的词语更加含蓄、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的悲剧命运,无疑也加强了小说对吃人的封建制度控诉和鞭挞的力量。
教材是语文教学内容的载体,是实现语文教学目标,发挥语文教学功能的物质基础。教师凭借教材可以和学生进行建设性对话,可以引领学生发现知识、创新知识。中学语文教材所选范文,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积淀,科学知识的精华,永远是学生终生发展最基本、不过时和必须掌握的知识。因此,用好教材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首要前提。用好教材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人文思想。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出高质量的问题,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其次要把教材用实、用好、用活。用实,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富有成效。
运用多媒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有助于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站在时代前沿,与时俱进,用自己的智慧让多媒体走进语文课堂。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和变化性,因而它能极大限度地营造教学情境,激活课堂气氛。例如《周庄水韵》《苏州园林》《游恒山记》等写景抒情或介绍景物的课文,文中所描绘或介绍的地方是农村大多数学生未曾见识过的。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互联网上搜集这些地方的相关图片,并把它们制成CAI视听课件。对于《骆驼寻宝记》《犟龟》这样的童话,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制作动画课件,上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出来。这些优美诗意的画境、趣味盎然的情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享受是传统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学生可谓百看不厌,百听不倦。■
(作者单位:1 山东省胶州市职业教育中心;2 山东省淄博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