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松涛(河北省唐县第三中学)
面对大考,尤其是高考,总会有不少的考生出现紧张和焦虑,甚至寝食难安。这在考生中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可以概括为“考前焦虑”。考前焦虑对考试的影响是不容忽略的,轻者影响答题准确率,重者会导致心理崩溃而无法正常参加考试。基于此,对考前焦虑我们应当重视起来,更应该把握缓解考前焦虑的策略。根据笔者多年的经验,下面六个细节可以比较有效地起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高考对同学们来说,是决定一生命运的时刻。为了在高考的独木桥上挤过去,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在耗费着大量精力,也有许多同学会把自己搞得昏昏沉沉,倍感精力不足。殊不知,这样的紧张战术对于高考并不能起到积极作用。相反,劳逸结合,调整身心才是知识与成绩达到完美结合的关键。那么,该如何调养健康的身心呢?
在高考前,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学生首先应当适应学校的作息制度。当然,学习习惯也因人而异,有的人习惯早起,因为他们觉得早晨学习效果好;有的人习惯晚睡,认为晚上学习效果好。我个人以为,早晨是人们一天中最清醒、最活跃的时段,这也是我多年工作经验的总结。道理是显而易见的,早晨醒来,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此时的记忆力也是最好的。然而,“打夜战”的同学就不行了,本来已经紧张了一整天,到了该困乏的时候,还在继续透支自己的精神和体力,其学习效率又怎能提高呢?其实,学校的作息制度都是比较科学的,同学们应当尽量去适应它,最终形成一种规律。
在大考前,有不少人因为考前焦虑而不能静下心来复习。我做过调查,有的同学在学习这一科的同时,心里总是想着另一门,恨不得一下子把所有的都学会。总怕自己哪一科会考砸。结果呢?什么都学不好,因为用心不专。对于学生来说,有计划地学习要比无计划地盲目学习效果好得多。有了计划,就相当于有了奋斗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短时间的小目标,也可以是长时间的大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要制定一系列的学习目标,包括周计划和每天的具体计划,甚至应该具体到每个小时、每一分钟都应该干什么。确实,每一门功课都该学,每一科作业都该做,但学生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认准一天或一节课要做哪些事,并一门心思去做,不要想其他,才能学得扎实,记得牢固。同时,能专心地按计划复习,自然就不想其他的事了,而此前的焦虑心态也会得到缓解。所以,结合合理的作息时间,制定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是培养健康身心,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保障。
在高考前,有不少同学总会为自己做“最坏的打算”。在注意力不能集中时,他们会随意为自己的未来做一些不理想的设计。比如想象着高考严重失利,考一个极糟的分数,然后随着这个思路继续瞎想。从报考志愿的艰难,到升学的困扰,总觉得自己将难过万重山。在一个又一个的障碍面前,有些心理脆弱的学生考虑离家出走,还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他们会不止一次地告诉自己,考砸了就没有活着的意思了,然后就瞎想一些轻生的方式。这种不切实际的瞎想将会使本来紧张的焦虑心理更加严重。青少年时期正是思想活跃的阶段,这个阶段极容易陷入想象或联想,甚至是空想。当然,要想完全停止大脑的这种活跃思维是极其困难的,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个阶段的活跃思维,使其对我们的心理、学习、生活等起到积极作用。
在高考前,由于学习压力太大,有些同学常常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于是,他们整天闷闷不乐,让悲观笼罩自己,学习时总是静不下心来。即使是在老师讲课时,也会有这样那样的想法出现在脑海中,精力不能集中,一个个“悲惨结局”接连在大脑中显现。其实,这种悲观情绪更容易让学生难以静心学习,时时刻刻提心吊胆。在忧虑中度过,焦虑情绪自然也会加强。因此,克服悲观情绪是缓解焦虑的基础。
