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燕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张海燕
教育学家杜威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改变了。”因此,在环境创设上,紧紧围绕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习惯这一主题,精心设计、大胆尝试,通过美化自然环境,优化社会环境,净化心理环境,努力为幼儿营造一个轻松自然的教育氛围,对幼儿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1.1 优化客观环境
在室外环境创设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将各种好行为、好习惯的要求同幼儿喜爱的卡通形象结合起来,张贴在墙壁上、各种设施旁边,在赏心悦目的教育氛围中,随时随地地提醒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在幼儿园花坛、草坪、滑梯等处设置显目的“花儿好看我不摘”等温馨提示标语,让孩子回归自然、感受自然的美,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1.2 净化心理环境
心理环境是幼儿身心健康不可忽视的方面,把真诚的爱和合理的要求结合起来,尊重幼儿,主要表现为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水平;尊重幼儿的人格,循循善诱,以正面教育为主,切忌吓唬,鼓励帮助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如在幼儿生病时机,组织幼儿向生病的孩子进行语言慰问,或把自己的零食送给他,让他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并产生心理需求。面对幼儿的正确行为,教师给予认同、赞赏的积极评价;面对幼儿的过失行为,教师给予关心与期望的评价,使幼儿在宽容、理解中自觉地改正过失,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随机教育就是针对日常生活、集体活动、游戏随时出现的问题,根据情况的变化实施养成教育。幼儿在一日生活中,情况不断出现,时时都有“问题”,所以要随机教育,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把握好教育时机。
2.1 集体教育活动中的随机教育
教育契机在各类集体教育活动中是大量存在的。例如在教育活动中,有些孩子不能安静听别人发言,而是不停地喊“我我我”。这时是培养孩子自制力的良好时机,可以引导孩子讨论:“你也想说,他也想说,我们究竟听谁的?”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好,马上坐好,教师应及时强化幼儿这一正确行为:“你们能管住自己,认真听别人讲话,真棒。”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自我控制、自我约束。
2.2 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同样存在着良好教育契机。例如在常规盥洗中,教育幼儿按六部洗手法洗手、排好队、节约用水等,吃饭时不挑食、不浪费等,睡觉时不吵闹、安静入睡等良好习惯。当个别幼儿犯规时,要及时提醒,逐步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使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常规习惯。
2.3 游戏中的随机教育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由于缺乏自信心、责任心、自制力等,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往往产生矛盾冲突。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些时机,对幼儿进行教育。例如,两个孩子争抢玩具吵了起来,教师心平气和地对他们说:“玩具只有一个,你们两个都想玩,怎么办呢?”结果两个孩子又谦让起来。可以建议他们轮流玩、共同玩等,使孩子在游戏中学会谦让、合作、分享等良好习惯。
在幼儿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们能把孔融让梨的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这些现象表明,以往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只注重了知识的灌输,让幼儿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因此,在对幼儿进行好孩子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中,在注重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情感挖掘。
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仪表、行为对幼儿思想品德的养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经常会听到孩子们说“这是老师说的”“老师就是这样做的”。可见,幼儿把教师当做自己最直接的学习榜样。因此教师必须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的言行和行为习惯,要求孩子做到的或目前孩子还不能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努力做孩子的表率,耐心倾听他们谈话,了解他们的想法,再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的配合,会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也会对幼儿园教育产生抵消作用。因此,要定期举办家长半日开放活动、家长问卷调查、发放家园联系手册、大手牵小手等活动,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共同为幼儿建立一个和谐、融洽,健康向上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家庭中得到延伸和巩固,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0.3969 /j.issn.1671-489X.2011.10.079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迎宾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