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宇飞
2010年底,北京市提出“加快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的总体要求。2011年北京市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正式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作为北京市“十二五”期间的重要任务,研究人文城市理念与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的关系,对于实现这一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汉语中 “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易·贲》:“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中 “人文”所指称的,就是人类的基本活动和精神生活轨迹,并与其世间教化作用联系在一起的;在古希腊的知识体系中,“人文”则是将人的存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创造置于中心地位的学说,西方文化中“人文”的含义,是通过对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领域成果的习得与观察而得出的,是对那些影响人类文明最为深刻的观念形态的理性总结。[1]
在上述这些涵意的基础上,我们将“人文”概念移植过来,从人文的角度观察和解读城市发展,即形成了人文城市理念。这一理念也可以进而延伸为关于城市发展质量的多个评价维度,如人文景观、人文环境、人文素养、人文关怀等等。这一理念体系要求从决定城市发展质量的最深层因素入手,深入考察决定城市发展品质和人文素质的关键要素,剖析决定城市发展路径的支配力量及其构成机理。把握人文城市理念,使我们研究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就有了多维观察角度与方法。
在城市学专业研究领域中,人们早已将人文学方法应用于对城市成因、城市要素的组合与构成机理、城市功能解读和人口素质构成分析等方面的解读上。其成果多集中在人文地理学、人文历史研究、城市功能研究、人文教育等学科和研究领域里。依据这些研究路径,人们从解读城市生活需要入手,对人文城市的理念,作出了较为全面的概括,从而使人文城市理念有了最基本的要点或内涵。正如城市学者指出的:“比如自由、快乐、尊严、情爱、创造、自我超越等等。这些东西不是为了其他东西而存在,相反,生活中没有了这些东西,就等于失去了可以追求的内容。”[2]这里强调的就是“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它也是人类发展进步的目标与内核。但在我们这里,还需要对专业化研究,作多方面的分析和分解。我们所说的把北京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并非是将专业研究给予简单的转化,而是要根据中国和北京的总体发展战略要求,按照新的历史环境和世界发展总体态势,作出我们的进一步阐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宏伟目标,是需要有从理念到实践的全面、具体而翔实的新的解读,并将它贯穿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整个进程的。
我们共同接受的一种理念认为,城市是人的物质家园,更是人的精神家园。而这样的理念必须是通过城市的文化特质、文化实践和文化属性体现出来。
1.适应城市人群基本生活需求的理念
虽然城市生活不是简单地循环往复式地满足人类的基本生存需要,也不是一般地实现人的生理需求意愿,而是高质量地、全面地不断提升品质内容,以满足人的多样化的生存和发展需求。但是,城市必须依据维护人的生理安全、社会安全、有效应对各种自然灾难、传染性疾病和环境污染以及社会心理安全等进行城市设计,为人们提供有效的社会安全保障,从而体现人在城市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城市的趋利避害功能,这是人文城市理念的最基本的起点。
2.适应城市人群社会发展需求的理念
人在城市里生活其社会发展需求更为重要。人们在城市中需要找到更好更多的学习知识、增长技能以及工作和谋生的机会,即个人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为此,城市必须结合城市的整体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为每个希望获得工作和发展的人,提供多样可能性和人的尊严。这不仅仅限于就业,而且体现为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和人的权利的实现。作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其身份和价值需求,是最能体现现代城市的文化需求指向。因此我们在设计城市形态和城市制度的规划时,尤其要重视这文化需求指向。
3.适应城市人群精神价值需求的理念
对于现代城市而言,最为重要的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的精神价值需求的实现。因此,人们的自我尊重和相互尊重等需求,必须在相应的城市设计和管理中得以充分实现。人们发展的根本目的,都是寻求高质量的生活和美的生活内涵。因此,如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完整性需求,则是城市社会建构的核心目的。城市要以文化产品、环境美学设计、文化场所设置、审美感受评价和传递、文化讯息的传输与通畅的保障等,去满足人们的精神及审美需求。
其实这些基本类项并不能完全涵盖城市文化生态的全部内容,比如人的想象性需求,人的多样性的表达需求和情绪宣泄等,都难以包括在上述类项中。对于当代社会而言,这些类项也需要不断充实新的内容。正如美国著名城市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总结的:“古往今来多少城市又莫不是起于人类的社会需求,同时又极大地丰富了这些需求的类型及其表达方法。”[3]人文城市理念中的城市文化发展方向,当然也必然是北京的城市发展方向。
