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春晖
高中英语教师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杨春晖
英语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要求教师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既要使其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富于创造性和开拓性,又要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体验参与,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内驱力,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那么,要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高中英语教师应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呢?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是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要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在课堂上要进行大量的问答、表演、讨论等形式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善于合作的学习态度;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互助、关心和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个体差异,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媒体协调课堂环境,创造一种轻松的气氛。教师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愉快的课堂气氛,轻松的学习心态,有趣的语言环境和积极的自我参与意识,能促进学生去获取最大限度的语言信息量。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要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气氛,创设最佳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
在英语课中,教师应当做的是教学生一种语言,而不是教给他们关于语言的知识。要培养的是使用语言的人而不是语言学家,是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而不是谈论这种语言的人。英语教学的一个主要误区是把英语看做与历史、地理、物理、化学一样是一门知识课。而事实上,学习英语是学习语言运用,即言语。也就是说,英语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没有注意到两者的区分,是当前英语教学的弊病之一。英语教学长期摆脱不了耗时较多、收效较小的局面,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是在教语言而不是教言语,由此造成学生的学习往往只停留在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上。但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不是靠掌握语言知识,而是靠语言实践,即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对英语语言进行感受——领悟——积累——运用。
因此,英语教师必须确立言语本位的课程观:英语教学是以言语内容为中介,使学生获得言语规律和技巧的教学活动;英语课的本质是通过开展言语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言语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必须有计划,有目的,有一定的目标。活动的设计是要求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所学的语言知识达到牢固掌握和熟练运用的程度。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地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而进行。而教学改革的听说读写必须贯穿于其中。经过这几个环节后,必须要让学生清楚地知道教学内容,他们要掌握的重点。
有趣味、有吸引力的东西使识记的可能性几乎增加一倍半。兴趣是教学的潜力所在,兴趣的培养与教师的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是分不开的。教师应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全体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改已经对教材进行反思与重建,教材不再是教师的圣经。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尽管新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活动和任务,也配备了丰富的辅助资源,但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学习资源,整合学习资料。在英语课堂教学步骤设计中,必须考虑这一点。
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活动的方式,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在这样的课堂上,“双边活动”变成“单边活动”;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支配学、控制学,学的独立性丧失。
新课堂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课堂教学方法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与学的现代理念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新方式。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086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林南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