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有效教学策略初探

2011-02-20 13:12:26上海杨轶臻
作文教学研究 2011年1期
关键词:文章作文生活

上海 杨轶臻

目前作文教学的现状,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相对于文言文、古诗词、和现代文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一直以来随意性较大。教学的时候,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也没有清楚的教学要求,缺乏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更别提有效的检验手段了。

第二,学生对写作文的积极性低下,效率也不高。从小学起,我们的学生就学会背作文套作文,而不是写作文,他们常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目的不明确。而教师批改作文,要么面面俱到,要么只打分数。讲评作文则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乃至错字别字和标题标点全方位讲评,没有讲评目的。貌似什么问题都涉及了,其实什么问题都没解决。

第三,由于训练的程序呆板僵化,并且没有检验效果的阶段性标志,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写作的激情和兴趣,作文训练的效果大多不佳。

第四,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一些与提高作文能力有关的课外活动如文学社团、文化名人故居考察等,正常开展都会面临到不同程度的阻力。

要想找到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必须从源头探究起。到底什么是写作?写作主要是一种技能训练,一种应付各种具体写作任务的心智活动,以及进行这些技能和心智活动训练的具体的言语交际的策略、方法和实践。而《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教学的要求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结合这两种要求,我对写作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首先,学生写作不是文学创作,学生写作是一种基本技能,因此不能用文学创作的标准去训练学生的写作。其次,将学生的写作水平训练到什么程度才是恰当的呢?最关键的一点是文章能写出真情实感,能够表达自己的独特体验和真切感受。再次,写作要与生活相契合,要基于生活,源于生活。教师只有理清了这些本质的问题,才能在观念上和行动上对作文教学作出有益的转变尝试。

一、多读文章

国外写作研究已经表明,单纯的多写并不能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且教师的批改效果极其有限。依据我这些年的教学,我总结了一条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那就是:多读比简单地多写更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成绩!

这里所说的“读”,不是指“阅读”、“默读”、“速读”,而是指放出声音并且带有感情的“朗读”。叶圣陶先生认为读书“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上口与耳才好”,也就是说调动多种感官共同工作,学习效果才会是最好的。

诵读是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诵读文章能够培养语文能力。古人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为我们明朗地揭示出了朗读的好处。中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大量熟读、记诵能给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因为语文是一门注重积累的学科,积累包括字词句的积累,语感的积累,语言材料的积累。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也应先以朗读为基础,让学生充分地读透文本,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感悟。诵读的对象,可以是美文,也可以是经典性的古文,更可以是成语和诗词。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语言,学生才能“厚积而薄发”。

那么,读什么呢?读经典名篇很重要,而读学生自己写的文章效果会更好。让学生读“经典”,但在学生眼力那些所谓的“经典”,无论是知识含量,还是美学深度,都距离太遥远。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及他们争强好胜的良性竞争心理,推荐同龄人写的佳作给他们,会更加能够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共鸣。

二、自批互评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的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修改的能力;凡为教育必期达到不需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使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精批细改,徒劳无功。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进行互相批改互相点评,既可以借此机会间接地扩大视野,吸取更多的写作素材,还可以调动并运用已学的知识,从构思立意,开头结尾,照应衔接,语言表述,乃至错字别字和标题标点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经过循序渐进的互评训练,学生对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就能够熟练掌握,鉴别赏析能力也提高了,并且会非常注重每一次的作文训练,因为舆论的力量会督促每一位学生提高作文质量。

在民主自由宽松的氛围下进行互评,学生会从别人的习作中受到启发:同样是一个老师教的,岁数阅历也一样,人家的文章为何题材如此鲜活,描写如此生动细腻,文笔如此优美,而自己却没同学写得好?当他们各抒己见,激烈争辩时,既锻炼了细读文章的能力,又提高了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既优化了思维品质,又调动全体学生(尤其是差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避免了教师评讲片面的弊端,又增强了作文评价的客观和公正性。

三、组织活动

文章应该是言为心声,为情而造文,而不是为文而造情。从本质来看:生活是习作的源泉。学生也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观察、体验并有所感悟,才能充实作文的题材库。教师应该让生活走进作文课堂,引导学生写生活化的作文。将教学活动置于生活背景之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主体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但由于我们的学生年龄尚小,人生阅历有限,课外活动也相对缺少,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为他们拓宽生活的眼界,把他们对生活的热情、思考、困惑、兴趣等引导到作文上来。

有意义的活动必须由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去创设。活动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既可以是校内活动,比如诗歌朗诵比赛、新闻短评、展示同龄人文章、辩论比赛,也可以组织一些校外活动,譬如参观博物馆,公园一日游,读书讲座,名人故居考察活动,名人访谈,品味水乡柔情,感受北国豪放,观世博、做志愿者。当学生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就不怕没有材料可写了。语文老师在整个活动中不是旁观者,而是组织者、参与者和评价者。老师是活动的发起人,而活动的轴心和最终目的则是学生。

四、下水示范

在野性非洲广袤的马萨马拉大草原上,狮子和猎豹永远处于食物链顶端,这与他们炉火纯青的捕猎技巧分不开。而这种捕猎技巧的代代相传,并非靠口口相授。小狮子跟在狮群的后面,观察着母狮捕猎的每一个动作,日积月累,通过模仿和实践,最终习得谋生的重要本领。大自然的生动实例足够启发我们,孩子掌握写作技能也需要一定量的模仿对象。实际上模仿是初学写作者不能绕行的路径,也是一种简便易行且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学生具有非常强的模仿能力,而学生作文模仿能力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我们每一个老师都知道,安排学生写作训练要以范文为榜样。但大多数教师只拿学生或课外的优秀作文作范文,而从没想到自己写一篇下水作文。教师写下水作文,可以贴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所谓教学相长,教师在写作的过程中就会更好地去思考如何给学生讲清楚写作的要领。当教师把“写”与“教”融合起来的时候,就会注意到学生写作时可能会出现的困惑和问题。我们都知道,教学原则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教师写下水作文就是教师为主导的最好体现。老师的作文如何注意遣词造句,如何立意构思,如何谋篇布局,学生都会极力去思考,并成为学生模仿学习的范例。但教师写作也要注意方法,要尽全力去写好一篇文章,并且还要符合《语文课程标准》中作文的基本要求。

五、作文教学的整体设计

应把作文写作训练铺设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周期中。在这个“周期”内,运用预设、暗示、铺垫、模仿、强化等教学方法,训练每一次作文具体的要求、方法、知识、技能等。所谓铺设,就是把作文教学埋伏、点拨、化解在课文阅读、课外阅读、生活感悟之中。可以给学生整体设计两年或三年的作文主题,比如:理想、友情、文化、宽容、生态、财富、挫折、实践,并且制定作文指导方案,有语言篇、修辞篇、结构篇、记叙篇、立意篇、创新篇等。

在如此有计划的指导下,可以有针对性地作出详细的训练点。这是一种宏观的超前的视野,有了系统的教学设想,清楚的教学要求,完善的科学的训练体系,以及有效的检验手段,作文教学不再随意,而是有矩可循。“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文教学只有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探究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来。

猜你喜欢
文章作文生活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学生天地(2019年33期)2019-08-25 08:56:16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
红批作文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特别文摘(2016年19期)2016-10-24 18:38:15
无厘头生活
37°女人(2016年5期)2016-05-06 19:4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