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钱文艳
静物画源于欧洲,人们通常把17世纪以荷兰为中心的静物画视为其真正成熟的标志。发展至今日,人们对静物画创作的探索仍未停歇,可以说“静物画是一个古老而又恒新的课题”。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每一幅新画的创作都是画者在用绘画的因素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绘画艺术作为一种二维平面的艺术创作,有着它的局限性。如何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客观世界的三维性,一直是画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构图则是体现空间感的重要因素。构图,是指视觉形象在画面空间中的位置安排。构图有构成、配置、构造等含义,具体是指画家为了表达某种思想和情感,在画面的特定空间中,主动地、有意识地组织安排各种形象的位置以及大小、主次、呼应、对比等关系,以形成具有表现力的有机整体结构。画面结构是一幅作品个性化、形式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于构图,画家在创作中往往摆脱不了头脑中固定的静物组合模式,构图极易陷入单一、平板的模式,缺少创造力与感情。作为一位创作者,作画时首先要寻找到能够令自己有感触的对象,有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才能够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创作中;其次,要学习和研究带有普遍性、规律性的构成要素;另外更要培养驾驭和创造构图的能力,为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位优秀的画家都是从博采众家之长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独特风格的。静物画的创作要研究欧美古典绘画及现代构成法,但决不能生搬硬套,而要将二者和谐结合,还要解读卡拉瓦乔、夏尔丹、库尔贝、毕加索、籍里柯、莫兰迪等静物画大师的作品,在名家作品中寻找灵感,寻找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图式,更要学习大师的经典构图,要抽离画面呈现的色彩、肌理、光线等复杂的因素,使画面的图形结构凸显出来,这也称之为“解构”,有利于更好地研究画面的构成结构。
在构图时,应对形状、线条、动向、动势、明暗、大小、曲直、方圆、疏密、繁简、有无、虚实、肌理等对比元素进行有意识的组织调配,使某一元素占主导地位,这样就构成了作品的构图基调。一幅作品,只有在构图基调明确时,才具有完整性和独特性,并能彰显其个性特征。
如何创造性构图,是困扰许多画家的一个实际问题。在绘画发展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经典构图和个性化构图既可以供我们借鉴和学习,同时又给我们对构图的再创造增加了难度,因为这些构图样式在我们脑海里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必须“破”掉常规的思维定势,才有可能重新建“立”新东西。反常形式的解构是“破”。这里面解构是对结构的消解,反常是对正常的消解,而“立”则是超常形式的重构。“不破不立”需要我们极大的勇气和智慧,需要我们提高主观能动性,培养构图意识,在取、舍、增、减、变等方面下工夫,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我们或许可以从大师的创造中获取灵感——塞尚把他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静物画。他的画包含了艺术的普遍规律。就创造性而言,他追求一种超越自然表象的内在的真实,为现代画家追求绘画本体价值开辟了新的道路。他超越了传统的透视画法,形成一种主观空间透视。在那些堆叠无数果子和衬布的作品中,构成开始显现。为了实现构图,需要对造型进行变形处理,画面均衡完美,有着严谨的结构和秩序感。
再有如阿利卡的《毛巾和被单》,画面上是常见的衣柜,但衣柜的竖线位置与横板的分割比例,正适合画面的构图美感。衣物形状和色彩的安排、黑白灰的安排,均具特色和美感,平淡中见新奇。苏珊朗格曾强调:“艺术反对一般化,反对规范化,而提倡那种虽然十分普遍却肯定会受到理论压抑的个性化的形式。”艺术家就是如此,他们根据个人的喜好与偏爱,在作品中重新建构起独具特色的形式语言,逐渐形成自身相对稳定、成熟的风格。
当然,新奇的构图不一定就是好的构图,而好的构图必定有其合理性。构图只有和理性与非理性、逻辑与情感完美结合才是成功的构图。这里面最核心的一点就是回归到视觉观察的纯粹形体的世界里,从中体会感悟,才能赋予构图更多的内涵与能量。意大利画家莫兰迪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他的静物是由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各种形状的瓶状物组合而成的。瓶子高低错落,黑白灰相间,画面的其余构成留给了形以外的负空间,这就留给我们无尽的想象和感悟。他认为越是简单、平凡的物,就越能从多余的诠释中解放。于是他描绘这些形状单纯的瓶子,进而回归视觉观察的纯粹形体的世界。可以说他画面中的形是“内省”的形,融入了画家浓浓的情感和深深的思索。他使再平凡不过的物体通过合理的组合、调配显现出巨大的能量,反映了整个宇宙的状态。单就这一点,他使静物画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这也是我们努力追寻的目标。
[1]赵勤国.绘画形式语言[M].黄河出版社
[2]马路.走向创新之路——西方现代绘画[M].岭南美术出版社
[3]张元.油画教学·第二工作室[M].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