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德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笔者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作用,始终以学生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把该由学生做的事情放心、放手、放胆地让他们去做。对学生好奇、求知、发现和探索的欲望,教师要给予极大的鼓励。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育具有主体性的人,人的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在于主体参与。
每一篇作品都表现了作家鲜明的个体情感和个人风格,这种独创性为每一个阅读个体提供了无限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种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放手让他们在学习中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勇敢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真诚地表露自己的感情,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课前注重预习。笔者坚持让学生做到“明、读、圈、释、分”五字诀,收效很好。所谓“明”,就是结合各个单元前富有文采的主题词,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要求。课后的“探究·练习”设计了课文的整体感知、语言品味、语文运用、探究创意等题目,可作为预习的纲要,这对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有极大好处。所谓“读”,可以是默读,也可以是朗读,要因文而异,灵活掌握。例如《十三岁的际遇》、《皇帝的新装》、《敬业与乐业》等篇幅较长的课文,宜以默读为主;对《春》、《月迹》等篇幅较短、辞章精丽、意境优美的课文则可反复朗读;至于诗词就更应吟诵了。所谓“圈”,指在阅读过程中,要学会圈点批注。一圈生字词(待查字典);二圈与预习要求有关的重点字、词、句(待分析);三圈出疑难问题(待质疑)。所谓“释”,即查字典,解释圈出的字词,包括进行注音、释义等。可将注释写在该词旁边,便于在阅读中读准字音、理解词语,从而加深印象,提高阅读效果。也可把字词的音义抄写在词汇本上,这样有利于词语的积累、归纳,有利于复习、写作时查阅使用。所谓“分”,指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结构进行划分,理清全文的脉络,使自己对课文结构有一个明晰的印象。这样的预习,学生应该可以做到有所知、有所思、有所疑、有所得,逐步养成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2.课堂注重引学。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及形式多样的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学生有自己的生活和对生活的理解,有他们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以自己的大脑替代学生的大脑,而应该是引导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调动情绪,激发想象,从作品中发现使自己动情的和开启自己心智的精神体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带有强烈自主性色彩的。阅读不仅是吸收,更是体现个性的一种创造。要实现这种创造,关键就在于我们教师的“放手”,还学生“自主”的权利。
语文课堂提问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的有效武器,又是教师开启学生思维的钥匙、调节课堂气氛的杠杆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催化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设计一些对理解课文有帮助又有情趣的问题,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参与探索研究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好的提问,可以创设师生对话的最佳环境,并进而延伸为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从而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效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
当然,课堂上老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发问。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行是知之路,学非问不明,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这些话都深刻地说明了学生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引导、热情鼓励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学生的这个变化过程关键在于教师要爱护、扶持他们的热情,对于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教师都要认真、善意地对待,善于发现和捕捉好的提问,并给以热情的赞扬与鼓励,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以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例如教授《只有一个地球》时,笔者这样启发学生:“读书贵在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无进,你想‘有疑’,‘有进’吗?那就仔细到课文中去找问题,找困惑。我们不提那些自己已经知道的假问题;不提只要一看书,就知道的浅问题。”由于笔者的启发强调提问方法的渗透,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因而避免了学生探究的浅表和泛化,学生们提出了一些诸如 “我们应该如何精心保护地球?”、“为什么前面说‘太可爱’,后面又说‘太容易破碎’?”、“为什么称地球是‘母亲’,是‘摇篮’?”等高质高效的问题。
初中阶段,学生形象思维活动活跃,表现欲旺盛。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课文内容,引进各种活动形式,如辩论会、赛诗会、模拟采访、知识竞赛等,努力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表现欲都能得到满足,保持愉悦的智力情绪。
如执教《明天不封阳台》时,可将《实话实说》栏目搬上讲台,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一人担任主持人的角色,其余同学为嘉宾,就如何看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问题进行现场采访。这一活动形式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还促使学生对课文主题进行深入地思考,使文本的思想性得以延伸。另外,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为学生开设了平等互助的学习场所和机会,创设了人人都能表现自我的条件。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个体之间可以更好地互相交流、互相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更有利于学生间的相互启发,从而共同探索、发现新的东西。所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能够创设一个很好的情景,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是有限的,课外活动却是无限的。教师还要勤于动脑,想方设法,开拓学生主体参与的空间,帮助学生养成主体参与的良好习惯,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向广度和深度拓展。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努力去挖掘、开发学生自主参与的天地,那么学生的自主参与习惯一定能够养成并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