上述人文城市理念的基本内容也就是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共性要素。
人文城市理念承担着内在精神支撑的关键使命,特别是以“世界城市”这样最高量级的城市标准去衡量北京市今后发展需求和发展质量时,人文内涵的支撑性作用和意义是无可替代的。在城市发展中,让人民重新认识自己所在城市真正的、具有独特存在价值的文化风貌和文化魅力,并使之成为构成城市品牌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实践人文城市理念的核心目的。按照城市学理论的经典说法,城市也是一种复杂的“类”生命体系,与自然界的生命体系相比,作为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存在着的城市,其构成机理的复杂程度和模糊程度,是自然界不能企及的。当我们将这些庞杂的多项内容,用“世界城市”加以整合时可以清楚地看出,在漫长的城市发展历史过程中人文城市理念及其实践,起着最为关键的作用。人文城市的理念还非常强调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交流,强调促进人与过往的所有文化历史的交流。这样的交流,会成为美好城市生活的重要内容,这些人文情怀会让城市充满家园的温馨,成为关乎城市品质的最关键因素。因此,有效、有机、有序地将人文城市理念,转化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具体内容,能使我们真切感受到这座城市生活的美好、幸福和充实,并将这种感受有效地转换为文化创造的动力。一个有着完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生活质量的城市,才能称得上是“世界城市”,只有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能宣布已经完成了人文城市理念与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有机结合的历程。
驱动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源泉,既在于人类对城市生活方式、城市功能质量等客观需求,也在于利益机制的驱动。传统的城市形态和城市功能,是它所处的时代的人文理念的集中体现,而今天的城市,则必然要有新的时代性人文含义和外在形态要求。无论是传统的城市人文形态,还是现代的城市人文形态,它们都包含着对人的时代性发展要求的真实回应,当社会形态发生了根本转换,人们的生存、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时代性迁延时,整个城市的人文生态,就会随之发生内在和外化的整体性转移。对此,有一位学者概括得很清楚:“前现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所以矛盾冲突,是因为在从前现代化到现代的社会变迁中,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导致社会的价值取向发生根本变化,从而必然造成文化系统的重大变迁 (文化的核心在于一套价值标准)。”[4]因此,人们能清晰预见到,并能准确地描述出城市发展方向,是以“文化发展是人类现代化的目标之一,也是所有城市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保障”[5]为基点的。这实际上指明了城市发展的根本方向。
我们以人文城市理论框架来理解中国城市发展的理论与实践,有必要先梳理一下已经发生的历史性巨大迁延的人文城市要义,然后再以此观察中国城市发展中的诸种问题,就能产生新思路、新方法。
1.努力建构开放形态的新人文集聚效应
所谓人文集聚效应,是指在城市发展的历程中,城市借助所在的特定地理区位优势而形成的文化吸纳优势和历史文化积淀,从而使它能够不断地吸纳和集聚相当范围内的人才、文化、资金等,并对所吸纳的文化成果和经验,不断地实施收藏、保护和加工功能,由此产生“文化增值”现象,形成文化示范效应和文化辐射效应。这就称之为城市人文集聚效应。好的人文集聚效应,会促进一座城市成为特定区域内的文化中心和注意力核心。在当今中国的城市发展中,除了要完成大量的人口市民化外,更为重要的是,要完成文化观念、功能、内容的整体更新转换,形成新时代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人文集聚效应。正如北京市领导指出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国际城市的高端形态,是聚集世界高端企业总部和高端人才的城市,是国际活动的聚集地和对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因此,北京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过程中应将人文集聚功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
2.认真看待文脉延续中的文化建构功用
人文城市所包含的实用性功能,是通过多种平台和载体得以吸纳、加工、展示和推广的。城市学家通常把承载这些文化内容和功能的实体形态,称为文化建构。中国特色的城市文化建构体现为:中国元素明确的,历史讯息清晰的城市建筑、街道、街区、社区的整体机理,以及相关的文化风貌。其特有的城市人文功能,是通过其独具的“人文尺度”特色得以表现的。它们是承载城市文化内容,记载着我们独有的文化讯息,进而实现新城市功能的非常重要的文化实体性要素。新的城市功能应该以历史文化要素为基本依据,实现吸纳文化成果,承载城市生活,展示文化内涵,拓展新城市功能的目的。中国的城市建设,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前推进,我们要十分重视今天中国城市的“有意味的文化建构”。我们要学会有效运用人文理念所要求的文脉延续特性,突出北京历史文化优势,调动全社会资源,为北京的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构,增添丰厚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
3.充分发挥内涵拓展中的文化品牌效应
