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语感能力的三个层次

2011-02-20 14:49:19周忠军王淑芹
中学语文 2011年1期
关键词:感性语言文字语感

周忠军 王淑芹

直感性、确切性、审美性是语感能力的三个层次,具有由低到高的层级性。语感训练分层次进行,能够做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科学训练,逐步提高。

一、直感性的语感能力

人们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一接触到语言文字,就能接受其信息、明白其意义,这就是直感性的语感能力,也是最基本的语感能力。语感能力与思维能力密切相关,直感性的语感能力,直觉思维处于主导地位,而直觉思维属于经验性思维,是人们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人们对语言的直觉,是通过语言实践,积累丰富的言语经验形成的。语文教学中,直感性语感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大量的听说读写训练,使学生尽可能多地接受书面语言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语言材料的意义,掌握语言材料的组合规律,形成敏锐的语言直觉。而在听说读写训练中,朗读与背诵是培养直感性语感能力最直接简便的方法。

朗读是心、眼、口、耳并用的学习方法,是“声”与“情”的统一。朗读时,对语言文字的感知与理解能够通过语气、语调的变化表达出来,同时,语气、语调的变化又能推动对语言文字的进一步感知和理解。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当首先善于朗读,并善于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读出高低、轻重、缓急的语气语调,读出文章的思想感情,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要求的那样,能够“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对于一些精要的好文章,就要反复朗读,熟读成诵,达到理智地了解,亲切地体味,使文章的内容与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使文章情感韵律浸透于自己的心胸与筋肉里,就形成丰富有效的语言材料积累和语言经验积累,就能在听说读写时,于无意间支配自己的思维和灵感,也就形成了敏锐的语言直感能力。

二、确切性的语感能力

语感能力强的人,在接受到语言文字基本信息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追溯到语言文字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从词语的组合搭配,句子的韵律、语调、气势以及文字出现的语境和表达的情境等,对其深层的和言外的意义,以及表达的有效性与合适性等各个方面作出全面判断,获得准确感知,这便是确切性的语感能力。确切性的语感能力,是最重要的语感能力,是语感培养的重点。语文教学中,品味语言的训练,是训练学生准确理解语言能力的基本训练,也是培养学生确切性的语感能力的基本途径。

对学生进行品味语言的训练,主要通过比较的方法进行,通常采用替换、增删、移位等方法与原词、原句进行比较,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把握语言的确切含义。比如,教学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一句,我们把“钻”字换成“长”、“冒”等字,让学生与原句作对比,学生就会感到,“钻”字不仅写出了小草生长得迅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还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受,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果把“偷偷地”这三个字删去,让学生和原句作比较,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就会感到少了许多情致和韵味。首先,“偷偷地”是说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小草就长出来了,让人产生春天突然降临的惊喜。其次,“偷偷地”这种拟人写法,会让人感到一棵棵小草如同调皮的孩子似的,产生可爱与喜悦的情绪。这些情味都不是其他字所能表达出来的。这样我们就品出了语言的神韵和旨趣,获得了较为全面的感受。语文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比较练习,能使学生养成品味语言的好习惯,既锻炼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和确切性的语感能力。

三、审美性的语感能力

具备了一定的语言修养的人,能够对生动传神的艺术语言,得到如睹形色、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产生情绪震荡,获得审美体验,这就是语感能力具备了审美的特性,达到了更高层次的语感水平。审美性的语感能力,主要是对文学形象与文学意境的审美感知与体验,必须依靠形象思维进行,通过联想与想象才能实现。《红楼梦》中香菱谈到对诗歌的感悟:“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这里,香菱正是调动形象思维,驾驭联想与想象的双翼,把诗歌中的意象同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入诗歌的意境,感悟出了诗歌的美妙,获得了审美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也只有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才能穿透语言文字的间接性,对文学形象和文学意境产生充满情感的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性的语感能力。读“云破月来弄花影”,只有让学生联想到月下花影种种人格化了的情态,才能感受到“弄”字用得传神;读“红杏枝头春意闹”,只有让学生想象到色彩艳丽、蜂蝶争舞、禽鸟争鸣的景象;才能感受到“闹”字用得生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父亲在爬月台时“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只有让学生想象到了这样的背影,想象到他吃力的动作、艰难的表情以及气喘吁吁的声音,才能体味到父亲甘为儿女奔波的情怀;也只有联想到父亲一生辛苦,老境颓唐,福无双至的人生经历,才能感受到这个背影的深沉,感受到他的困顿与挣扎,感受到作者百感交集的思绪,与作者一起潸然泪下。

猜你喜欢
感性语言文字语感
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变与不变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小题精练(四) 语言文字运用
小题精练(三) 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中学生语感的培养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6:08
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
甘肃教育(2020年6期)2020-09-11 07:45:54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新闻传播(2016年9期)2016-09-26 12:20:22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语感的培养
中学语文(2015年21期)2015-03-01 03:5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