笔者做过一个调查,多数学生有或轻或重的上课走神现象,高考前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也就是说,面对大考,完全把精力集中在学习上的同学只是少数。那么,同学们在走神时在想些什么呢?根据调查,笔者发现了一些具体问题。总的来说,多数人考虑的都是自己的未来。也就是给自己的未来勾画一个“蓝图”,这个“蓝图”也因人而异。一般情况下,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往往想得比较悲观。他们天天担心考试时发挥失常,然后考不上理想的大学。相反,学习成绩差的同学却常常“想美事”,他们总是想着高考时突然超常发挥,进而幸运地步入理想的大学。虽然过于悲观和过于乐观都不现实,但是,在缓解考前焦虑方面,“想美事”比想坏事更实用些。这一点事实也可证明,那些成绩差的、整天“想入非非”的同学,考试压力确实比较小,在他们身上几乎看不到考前焦虑症。基于此,笔者奉劝教师们及时引导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千万不要天天让坏事侵染他们的头脑,因为那样会使本来就焦虑的心态更加严重,相反,让他们也想一些“美事”,就相当于自我安慰了,这样急躁、焦虑的心态也会趋于平和。
如果学生长时间的复习、练习,大脑就会疲劳,而适时以想象的方式放松一下也未尝不可,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是,如果学生的心思收不回来,学习的时间也就无法保障。因此,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大脑进行放松时,也要学会理性回归现实。要杜绝把未来想象成黑色的。在想象着未来多么美好时,也不要忘了回到现实中。因为学生一旦开始走神,就往往难以收住自己的心,此时的“美事”会占用他们大量的时间。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时间就不能保证了。“想入非非”的目的是对心态进行微调,需要有个度。因此,对于“想象放松”这种形式,教师要提醒学生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中,千万不要成为“想入非非”的俘虏。要知道,踏踏实实才是硬道理。
考前焦虑本质上是心理素质较差的表现。只有心理坚强的人在考场上才会心态平和,思维自如。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要靠学生的自我调整,还需要平时的培养与锻炼。因此,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千锤百炼。
在高考前,老师们为了让同学们以更积极的心态进考场,在考试时总是以鼓励的方式阅卷,因此所给的分数普遍偏高。老师以这种方式让学生增强信心当然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学生心理素质的锻炼未必能起到好作用。事实上,树立一种挫折观念更容易让学生变得坚强。
树立挫折观念的途径有很多,对于高考前的学生来说,从学习上树立挫折观念是首选。比如在平时做题时,不要总出容易的题,还要找一些难题给学生做。这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起到抗挫折的能力。如果学生只做一些容易的题,没有任何挫折感,这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没有起到任何加强作用。相反,如果在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题之后,再做一个难题,无论能不能解答上来,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警示,会让学生明白,还有许多的知识没有学到。这样一来,自然就有一种挫折感在里边,而经历一次挫折——哪怕是极小的挫折,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也是一个锻炼。
对于挫折观念的培养,我们还可以采用模拟考场情景的方式。这里的模拟主要是在心中,也就是开动脑筋,想象出考场上可能出现的一些棘手问题。比如说在考场上,会不会出现监考老师坐在身边的情景,在去考场的路上堵车怎么办,或者会不会出现考试时间安排不合理的问题等。这些考场小挫折对于任何考生来说都是一个考验,而提前想到这些问题,则有助于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
对于战争来说,官兵的士气对于成败的影响是巨大的。同样,一场考试就相当于学生的一场战争。考场就是战场,而同学们就是士兵。鼓起士气、信心十足,对于打胜这一仗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培养信心的方法,如紧张时做一些深呼吸来调整情绪;或者当考前精力不能集中时制定一个具体的学习计划,强迫自己按原则办事。无论如何,学生只有放下思想包袱才能轻松上阵。
总之,考前焦虑是心理素质脆弱的重要体现。因此,提高心理素质是从根本上解决考前焦虑的方法。以上几点就是提高心理素质的一些细节,希望对于即将步入考场的考生和指导教师们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