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文入手开展初一写作教学

2011-02-19 22:32张世昌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2期
关键词:记叙文文体散文

■ 张世昌(山东省青岛市第二十六中学)

小时候学书法,有位老师说从书法的起源来看,篆书和隶书是早于楷书的,从篆书或隶书入手练习,更易于掌握书法的内在结构和蕴涵。他教书法,一律从弯弯曲曲的篆书开始,与我们习以为常的从楷书入手截然不同。这件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现在,我常常想,能不能像那位老师说的一样,写作教学也从更早一点的散文入手而不是传统的记叙文入手呢?

其实,散文是早于其他文体的。余光中先生说过:“散文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凡韵文不到之处都属于散文,一个人记日记,写信,网上写帖子,这些都是散文,贴一张布告,写一个报告,也都是散文。”从写作的实际来看,早在商代就有了散文,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就是早期散文的代表。虽然它们都是极其简单的记事,单纯而又质朴,但作为与诗歌相对的一种文体,显然已经独立存在了。

散文的散,非散漫,而是自由。因其自由,才成其博大。散文的形式多,内容杂,思想深,不限于文体自身的诸多要求,更利于情感的抒发,这恰好也是文学作品出现的本意。今天,狭义上的散文虽然和广义上的散文略有区别,但在写作的本质上他们是一脉相承的。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并称为“三大文体”,为学生和教师所熟悉,但与“四大文学体裁”之间却存在很大的矛盾,散文在其中就成为非常特殊的一种分类。在“三大文体”中,散文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在“四大文学体裁”中,记叙文又只能归在散文的麾下,这岂不是让人大跌眼镜?

关于“三大文体”的分类得从表达方式说起。表达方式共五种,分别是描写、抒情、记叙、议论和说明。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三大文体”其实就是按照表达方式在文中运用的主次来划分的,这是为了学生在刚刚接触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和区别。在今天的语文教材中,单元的分类依据文章的内容和主题,而不是从前的文体划分,这使得“三大文体”的概念开始淡化。在《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我们只能看到“四大文体”的划分,而看不到“三大文体”的字样,这更说明了从前的“三大文体”划分具有不科学性,按照”三大文体”模式的教学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语文课堂,从记叙文开始写作的训练就更接近于一种习惯,而非规律性的做法。

仅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我们就能看出类似的倾向。七年级上册教材大大增加了诗歌的比重,如《在山的那边》《理想》《秋天》《化石吟》《金色花》《纸船》《天上的街市》和《静夜》,共八首诗歌,这在语言体味上促使学生理解形象、感受韵味;散文的数量增多,在原有优秀篇目如《紫藤萝瀑布》《春》《济南的冬天》和《散步》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生命生命》《行道树》《第一次真好》《山中访友》和《风筝》五篇,这在文体上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单纯记叙文的比重减少,只有《走一步,再走一步》和《羚羊木雕》最为典型,可见在新教材的编排上,是不倾向于记叙文的。教育理念的变化,教材的变化,都在动摇传统意义上的单纯记叙文的地位,对于散文的了解与练习,恰好合乎时宜。

再次,综观最近几年的中考试卷,单纯记叙文的比重在逐渐减少,散文和议论文的高分层出不穷。而且从题目来看,只写单纯记叙文也并不是明智的选择;课外阅读中如2004年的《感悟春天》,2005年的《生命的暗示》,2006年的《生命的一抹》,几乎是散文的一脉相承,不了解散文,不会写散文,或是不能够深入地体味散文,在中考的竞争中就会失去优势,而散文的写作训练,恰好能解决这些问题。

面对初一的新生,我不由得有这样大胆的想法——由抒情散文入手开始初一写作教学。初一的学生,提到散文都是一头雾水,让他们这样去写散文恐怕很难成功。针对学生年龄小、写作经验少的特点,我选择了散文中结构相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理解的借景抒情散文加以指导,再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训练借景说理和借事说理的散文写作。

