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 蔡巧燕
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的点滴尝试
——浅谈农村的作文教学
福建 蔡巧燕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小学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对农村小学来说,大多数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闭塞的,循规蹈矩的小空间中,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课外读物较少,生活面窄,见识少,阅读得少,使得作文选材窄、内容浅、立意旧。因此,学生在作文时大多存在以下问题:觉得无内容,选材千篇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更有许多学生害怕写作文,甚至逃避作文,提笔就抓耳挠腮,半天写不出一个字。如何激发农村孩子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要观察,对于任何事物必须观察准确透彻才好下笔。”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留心观察,认真思考,便会发现乡土题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如喧闹的蝉鸣,无际的庄稼地,天然的动植物等,这些都是城市学生所没有的生活体验。农家特有的淳朴善良,令人着迷的农村游戏,多姿多彩的乡俗民情都是宝贵的素材。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所见、所闻、所感中写景记事抒发感情,养成平时写观察日记的习惯,不断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一来,学生就能体会到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由此他们的作文题材会更宽、更广、更有新意,不再为没什么可写而烦恼。如写一写家中养的鸡,教师可引导学生观察鸡吃食、鸡打架、鸡下蛋等情景,帮他们列出观察项目,学生就会有目的地观察,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说了。让学生每天回忆发生的事,说一说、议一议,久而久之,学生就知道什么事是有价值的了。事不在大小,而在事情的内容。指导学生写自己熟悉而又真实的生活,而不是写那些“虚构生活”。让学生知道,说真话、写事实、叙真情就是作文。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学生能写一般水平的作文了,如果还停留在单纯的描摹事物的形状、颜色、用途或叙事过程上,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又不能吸引学生。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任思维驰骋,想得越新奇越好。有些课文表面已结尾了,但深思却蕴意深长,此时教师恰当地因势利导,便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捷径。
如教学三年级《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先让学生们自己说:“主要写小兴安岭的什么?”再让同组互议。使同学知道:主要写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教师就此引导:”抓住校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展开自己的联想,进行描写。
通过描写,既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又培养了好习惯,可谓一举多得。
例如教学三年级《小摄影师》一文,提出问题:“小男孩跑出去后还会回来吗?如果回来,小男孩会和高尔基说什么?”让学生去想象,续写出符合事情发展的故事,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活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学生并不笨,只要教师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他们不但能把作文写得立意新颖、有声有色、生动有趣,而且也能写得形神兼备。
在教学中选取一些相关的事物或词语,让学生进行整合,填补其中的空白,也是提高学生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例如:画下几种不同的小动物,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想象出这些小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然后进行口述表演,这样激起学生的童趣,他们的想象力会更活跃。或者随便写下几个词语,让学生编上一段故事,用上这几个词语。这类填空白的训练,可以让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兴趣和爱好是小学生写好作文的第一位老师,又是动力源。只有使学生想作文,会作文,内心有“我要写”的欲望,才能达到作文教学的成功目标。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都把语文教学和作文教学分开,致使学生在语基部分能得高分而写起作文来仍感力不从心。因此,在教学每一单元的课文时,都要认真钻研本单元的作文训练内容,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于授课中注意渗透,讲明每一篇课文包含的写作知识,使学生从老师详细的分析中知道文章的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观察、认识、分析事物的方法。这样,在写作教学指导时既节省了时间,又能使学生在短小、精悍的点拨中尽快掌握写作方法。再结合每天的日记练笔,不断完善写作技巧,最终水到渠成,顺利地达到本单元的习作训练目的。
学生习作中难免存在许多毛病,老师要从文中寻找一些可褒奖的地方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自信心。面对毛病处采用委婉的口气,带有鼓励性、启发性地指出。这样,使学生既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从老师亲切的批语中恍然大悟,进而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在反复的跌倒爬起、跌倒又爬起的训练历程中,学生感到有老师这位可信赖的大朋友的亲切关怀,逐渐克服了对作文的恐惧感,在内心深处真正喜欢上作文。当每次作文训练来临时,都兴致勃勃,跃跃欲试。同时,要对优秀作文组织大家共同评议,说出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提高认识水平,使他们心中憋着一股劲,产生写作欲望。
农村的学生并不笨,恰当地运用适合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教学方法,有效利用农村的广阔资源,一定能培养出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福建省南安市官桥镇金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