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凤林,王玉芹
(1.廊坊市教育局,河北廊坊065000;2.河北省电教馆,河北石家庄 050061)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问题研究
沙凤林1,王玉芹2
(1.廊坊市教育局,河北廊坊065000;2.河北省电教馆,河北石家庄 050061)
教学预设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前的教学预想,是围绕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课前系统教学准备。教学生成是因课堂教学师生异常表现及其突发事件节外生枝,离开或者超越了原有的教学路线,使课堂教学另辟蹊径向前推进的教学状态。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课堂教学。为了更好地发挥两者的作用,必须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使其正确认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相互关系,充分做好教学预设,正确处理教学生成,科学评价课堂教学。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教学预设;教学生成;整合课
古语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必然根据教学将要涉及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以及生源情况等精心谋划课堂教学,包括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以便在课堂教学实施中能够按照教学安排展开教学活动。然而,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尽管教师在课前做了大量调查,进行了课堂教学方方面面的准备,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因为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异常,便使教学活动超出课前教学设想,迫使教师改变原有教学设计,另辟蹊径,从不同途径调整或达成教学目标。这样,富于教学机智且经验丰富的教师一般能够化险为夷,巧妙处理课堂教学“意外”,推进教学环节,最终实现重新确定或调整原有的教学目标。而缺少教学机智、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则会心慌意乱,手足无措,造成混乱的教学局面。
在全新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在原有学科教学基础上,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除了原有层面上的教学问题以外,又增添了信息技术内容,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难度系数,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大,彼此之间的和谐度由此大为下降。妥善解决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之间的矛盾成为信息化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因此,为了和谐课堂教学、优化教学过程、强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加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必须认真研究解决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背景下的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问题。
1.教学预设的内涵
教学预设是为了顺利开展课堂教学而进行的课前教学准备活动,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活动前的全部教学预想。
2.教学预设的外延
教学预设的外延主要包括学科教学目标的设定 (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的捕捉、教学环节的编排(师生双边活动设计、教学具体内容展开、教学方法运用等)、教学语言的提炼(讲述、提问、评价等语言)以及课堂教学板书的构想等。这是一般课堂教学意义上的教学预设。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预设除此之外,还应包括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加工、教学情境创设、教学课件制作、教学流程设计等内容。
3.教学生成的内涵
教学生成是指师生课堂教学活动未能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安排次第展开,循序渐进,而是因课堂教学师生异常表现及其突发事件节外生枝,离开或者超越了原有的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多媒体运用、教学方法、教学进程等,使课堂教学另辟蹊径,按照新的路线向前推进的教学状态。
4.教学生成的外延
教学生成的外延非常广泛,小到师生的面部表情、举手投足,大到因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教学预设或因课堂教学突发事件而调整教学目标、改变教学结构及改变教学方向等的课堂教学重组。具体来说,可以分成以下几种类型。
(1)表情型:在课堂教学进行中,因某种原因使师生表现出喜、怒、哀、乐等情态,由此影响预设教学秩序。
(2)言语型: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因对教学内容有疑问或对教学中的某一现象有看法而发表自己见解等话语,由此引发整个教学线索偏离教学预设,致使预计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新的变化。
(3)问题型: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不得不摆脱教学预设,循着问题的解决方向开展教学活动。问题型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学科教学问题。指在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生成问题与学科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如有位物理教师在进行《声音的传播》一课教学时,大屏幕画面中出现了电影 《地道战》中的一组镜头,其中有在地道中通过竹筒下达、转达命令的细节:将竹筒插进地道与地道之间的隔断土层里,一条地道里的人向另一条地道里的人下达、转达命令,要求“各小组注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许放空枪”,这样声音很快传播开去。问题是声音究竟是靠泥土传播还是靠空气传播的呢?学生探究不出个所以然来,教师课前也没有对此问题进行充分准备,不想在此问题上进行纠缠,但学生得不到确切的结论不肯罢休,教师只得改变原有教学设计,与学生一道研究这一问题。这是典型的由学科教学问题引出的教学生成。
②信息技术应用问题。学科教师不同于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相当一部分学科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亟待提高,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中,常常出现因信息技术应用于指导问题产生的教学生成。例如:教师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呈现教学内容,展示教学课件时出现误操作,影响视频、音频、画面效果;学生运用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进行资源查找、课堂交互、延伸学习等过程中,因误操作且得不到及时纠正而影响正常学习等等,这些导致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都与信息技术密切相关,属于因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引发的教学生成问题。
③教学过程中的其他问题。这类问题是指除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之外的所有能够造成课堂教学生成的问题。比如,教师因课前准备不足,授课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个别学生“捣乱”引起其他同学“哄堂”等。上述问题,都足以使课堂教学改变原设计线路而产生课堂教学生成。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介入使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大,从学科教学内容的选定到信息技术手段的选用,教师于课前都需要进行充分准备,经过反复思考形成教学设计和教学流程图,构成较为系统的教学预设。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毕竟使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客观变化,加上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教学 “以学生为主体”、“回归现实生活”,因此,教学生成的几率大大增加。