为了让学生便于接受,在开始训练阶段只要求学生写出简单浅显的散文即可。每次作文只要求学生实现一个或两个要求,更注重学生对生活的关注和兴趣的培养,快速反馈,多次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慢慢体会散文特有的韵味和特点,而不仅仅是单纯理论上的教育。

学生入学正是夏末秋初,第一次作文就是以《秋天的色彩》为题的。只要求学生观察生活,写出秋天的色彩。因为没有别的要求,学生的作文都得了高分,而且批阅作文的时候不需要考虑文章详略、结构、思路、立意等方面的问题,只需要关注学生写了什么样的色彩就可以了,并且评语不多,只拣重要的写上一两句,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关注学生优美的句子上,只要有漂亮的句子,就画上鲜红的圆圈,批作文的时间大大缩短。要反馈及时,在学生记忆犹新的时候就发下优点多缺点少的习作,使学生的兴趣增大,畏难情绪减少,为下次作文打下基础。

第二次作文仍然是《秋天的色彩》。这就要在上次作文的基础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要给学生优秀作文的范例,甚至由教师写下水作文做为示范,让学生模仿练习。这次作文也只提一两个要求,诸如描写要具体,以小见大,详略得当,语言优美之类。要求少就容易做到,反馈快就容易记忆,优点多就容易引起兴趣,这样的反复训练中,学生在浓厚兴趣下做了大量的练习,积累了较丰富的写作经验,学到了东西,也不觉疲惫。同一题目的反复练习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题目,掌握写作的规律,只是有时个别学生会有厌烦情绪,这需要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控。

《秋天的色彩》是作文训练的第一个阶段,让学生感兴趣,不畏难,乐于尝试,这个阶段肯定大于否定,以学生乐于写、敢于写为目标。我的学生在习作中就写出了这样的文字:

站在海边,呼吸着秋的气息,让蔚蓝色的苍穹在眼中流淌。秋天的蓝清爽,深沉,令人心旷神怡。此时,那白色的浪花也在蓝水晶般的海面上翻卷着,向人们诉说着汪洋中的秋的故事。

路边的草儿早已枯黄,但它们仍要把最后的丰姿留在这片热土之上;树叶儿打着旋儿翩翩起舞,展示最后的迷人风采。叶儿你叠着我,我压着你,安适地睡在秋的怀抱里,盖着金灿灿的毛毯,听秋风唱着柔美的摇篮曲。

不远处火红火红的枫林则充满生气。鸭掌似的红叶打着秋千,像调皮的孩子,一会儿向这边点头,一会儿向那边微笑;有几个枫叶宝宝索性飘下来找大地妈妈玩耍嬉戏。这如火的枫林,涂红了山,映红了水,染红了秋天。

此后的教学中沿用这一套基本方法,仍然是快速反馈,精简点评,卷面上红圈居多。作文题目多有变动,但仍然沿用“借景抒情”的思路命题,学生在同一写作模式下反复练习就会慢慢体会到其中的规律,散文写作的误区也就彻底打破了,如《美,在_____》《那天,_____》《花开花落》《感悟_____》等。看起来诸多不同,但实际上是同一类型作文的反复训练,在这一训练中,学生不断地写出优美的句子乃至文章,即使是平常成绩普通的学生也常常写出语惊四座的好文章来,散文的教学取得了初步成绩。

综观散文教学在初一教学中的尝试,我深刻体会到,在语文教学中没有一定之规,从记叙文入手、或是从散文乃至议论文入手,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在写作教学中,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关注学生本身、调动学生兴趣、找寻教学规律,才是无往不利的利器。至于如何入手、怎样操作,都不过是一种过程,而这个过程更多的要依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加以调整,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记叙文文体散文
记叙文阅读专练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轻松掌握“冷门”文体
如何写好记叙文
文从字顺,紧扣文体
让记叙文赢在构思
记叙文写作重在“有我”
若干教研文体与其相关对象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