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承玉
(兰州空军机关医院 兰州 730020)
产后抑郁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产后抑郁症只是产褥期精神障碍的一种,产褥期精神障碍亦称产后精神障碍(postnatal psycho2 logical disturbances,PPD)。目前多数学者将PPD分为产后忧郁又称产后郁闷(maternity blues)、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产后精神病(postpar2tum psychosis)等。广义的产后抑郁症则等同于产褥期精神障碍,在我国也有被称为“母亲忧郁”的,本文讨论的则是广义的产后抑郁症。
时至今日,对形成产后抑郁症的原因还只是处于研究探讨阶段,虽有进展但尚有诸多未知因素,远未形成医界共识。可妇女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产后抑郁症对产妇及胎儿身心健康的消极影响都是不容忽视与否认的。
心理学认为: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环境因素、早期童年经验和自然物理因素等五个方面。即心里的发展轨迹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相互交互作用的结果。
1.1.1 遗传因素 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还无法对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进行数量化的分析与研究,可遗传因素是心理形成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还是有科学定论的。据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一般人的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另一方面,遗传因素对心理的影响程度随人的性格不同而各有差异,即遗传因素对抑郁症的发生也均并非绝对。另外进行的多项研究成果还表明:不良的家庭交往模式、早期丧失养育关系、应激性生活事件、缺乏社会支持、消极的态度与人格模式等因素,都是最终能否导致抑郁症的直接诱因。
1.1.2 环境因素 产后是产母精神状态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易激惹,尤其是敏感问题,比如婴儿的性别与身体状况、婚姻问题、产母体型的恢复、缺乏必要的生活保障、以往有过产后抑郁症的经历、缺乏承担起承担母亲责任,特别是产时、产后往往相伴而生的各种并发症,其中难产、滞产、手术产都是产后抑郁症不可忽视的诱因。它们同时也都构成了诱发产妇产后抑郁症的辅助因素。
例如,在不同的物理环境中,人是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产后产妇一般处于室温较高的环境中(实验心理学的研究充分表明:气温也会提高人的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另外产妇经历阵痛、分娩,体力和精力消耗巨大,产后需要有充分的睡眠和休息,如若不然也都会成为诱发产妇产后抑郁症的辅助因素。因此产妇成为了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1.1.3 其它因素 实际上但从心理学相关知识就不难得出如此结论,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与产后抑郁症并无明显相关关系,由于被试者样本选择的局限与差异,某些专业论文中的实验结论显然都是错误的。这一点在国内外的很多研究中都得到了充分验证。
国内外的医学研究目表明: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机体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产后24h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即临产前胎盘类固醇分泌释放达最高值,产妇表现为欣快,产后分泌急剧减少导致抑郁:胎盘胎儿娩出,使来源于胎盘单位的激素突然减退,以及雌激素、孕激素之间的不平衡也是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
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产妇产后出现抑郁症状实属正常现象,50%~70%左右的产妇均会出现短暂的、轻度的抑郁症状,如:情绪激动、容易激怒、失眠、抽泣、自信心丧失或失眠等症状都是产后正常的生理反应与心理现象,这些抑郁症状大多均会在1周内自行缓解,而且将来也并不存在复发的危险。
一方面,需要加强对产妇及家属的宣传教育,加强疏导、劝解、说服工作,使其正确认识与对待可能出现的抑郁症状。尽量消除可能诱发、产生抑郁的“抑郁因素”,创造良好的生育环境。要加强围产期保健,不仅要重视围产期母儿的生理、生长发育状况,同时还应关注孕产妇的个性特征、分娩前后心理状态的变化,并根据不同的个体情况,结合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以期解除致病的心理因素,减轻心理负担和躯体症状。建立孕产妇心理咨询门诊不失为一个更有效度的预防方法。另一方面,对于轻度抑郁症状医患双方均不可掉以轻心、麻痹大意,需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尽量避免轻度抑郁症状转变成中度或中重度抑郁病症情况的发生。对于经常出现闷闷不乐、体重显著增加或减少、失眠或睡眠过多、坐立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有轻生念头等现象的产妇,要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
对于中度与中重度抑郁症的防治,目前最为理想也是最为有效的防治方法都是应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为主。虽有不少辅助治疗方案(例如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但总体而言产后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2.2.1 心理治疗 最为根本的心理治疗方案就是改变抑郁环境。一方面,怀孕前和怀孕中或多或少的受到过程度不等心理刺激的产妇,应在产前检查中注意及时收集产妇的心理信息,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转变错误的认知观点,尽量避免中度与中重度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另一方面,特别对于医院而言,应创造安静、舒适的产后住院环境。例如,加强护理工作的合理性与治疗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打扰,特别是亲朋好友的探视:落实陪伴制度,加强亲人的呵护照顾与劝解疏导(陪伴分娩有助于降低产后抑郁水平和抑郁症发生率)等。都能够让孕产妇以良好的身心状态去度过分娩,产褥期。
2.2.2 药物治疗 有过抑郁症病史的产妇,因怀孕期间为避免影响胎儿的健康,大多停止了药物治疗,加之自身身体条件的急剧变化,此类产妇应属于产后抑郁症的极度高发人群。对于复发患者,除心理疏导外,往往还需辅助药物治疗。一般沿用以前的药物治疗方案即可。
对抑郁症病状较重的产妇可以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预防,服用一些有效的抗抑郁剂。危重病人即出现严重自杀或杀婴倾向者可转至专科医院进行治疗。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丁秀君,曹禹.产后抑郁症的病因病机及预防对策[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8,17.
[3]王卫红.抑郁症、自杀与危机干预[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
[4]陈圣祺.抑郁症防治[M].上海: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2003.
[5][美]科尼斯·蔡恩.抑郁症[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香港: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2006.
[6]慎帼芬.产后忧郁症的病因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
[7]王爱兰,赵静,赵春梅.产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工企医刊,2006,19:3.
[8]陈燕杰,钟友彬.产后抑郁症[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0,16:1.
[9]张书芹,左津淮.产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5).
[10]金辉,杨文方.产褥期精神障碍的防治[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1,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