要真正了解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之间的关系,发挥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两个教学因素的积极作用,使课堂教学和谐健康推进,就必须深刻了解与把握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各自形态。教学预设相对于教学生成来讲属于静止的、封闭的状态。教学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来说属于运动的、开放的状态。教学是为了达到某一教学目的而实施的有计划有秩序的师生双边活动。既然要求师生的双边活动有计划、有秩序,那么,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中,就必须于课前制订好包括每一个细节在内的教学计划、教学设计、教学流程,使课堂教学按照这些计划、设计与流程有序进行,以便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没有这一系列的教学预设,希望在40或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依照教学预设的线路展开教学内容,推进教学环节。但是,如果过分强调教学预设,课堂教学势必呈现相对静止与封闭的状态,从而抑制生动活泼教学场景的出现。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与合作探究,强调学习意义的自我建构,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思考与大胆假设,从而冲破教学预设的框框,形成具有较强冲击力的教学生成。客观上,随着教改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贯彻落实与教改实践的不断深化,课堂上各类不确定因素随之增加,已经使课堂呈现动态与开放,教学生成随时都可能出现。
由此可见,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是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有机体,预设为了生成,生成升华预设,预设因生成而精彩,生成因预设而扎实,二者当为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应当努力实现教学生成与教学预设的科学统一,强化教学预设,化教学“意外”为教学“意内”;强化教学生成,化教学“生成”为教学“生辉”,以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科学统一,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全方位强化一线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素质
教学生成的主要因素在于学生,处理教学生成的主要因素则在于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生成能否处理好,关键在于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与学科教学素养,在于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展现出的综合素质。因此,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背景下,大力提高一线教师的整体教学素质是解决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辩证关系的重要途径。必须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信息技术能力,使之较为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且形成应用新技术的教学能力,让信息技术更好地融入教学。同时,教师要不断丰富学科教学经验。教师更要学会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科学理论指导教学活动,扩展自己的教育教学视界。只有全方位强化一线教师整体素质,才能真正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共同为提高课堂教学育人效果服务。
2.深刻认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因教学预设而严谨,因教学生成而精彩。课堂教学实施前,如果教师不去主动“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吃透教法”,课堂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活动没有预想,教学语言没有准备,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学肯定是没有目标、没有计划、没有秩序的 “教学”,教学局面定会混乱不堪,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然而,过分强调教学预设,忽视教学生成,视课堂教学生成为“乱源”所在,将课堂教学搞成十足的“闷课”,缺乏对好奇心的刺激与对智慧的挑战,缺乏活力与乐趣,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僵死的状态,这样根本谈不上思维碰撞、思想交锋与智慧迸发,会使本应生机勃发的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呆板与程式化。教师及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明此道,必须清醒地认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各自积极意义所在,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辩证关系。
3.切实加强课堂教学实施前的教学系统安排
就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统一性而言,教学生成是教学预设的延伸与升华。没有充分而科学的教学预设,不会有精彩的教学生成。如果教学生成的基础不能夯实,对将要出现的教学生成没有充分的预测,那么,对生成的处理不是惊慌失措,就是处置失当,教学生成应有的精彩不仅不能得到体现,反而会招致课堂教学杂乱无章,甚至使整个课堂教学归于失败。所以,课堂教学实施前,教师必须进行充分的教学预设,主动预设教学过程中因学科教学内容、信息技术以及由于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书机交互、人机交互乃至多元交互而出现的知识、情感与智慧的生成,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注意力、积极性、信息能力、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合作能力、情绪表达、提问问题、言行习惯等等。教师对此应做出各种预设,同时使预设具有一定的“弹性”,以便在处理“生成”时有备无患,利用教学机智,化解教学“危机”,使课堂教学朝着教学效果实现的目标转化。[1]
4.利用教学机智让教学生成转化为教学效果
教学生成是一把 “双刃剑”,运用得不好会使课堂教学变得黯然失色,运用得巧妙可以让课堂教学熠熠生辉。教师必须努力使教学生成变成加速实现教学目标的助推器,利用积极的热情与冷静的思考有针对性地妥善处理好教学生成,使教学生成变成教学契机、教学创造、教学成果。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各种“异常”反应要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并科学地加以处理。如果是教学预设中估计到的情况,就按教学预设中的对策加以解决;如果是超越教学预设的情况,则根据具体问题进行客观的分析,亮明自己的观点,指出合理的成分,纠正错误的看法;如果是十分棘手的情况,教师则应采取“冷处理”的办法,留待课下去探讨并加以解决,而不能在课堂上纠缠不休,影响教学进度。
5.充分发挥好教学评价的杠杆调节功能
教学评价的杠杆调节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充分发挥好这一杠杆功能的调节作用,对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关系、和谐课堂教学、促进课堂教学、加强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评价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一方面,具有前瞻性与导向性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作为一种新的课型,缺乏正确的教学评价导航,就会迷失方向。另一方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内容较之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其目标要高得多,教学内容要丰富得多,教学环节要复杂得多,只有科学地进行教学评价,才能保障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沿着健康轨道向前推进。
教学评价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还要从新的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出发,直面整合课教学的复杂性特点,直面学生学科学习与信息技术能力发展的需求,直面教学生成的具体问题,客观、正确地加以评价和引导。
科学的课堂教学应是既封闭又开放、既注重预设又讲究生成、既有秩序又有活力的和谐课堂教学。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矛盾统一体。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推进课堂教学。没有充分的教学预设,就没有精彩的教学生成,没有精彩的教学生成,就没有期望的教学成果。教学过程中,必须处理好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为此,应当正确认识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的相互关系,全面提升教师素质,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正确处理课堂 “意外”,科学评价课堂教学,使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成为驱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健康发展的两个轮子,在教育教学改革动力的推动下,沿着正确的方向加速发展。
[1]董自明.着眼于发展立足于生成——谈生成性资源的特点及其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施策略[J].电化教育研究,2006,(4):67-69.
(编辑:王天鹏)
G434
A
1673-8454(2011)08-0024-04