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中职隐性德育课程建设

2011-02-20 16:00江岚张廷选刘晓雯
职教通讯 2011年12期
关键词:校友隐性校园文化

江岚,张廷选,刘晓雯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223005)

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中职隐性德育课程建设

江岚,张廷选,刘晓雯

(淮安市高级职业技术学校,江苏淮安223005)

中职校园不仅是一个学习场所也是文化传播和道德教育的基地,因此,以中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视角探索隐性德育课程建设,希冀能与显性德育有机互补,增强中职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力。

中职;隐性德育;课程;校园文化建设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精神,落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教职成[2009]11号),国家教育部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关于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教职成[2010]8号)中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学校形成务实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以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为原则,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需要。2011年1月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再次强调: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拓展德育途径,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载体,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开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资源库。鉴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效果的实然之境离德育的应然之意还存有一定差距,笔者认为,在加强中职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一如既往地加强显性德育工作,还要对隐性德育的各种资源加以研究、开发、利用和优化,以期与学校显性德育有机互补,发挥德育效能,增强中职校园文化的教育影响力。

一、隐性课程及隐性德育课程

(一)关于隐性课程

美国教育家、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于1968年在其专著《课堂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分析了学校气氛和教室环境,认为学生不仅从学校生活中学到文化知识,而且从学校的章程制度、活动等非学术课程中获得价值、态度、动机和心理上的成长,杰克逊把这种“非正式的、潜在的、暗默的文化传递”称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这是隐性课程作为术语首次正式提出。之前,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J.Dewey)曾在1916年使用了与隐性课程相近的“连带学习”的概念,并认为是伴随“正式学习”而产生的,即指学习中自然而然产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在其著作《经验与教育》中有过阐述。作为广义的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或称为隐蔽课程,相类似的术语诸如潜在课程Latent Curriculum、隐含课程Implicit Curriculum、内隐课程CovertCurriculum、无形课程Invisible Curriculum、非正式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Unofficial Curriculum等)是相对于学校显性课程(ExplicitCurriculum或Manifest Curriculum)(显性课程也常被称为常规课程Regular Curriculum或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而言的一个概念,它不是在教学计划中反映,也不是通过正式的教学进行,通常隐蔽在学校和班级等各种环境和氛围中,主要包括:(1)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2)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3)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校纪等。隐性课程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促进或干扰。鉴于隐性课程往往是从多角度、随时随地地释放出教育能量,其对学生在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方面的影响也具有难以预料性。

(二)关于隐性德育课程

隐性课程展现了班级课程中以前未获认可的成分,还提醒我们注意到起重要作用的但却未被发现的各种方式,对隐性课程的研究不仅为隐性教育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也为隐性德育、隐性德育课程概念的提出带来了有益的启迪。学校隐性德育“作为一种独立的德育形态,是指通过社会和社会关系结构的各种环境有意或无意、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给受教育者的非规定性的信息影响活动,是隐性课程的一部分”;隐性德育课程是课程的一个下位概念,它没有课程大纲、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等要求,不是学科意义上的课程,它是教育者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活动,通过受教育者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使其获得良好品德经验的教育因素。较之于显性德育,隐性德育课程的实施方式和机制是间接的、内隐的、渗透式的,关注学生的情意发展,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隐性德育绕开了学生的意识障碍,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载体的隐蔽作用。例如,学校教师对技能训练的积极筹备、对创新精神的鼓励措施等,这些优质的隐性德育课程都将有利于启迪学生心智、激发上进心。当然,脏乱差的教学环境、不公平的考评制度等劣质隐性资源也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相比较显性课程而言,隐性德育课程的开发和利用的难度都比较大。

二、校园文化建设视阈下中职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路径

中等职业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育人为本的原则,结合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体现职业教育特色,从物质类、制度类和文化类隐性德育等资源入手,发挥其陶冶、凝聚、约束等作用。

(一)器物层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在隐性德育看来,校园景观是学校物质文明建设的一个侧面,运动场馆、实训场地、人文雕塑乃至于第五立面(天花板)、第六立面(建筑物顶部)都是德育资源,都能诠释并传播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物质层面上的隐性德育资源建设推进了德育主体的外在和内在的结合和互动。

