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教学回归到生活的原点

2011-02-20 14:49:19王绍平
中学语文 2011年1期
关键词:作文教学学生

王绍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作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写作本质上是一个生命个体的开发和提升,他们的生命在写作中得到了发展和创新。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思维能力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肤浅体会。

一、作文要回归到生活的起点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现在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写非己所思所感,语言贫乏,思路单一,文体特征不清晰”等问题。新课程写作教学必须直面并解决这些问题。因此,作文课要向生活“开放”,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自然、走向生活,培养他们关心社会、热爱自然、爱护生命、同情弱小的赤诚爱心。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学生的生活比较单调,加上住校的原因,接触外界的机会比较少。我首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周围的人和事,如身边的师长、同学及学校、班级每天发生的新鲜事。一次,我偶然发现教室黑板两旁的一副对联学生对得不好,在课堂上我及时向他们介绍了有关对联的基本要求和知识。后来,我又给他们介绍了公益广告、手机短信、串台词、班会主题词、请柬等常见实用文体的写作知识,让学生逐渐明白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平时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的道理,要留意周围的宣传标语、通知、启事、颁奖词等,养成随时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周末回家,我则要求学生通过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关注社区新闻、国家大事、世界大事,对它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另外,有了写作素材,还要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或一个道理,都是“完整”的,构思成文,则需要按照自己的旨意,设定某种形式,适当“剪裁”。

其次,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力,即“悟性”,要能从日常生活的普遍现象中悟出哲理,能从多彩的自然现象联想到纷繁的社会生活。“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这点可以从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加以点拨和训练。例如,学习冰心的《霞》,作者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得出自己独有的体会: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我就要求学生以抒情的笔触记录一次自己郊野踏青或登山玩水的活动,要求写出自己的领悟。总之,学生如果能透过题目或材料回归到生活中去,作文就会有自由、真实可言了。

二、广泛阅读,学会梳理积累的素材

“劳于读书,逸于写作”,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需要以知识的积累为基础,正如欧阳修所说:“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首先,我在平时课内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摘录课文中出现的好词佳句、古典诗词、成语格言、谚语警句等等,广撷博采课本语言精华,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其文学品位和审美情趣,选文富于文化内涵,文质兼美。我认为教材本身就有很多让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例文,我的做法是先向学生介绍相关文体写作的知识,如议论文、记叙性散文、戏剧、小小说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相关知识鉴赏课文中不同文体的文章,学以致用,写出符合文体要求的作文。另外在阅读中感悟、思考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语文教材中的材料进行梳理。

其次,我注重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进阅览室,多跑图书馆,走进更广阔的阅读世界。同时,作为语文教师,我每月也到图书馆借备一批图书供学生每周的阅读课上阅览。据美国心理学家克拉森研究显示:学生自发的兴趣课外阅读,比增加经常性写作训练对发展学生的能力更有效。学生的写作实际也表明,平时阅读多的学生作文占优势。例如,学习了冰心的散文,可推荐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学习了《罗曼·罗兰》这篇人物传记(节选),可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平时我也会向学生推荐像《读者》、《青年文摘》、《意林》、《小说选刊》、《作文成功之路》等短而精的时文杂志,以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大部头文学名著和畅销书,还推荐少年作家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郁秀的《花季雨季》、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等同龄人的作品,让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好习惯。需要强调的是,学生课外阅读是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自己所积累的作文材料进行科学的梳理,否则,学生积累的作文素材就会处于零散状态,写作文时不能迅速从记忆仓库中找到切合题意的材料,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哪些材料与作文命题有关。我在作文教学中就指导学生把自己积累的素材分为八类:(1)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谊;(2)描绘美丽的风景和感人的场面;(3)关注社会现实生活的热点;(4)热爱有格调品味的文化艺术;(5)阐述价值取向、素质、道德情操;(6)历练人生哲理、思想方法;(7)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8)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总之,只有通过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素材积累,才可能文思如涌,妙笔生辉。