城市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特征,是历史积淀的结果。城市文化品牌概念,则是当代城市发展的结果和主题。城市化进程启动后,参与到这一进程中的世界城市,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纳入到发展竞争的格局中去了。因而,在竞争发展的语境中,城市品牌和品牌推展,就成了关系到城市发展前景的新主题。所谓城市文化品牌,主要包括城市整体形象、市民素养与行为、规划设计、管理制度、文化产品、节庆演艺活动、城市领导的文化意识与城市的文化精神和目标等多种元素。对于中国而言,城市品牌是全新的话题,也是我们考虑城市发展质量时的关键要素。对于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而言,我们需学会将城市文化品牌效应发挥到极致。促进城市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要有清晰的实现路径。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梳理文化资源,并把北京历史文化优势有效转化为文化资产。
4.努力夯实并不断丰富城市的品质价值
人文城市的建构目标,是建设生活充实、社会和谐、秩序良好、竞争力强、环境优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居聚落形态。这对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有着十分重要的启示。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城市的人文构成质量和生活内涵的丰富性要求,始终是各国城市建设者和管理者都十分关注的核心问题。如果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只注重经济指标高低和外在的光鲜靓丽,而失去了对实质构成内容的要求,没有了对高质量、高品质社会生活的追求,城市就只能是一个枯燥运转的机器。人们在城市中的活动,也就只能周而复始地重复简单的谋生劳动。这是与人类文明进步要求和人文城市发展目标相违背的。所以,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过程中,尤其应该重视为城市注入丰富的文化内容,因为世界城市必须要有坚实的城市品质来支撑,而城市品质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做保障。
5.适时完善大众共享的文化生产机能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人们日益增多的文化意愿正在形成。在城市生活中,随着技术进步和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也在日益增加,文化的需求也必然随之增长,而人文城市的一项重要功能,就是进行文化生产和文化创新劳动,以适应大众的文化需求。在城市化的推进中,为了适应文化“共同消费”现象的出现,文化产品的规模化复制、加工、推展就成为了主体形态。因此,我们要把文化生产和人文城市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以适应城市内在文化功能构成的时代变迁。当今,城市的文化生产能力和生产水平,正在日益成为评价城市发展质量的关键性指标。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过程中,我们要极大地激活文化生产力,不断产出丰富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的不断生长的丰富文化需求。这也必然会产生广泛的世界性影响。
6.全面认知并广泛传播人文教化功能
城市是实施人文教化和传播的最重要舞台。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对人类文明的传播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带来了文化教化和传播的革命性变革,城市的文化教化和传播功能作用愈益突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也要充分运用和发挥这一重要的教化功能。我们同样需要有效地实施和运用城市文化的教化、展示、传播、吸纳、传承等诸种功能,使其传播规模、传承方式、传播质量等效能充分发挥出来。在城市文化功能中,人文教化与传播功能是构成人文城市内在质量的关键性因素。北京是中国人才密集度最高的城市,在文化传承和教化功能发挥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充分发挥这方面优势。但与世界一些大城市相比,北京在这方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把北京建设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是一个宏大的整体战略。它是通过并依靠确立各个领域的城市发展目标来实现的。尽管有多样的发展目标和多样的实现路径,但是使北京实现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充分体现世界城市功能的人文追求目标,应是最根本的目标。前已述及,人文城市理念既形成于人类城市历史演变的实践中,也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下,发生了明显的形态转换和内涵变迁。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过程中,我们应始终关注城市发展的最深层的人文内涵。全面继承人类社会尤其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好的经验,有效保护城市文化遗产,传递丰富的人文劳动果实并使之成为当代人们的基本追求。我们要以创造人民的幸福生活为根本目的,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发展模式为目标追求,以当今城市生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包容性为参照系,打造世界城市。而这一切离不开以人文城市理念为文化支撑。