(二)制度层面

制度层面上的隐性德育资源包括学校规章制度、教学与学生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等制度,反映教育者的思想观点和培养意向,渗透着中职校的道德要求和教育意志,对个体的行为规范、文明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形成来讲既是刚性化的命令也是柔性化的舆论导向。当前很多中职学校让学生参与管理制度的制定,使制度制定者中学生“缺席”的状况得到改变,这种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的校园氛围有助于唤醒中职生的自主意识。不过,假如学校制度的制定得不合理或执行得不够公平公正,也会对个体的道德品质造成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三)精神层面

学校的历史传统、价值体系、理想信念、人文氛围、校风学风等,是精神层面上隐性德育课程建设的核心载体,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深刻而稳定地反映出学校的精神文化氛围,最具凝聚力、向心力,极具渗透力地给学生注入道德信念,使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1.中职学校的校园风气。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校园风气是学校的精神体现。拼搏进取的校风、和谐团结的班风、比学赶帮的学风、严谨务实的考风等,是长期形成价值、言论、行动的共同倾向,是精神范畴内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让学生情感得以净化、兴趣得以生发、思想得以升华。

2.中职教育工作者的师德与人格因素。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学生眼里是一尊特殊的雕像,教师的语言、服饰、知识水平、教学艺术、人格修养等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要爱生尊生,高尚的师德师表能促进良好教风、学风、校风的形成。

3.师生、生生、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方面。梅贻琦先生说过:“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同心协力的伙伴关系,能增强教书育人的实效。

4.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精神隐性德育课程的重要资源,也是中职校德育的重要途径,应积极发挥其正向引导功能:(1)借助节庆主题促进文化自省。在当代多元化文化语境背景下,要植根传统文化母体,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都是培养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时机;在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等日子里重温入团誓言、聆听英雄人物的报告、主旋律歌曲大家唱等活动,有助于深化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结合世界主题性节日,如世界读书日、世界人口日、世界环境日、国际禁毒日等,让社团成员开展社会调查或志愿者服务等活动,有助于增强中职生的社会责任感。(2)汲取地方特色文化的营养。独特的水土孕育出独特的地方特色文化,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更多是蕴藏于民间习俗之中、凝固在残垣断壁之上,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中职生来说,讲一句家乡方言、说一件本地的新鲜事、颂地方一位乡贤名人、读一篇本土作家的文章、诵一首赞美家乡的诗词歌赋、做一道地方风味的特色菜、拍一张有家乡风光的照片、唱一首赞美家乡的歌曲、看一部跟家乡有关的电影或电视剧等,更能深入了解地方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更亲近脚下这片热土。因为懂得,所以热爱。对国、省、市、县、乡的情况认识越全面,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热情就会越深沉、越真挚。(3)吸收优秀企业文化精髓。作为一种隐性的力量,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共同遵循的价值观,也是中职生为企业所录用必须掌握的规则。学生在有鲜明职业特色的实训环境中,体会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隐性要素,体会职业人的责任,促进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转变,恰如杜威所说:“最好的和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形成适当的关系得来的。”(4)开展校友文化建设。校友文化是学校精神的结晶,其根基在母校,成立校友会、挖掘校友精神资源、构建校友网络平台、开展校友文化建设,这是传承学校精神的重要载体。校友对母校的眷念、追怀、感激、反哺之情,杰出校友事迹报告会、校友谈校史、校友谈创业等是推介、宣传、发挥杰出校友的示范引领作用的有效途径,也最能打动中职在校生,是中职校隐性德育中最让中职生感到亲切的资源之一。

江岚,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第二语言习得;张廷选,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刘晓雯,女,高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

G712

A 文献标识码:1674-8522(2011)12-0015-03

[责任编辑 秦涛]

猜你喜欢
校友隐性校园文化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学习校友大名人 争做校园小名人——澄江中心小学以校友大名人引领校园小名人成长
校友风采
浅析书籍设计中的“隐性”表现
论高中语文隐性知识教学策略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校友风采
“互联网+”校友资源开发探索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