三、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

传统的作文教学,更注重写前指导、写后讲评,其实这样无形中压抑了学生的才思,限制了他们自由发挥的空间。作文是个体精神劳动的结晶,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新课程作文教学不能像以前那样单从作文本身去评价其优劣,还必须考虑“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我认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课堂上要给学生“口头作文”的机会,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敢于敞开心扉,和同学、师长谈谈自己的感受。有一段时间,为配合学校举行的“语文阅读竞赛”活动,我在课前五分钟要求每位同学轮流上台谈自己喜欢的一篇美文、时文,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不少同学积极准备,都能谈到自己喜欢文章的原因,或语言或构思或写作手法,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鉴赏美文的能力。张志公先生提倡写“放胆文”,强调自主命题,自主立意,自选体裁,给学生更多的活动空间,让学生在写作上不受清规戒律的约束,自由地驰骋心志与才华。平时作文教学,我有时采用让学生自主命题的形式向同学们征集作文题目,要求学生出题时要附上话题材料、命题意图、写作要求和构思示范等等。即使是给学生题目或话题,我也不让学生立即动笔,而是让他们自由组合成12个语文学习小组(4—6人一组,定出小组长),给他们1—2天时间,课下分别去搜集材料,并列出思路提纲,作文课上大家交流材料和提纲,然后成文。“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可以使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学习交流作文构思,并结合自己构思作文的情况修改完善,同时还能避免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提高同学们选材构思的能力。

另外,作文要有“个性”,没有“我”就没有灵魂。上海特级教师程红兵指出:“作文即做人,人以诚为信,文以诚为本。失去了真情实感,文就如枯枝败叶一样,毫无生气。”我认为引导学生“写真话,做真人”,这也是新课程作文的根本要求和重要评价标准。2006年5月我指导我校王悦同学参加江都市“给爸爸的一封信”书信征文活动获三等奖,是我校唯一获奖的一篇作文。小作者写的不是赞颂父亲,而是指出父亲的不足,提出渴望父爱、希望父女之间能亲密沟通的建议,文章处处真情流露,写得十分感人。去年我辅导高一的庄倩倩、梅媛媛同学参加学校作文竞赛荣获高中组一等奖,他们的作文无不是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有自己精辟见解的文章。同时我还发现作文教学中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写作潜能的一个好办法。因为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写的文章被人认可,都有发表文章的欲望。每次作文,我要求学生认真对待,写得好的用电脑打印出来张贴在教室后面的白板上,让其他学生欣赏学习,以点带面,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分量和成功的喜悦。

四、更新理念,教学有方,提高教师自身的写作素质

学生有了写作材料,缺乏写作的知识,就好比拙劣的裁缝面对一块好布无从下手。事实证明,作文指导得法与不得法的教师,其学生的写作水平会有很大差别。梁启超说:“如何才能做成一篇文章,这是规矩范围内的事,规矩是可以教可以学的。”这里的规矩即规则。在作文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会写作文,借鉴、模仿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首先,教师要拓宽学生思维,精心选择让学生借鉴的例文。我的做法是精心选择和运用历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文,每种文体选择三篇以上例文,当中有正例,也有反例,让学生阅读、讨论,从而总结出常用文体写作的规则和注意问题;第二,在作文评改中,教师要把作文当成一个走进学生心灵的窗口,自己充当一个有思想、有热情、有爱心的朋友与读者,尊重一下学生的劳动成果,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例如,高三(5)班第11语文学习小组的组员作文基础较差,某次该小组合作写的作文用的素材很好,我便抓住这个闪光点在课堂上表扬了他们。从此,该小组对待作文的态度明显改变,连书写也变得工整多了。当然,面对学生作文涉及到的一些消极的东西,我会加以引导,而不会一棒打死。另外,作文评改教师不一定每次都要全批全阅,应该让学生也参与到作文评改中来。有时学生作文写好后,我要求他们在自己组成的4—6人语文学习小组内进行交流,朗读自己的文章,让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推荐出大家认为最好的2—3篇文章全班交流,并让佳作作者在全班朗读作文,让他们谈谈自己是怎样选材、构思成文的。同时也让同学们评评他们的优点与不足,并提出修改意见,群策群力进行修改完善。通过两年的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我体会到作为语文老师,要努力端正学生对写作的认识,以多变的教学元素,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作文方式去开启学生思想的汪洋大海,真正做到“文以载道”;第三,语文教师必须自己写一点东西,只有对写作有了切身体验,指导学生作文时才不会那么苍白无力,才会具体、切实,有可操作性。近年来,我坚持“下水”作文,常与学生同题同时作文,和学生共同交流、探讨写作之道。老师“传道授业解惑”,学生真正成了写作的“主人”。有时学生的立意比我写的要略高一筹,我不禁想起韩愈先生的《师说》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学无止境,我仍然需要不断努力探索,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以上四点,是我作文教学的一点体会,真诚地希望我们的作文教学能回到生活的原生态。

猜你喜欢
作文教学学生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7:50
赶不走的学生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 15:14:48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 14:03:59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