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必定是和谐城市。而要把北京建设成和谐城市这是很高的目标和要求。从文化层面上看,就是要处理好诸多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特有的矛盾,如全球化与民族性、自由与秩序、活力与规范、多数人与少数人、高效率与慢节奏、喧闹与宁静、庸常化的世俗与艺术化的生活等多种多样的矛盾。而在处理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凸显了人文城市理念的价值和意义,因为人文城市理念要求保障人民文化权利的充分实现,要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拓展广阔的文化传播空间和渠道,满足人们日常文化生活需要和长久的文化享受愿望,对外充分展示一个城市文化魅力。而要建设和谐城市就要加强和谐文化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建设,提升城市的内在聚合力,提高城市的运行效能。努力促进城市居民的精神沟通与文化交流,促进各类人群的文化融合。以人文精神作为城市治理的核心,形成高效、人文、公正的城市管理体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的正常活动为核心,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维护城市社会的整体和谐,从而真正实现人文城市理念上的和谐城市。
无论是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要求,还是积极参与全球性的城市发展竞争,重视城市文化特色建构,都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追寻中国城市发展历史,可以看到:“当西方城市规划科学尚处于粗放阶段,我国早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业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具有华夏文化特色的城市规划体系,包括城市规划理论、建设体制、规划制度以及规划方法。这是世界城市规划科学领域中较早形成的城市规划体系。”[6]这既是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历史参照,又是应当加以深度开掘的中国元素。在经济全球化冲击下,要努力保持中国元素的长久活力,并在新的城市发展格局中为拓展中国元素开辟出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中国元素是通过一个个的具体形式得以体现的,比如,中国特点的人文风貌与精神气质、市民文明习俗与素养、特色文化产业与特色文化产品、节庆仪典活动、中国特色的场所标识、服饰妆扮等,从而构成了完整的文化元素序列。开掘城市的中国元素提醒我们,当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应该更为注重城市风貌的中国式建构,以展示特色鲜明的中国城市形态和城市形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要实现整体和谐、历史完整和城市个性的完美结合,实现文化保护与利用、古城改造与复兴的完美结合。在这前提下,不断建设与社会、政治、经济同步繁荣的城市文化。当然,在这过程中“中国元素”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自身也会相应发生重要变化。
在我们把人文城市理念付诸实践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丰富的城市文化有助于带来人才集聚、旅游资源开发、外来资本进入,进而推动城市快速发展。”[7]因此,突出文化价值与人民生活内在关联性,提升城市的生活质量和文化品味,是中国特色城市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一实践进程中,我国城市必须完成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传统承接的使命,同时,要努力培育文化创意劳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为更多的人民大众提供优质、多样、丰富的文化生活选择,使城市化进程注入文化内涵。城市化绝不仅仅是完成了人口数量的转移,如果没有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的全面提升,没有城市文化风采的充分展现,这就不是中国特色城市化。
在推进中国特色城市化进程中,要特别重视塑造城市精神,因为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指南。城市精神是城市人群的意志、观念、性格、情感、准则等的提升与综合。城市精神决定着城市的形象特征,它是城市的精神依托。北京在其漫长而独具特色的城市发展历史中,积累了极为丰富和多样的文化故事,有着独特的城市风貌特征和人文积淀,也包孕着深沉内敛、大气磅礴的精神气质,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历史发展中应该被更完好地开掘、激活并进入我们的精神世界,成为推进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持续的强大动力。
注释:
[1][美]罗伯特.C.拉姆著,张月、王宪生译.西方人文史[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1.
[2]许江主编.人文生态[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8:6. [3][美]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3。
[4]徐千里.创造与评价的人文尺度—中国当代建筑文化分析与批判[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23.
[5]叶辛、蒯大申主编.城市文化研究新视点—文化大都市的内涵及其发展战略[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4. [6]贺业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3.
[7]张悦、张燚.城市品牌—理论、方法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