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宪奇,唐天龙
(1.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2.中州大学体育学院,河南郑州 450000)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石,是大学生快乐学习、生活的基本条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和保障。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自我国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20多年来,各地高校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2]。目前有对以全国大学生为对象的抽样调查表明,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出现抑郁症状、焦虑症状甚或存在敌对情绪的大学生所占比例均达百分之十以上[1]。可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仍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客观全面地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遵循科学的教育原则,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和途径,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健康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方式由教师主导转向强调自主学习,不仅要注重学习成绩,更要强调综合素质。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的变化使许多大学生难以适应高校的学习,最终导致学习成绩的下滑,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挫折,自信心下降,继而产生焦虑、自卑、失望、逆反等不良心理反应。大学生在学业方面的困扰主要表现在压力大、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成绩不理想、动机功利化等方面。大学期间,学生们逐渐由对前途的憧憬转向现实,社会的就业形势、自己的主观愿望、社会对自己所学专业的需求、自己的优势和不足等,都会引起他们的思考和权衡[3]。社会的竞争,就业市场的不景气,毕业生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改革方案的实施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较大影响,大学生的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逐渐加强,引发了对未来的不安情绪甚至焦虑,从而导致心理危机。
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渴望更多的人能理解自己,成为自己的朋友。然而高中时单一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保持在较为简单的状态。一些大学生对大学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多样的人际关系很难适应,往往产生许多烦恼。更何况大学生来自不同地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处在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闭锁心理,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不懂得交往的技巧和原则。一些大学生对人际交往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对友谊的渴求十分强烈,人际交往的期望值过高,由此导致人际交往的失败。目前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较差较弱,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事情,因而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一些不如意、不顺心的事情往往束手无策,难以适应高校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面对出现的新问题,大学生会出现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情绪是大学生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内在动力,是维持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4]。大学生的情绪丰富而且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常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情感问题是当代大学生最为常见的一类心理问题。大学生处在青春中后期,生理发育已经成熟,渴望与异性接触并交流,喜欢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再加上开放的环境,与异性接触机会的增多和缺少了家长的监管,使得他们对爱情的渴望比以往更为强烈。但大学生由于思想相对单纯,社会经验少,容易导致焦虑心理。由于他们接受的青春期知识教育不够,对爱情并无正确的认识,不能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妥善处理爱与被爱的关系,容易出现与异性交往的困难,有时还会陷入多角关系不能自拔,因陷入单相思而苦恼,因性冲动的心理反应等产生的心理焦虑、自责,进一步影响到自身的学习、生活和今后的发展,容易导致情感焦虑的病态心理。
面对日益凸显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逐渐被提上日程。心理咨询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它旨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格以及较强的适应能力,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心理咨询通常涉及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咨询师不仅要进行谈心,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和矫治。因此,学校应配备一支相对稳定,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具有丰富社会经验的水平较高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定期对队伍中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能熟练自如地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做好高校心理保障工作。
校园文化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良好的校园文化能使大学生形成乐观、积极进取的心理状况,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风潜移默化地优化着学生的心理品质,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校园人文景点的建设,即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将有助于陶冶大学生的情操,激发大学生的开拓进取精神,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另外,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充满校园空间,以陶冶其情操,净化其心灵。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高校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利用校园广播、网页、宣传栏或者定期的心理讲座等形式向学生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增强对心理问题的理解,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增强自我心理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受挫教育相结合,使大学生学会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懂得并学会自觉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顺利地摆脱“成长过程中的烦恼”。让大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学会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让大学生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发展;让大学生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未来,是民族复兴伟大使命的担负者。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形成健康心理教育对策,以使大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迎接未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申志英,李国军.转型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7-8.
[2]胡邓,王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71-74.
[3]安珊珊.大学生心理健康原因浅析及教育途径[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1(1):32-33.
[4]王卫平,薛朝霞,秦汇丰.大学生心理问题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22(10):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